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军事实力是衡量国家之间竞争有力的筹码,国防科技工业在国家整体发展进程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功能。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日趋模糊,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融合改变传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改善国防科技创新不足,资源配置结构单一的重要突破口。Robert 分析了新技术时代技术转移的重要意义[1]。Cornish 也提出了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战略性意义[2]。正如美国著名国防学家 Cansle 所说全球化背景下,国防工业必须转轨,“军民一体化”是转轨的重要方向[3]。因此,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途径已成为当今时代我国亟需研究的大课题。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军事实力是衡量国家之间竞争有力的筹码,国防科技工业在国家整体发展进程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功能。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日趋模糊,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融合改变传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改善国防科技创新不足,资源配置结构单一的重要突破口。Robert 分析了新技术时代技术转移的重要意义[1]。Cornish 也提出了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战略性意义[2]。正如美国著名国防学家 Cansle 所说全球化背景下,国防工业必须转轨,“军民一体化”是转轨的重要方向[3]。因此,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途径已成为当今时代我国亟需研究的大课题。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另辟蹊径”,国防产业是引导未来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在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常态”的背景下,又赋予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入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加快建设“军事强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也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措施也提出民用资本要素可以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工业投资建设、国有军工企业改组改制、军民两用技术研发。2014 年,国家工信部颁布了《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 2020 年,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要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国防科工局专项行动计划》、《军民两用创新发展基地改革》等一系列方案从主要行动、基础工程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指谋划了我国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路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军民融合政策的研究
纵观现有文献,目前,国外学者较早的开展了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从法律规范层面,自 1980 年起,为促进美国政府投资产生的技术进行商业化转移,美国国会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拜杜法案》。1986 年,美国国防部又颁发了《联邦技术转移法》,即“允许政府管辖的所有实验室与国防承包商、大学等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赋予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有权与政府进行技术合作。”再次是 1993 年克林顿政府宣布的《国防转轨战略》,“着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支持政府各部门与工业界通力合作,推动军事技术的商品化来促进美国经济。”这使得政府资助合同下产生的创造发明会更倾向于由承包商保留专利权。1997年底,美国国防部出台了《国防部改革倡议》,其中涉及的国防知识产权内容再次成为了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这些政策提高了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大学等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有效加强了技术转移和产学研结合,推动了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2003 年 5 月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新版《国防采办系统》指示规定,将过去的优先次序做了调整。为推行军民融合,国防部依托各种具体计划,在采办需求生成的一开始就把技术的军民两用性考虑在内。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军民融合政策的研究
纵观现有文献,目前,国外学者较早的开展了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从法律规范层面,自 1980 年起,为促进美国政府投资产生的技术进行商业化转移,美国国会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拜杜法案》。1986 年,美国国防部又颁发了《联邦技术转移法》,即“允许政府管辖的所有实验室与国防承包商、大学等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赋予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有权与政府进行技术合作。”再次是 1993 年克林顿政府宣布的《国防转轨战略》,“着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支持政府各部门与工业界通力合作,推动军事技术的商品化来促进美国经济。”这使得政府资助合同下产生的创造发明会更倾向于由承包商保留专利权。1997年底,美国国防部出台了《国防部改革倡议》,其中涉及的国防知识产权内容再次成为了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这些政策提高了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大学等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有效加强了技术转移和产学研结合,推动了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2003 年 5 月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新版《国防采办系统》指示规定,将过去的优先次序做了调整。为推行军民融合,国防部依托各种具体计划,在采办需求生成的一开始就把技术的军民两用性考虑在内。
(2)理论层面的研究
从理论研究层面,大体分为三类。首先,关于国防科技与民间科技的关系及其转化机制方面:Hamermesh 对国防技术转化的 OTT 模式进行研究,OTT的模式规范了工业生产和科研工作的合作流程[5]。Neuman 着重研究了国防工业与其他工业的相关依赖程度问题,[6]。Peter Trim 认为国防工业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工业存在很强的关联性[7]。雅克·甘斯勒强调的国防技术“军转民”能在对民间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因此要生产和保护那些含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国防技术[8]。Christos,George, Palaeologus 利用因果分析法研究了欧洲国家国防技术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机制[9]。关于军民融合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方面:Medeiros,Crane,Mulvenon 研究了中国国防产业军民融合以及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管理机制问题[10]。Baptister and Swannp 对军民融合的价值和效能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提高军技、民技两者之间转化价值的措施建议[11]。Drongelen and Bilderbeek 对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的标准和效果评价机制进行了描述,重点分析了不同维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12]。Jeffrey 认为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应该在制度方面予以支持,为军民融合提供技术基础[13]。Arundel, Anthon 对国防科技产品研发和技术转移方面的保密机制进行了研究[14]。最后,关于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与运用战略层面方面的研究:Renaud 分析国防工业科技的商业化现状,提出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战略[15]。Gunther and Nicolas 研究了推动国防科技企业市场价值的内在因素,提出了提升国防科技企业市场价值和份额的策略[16]。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力划分为两种形态,即“知识的形态”和“直接生产力”,而且强调由“知识的形态”到“直接生产力”需要经过一个转化过程。Atesoglu 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采用平衡模型,分析了在国防科技工业总支出中,国防科技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所占的比重及其影响。
............................
第 2 章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核心矛盾的理论分析
2.1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十九大报告对于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并对其战略方向和融合的基本途径进行了谋划,这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现实和丰富军民融合理论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出于对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考虑,军民融合在国家战略层面的转变是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新高度提出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适应新条件、新形势、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更好更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选择。“军民融合战略实质上是将国防经济寓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并依托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建立起来服务于国民经济、保障军队建设的机制”[49] ,实现“军转民”、“民参军”。真正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释放出巨大的技术创新红利、规模经济红利和国防发展红利。
2.1.1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内涵
............................
第 2 章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核心矛盾的理论分析
2.1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十九大报告对于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并对其战略方向和融合的基本途径进行了谋划,这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现实和丰富军民融合理论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出于对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考虑,军民融合在国家战略层面的转变是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新高度提出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适应新条件、新形势、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更好更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选择。“军民融合战略实质上是将国防经济寓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并依托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建立起来服务于国民经济、保障军队建设的机制”[49] ,实现“军转民”、“民参军”。真正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释放出巨大的技术创新红利、规模经济红利和国防发展红利。
2.1.1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是指“全要素”的融合。是指国防工业领域向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转变,实现国防科技与国防建设的各个生产要素的融合,同时又包括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人才、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还包括知识、服务、制度等无形的要素。信息技术不断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国防信息科学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交流与共享成为必要。随着国家鼓励创新、民间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国防经济建设中,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二是指“多领域”的融合。多领域是指融合的范围,由国防军队建设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发展延伸,提高军民融合的发展程度,为其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不能将多个领域拘泥于同一层次,可以向上或向下级扩展,不只是同级领域之间的融合,可以铸造由单一向多元的融合。另一方面,多领域的融合是指打破行业融合的桎梏,要不断探索未融合的领域、包括未融合的技术与环节,将军民融合的整个系统有机地互动起来,也可以不断实现向外围的扩展融合。破除融合的主要障碍,破解融合的深层次矛盾,将新兴领域的崛起及时纳入军民融合的进程中来。
........................
2.2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矛盾
一是军民融合发展与国家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家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分子”系统,具有“一般性”的特征,而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个核心“原子”,是整个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具有“特殊性”的特征。但是国家发展的一般性决定其不仅要保障国防经济的发展还要兼顾其他产业发展的运行,但可能会造成重心不稳,不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面,如果只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国防采购以及国防科技成果管理大多呈现“买方垄断”、“卖方有限”的局面,这也折射出国防市场的垄断性以及竞争性的缺乏。但是,在军民融合建设的过程中引入自由竞争就可能会对满足国防安全需求产生威胁,竞争与垄断对立统一,二者相互排斥时形成了“马歇尔冲突”[56],阻碍国防市场经济效率提高。而且由于垄断竞争的存在就导致了与国防有关利益相关主体之间不会同侪共舞,面临利益冲突从而陷入“分蛋糕”的困境。
........................
2.2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矛盾
一是军民融合发展与国家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家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分子”系统,具有“一般性”的特征,而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个核心“原子”,是整个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具有“特殊性”的特征。但是国家发展的一般性决定其不仅要保障国防经济的发展还要兼顾其他产业发展的运行,但可能会造成重心不稳,不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面,如果只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国防采购以及国防科技成果管理大多呈现“买方垄断”、“卖方有限”的局面,这也折射出国防市场的垄断性以及竞争性的缺乏。但是,在军民融合建设的过程中引入自由竞争就可能会对满足国防安全需求产生威胁,竞争与垄断对立统一,二者相互排斥时形成了“马歇尔冲突”[56],阻碍国防市场经济效率提高。而且由于垄断竞争的存在就导致了与国防有关利益相关主体之间不会同侪共舞,面临利益冲突从而陷入“分蛋糕”的困境。
另一方面,一旦只强调军民融合发展的特殊性而不顾国家发展的一般性、整体性的存在,不能把握联系的整体性,就会造成顾此失彼。“帕累托最优”[54]表明如果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资源分配不能达成最优点,就会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从西方经济学的“黄油与大炮”替代理论来看,国家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存在很强的机会成本代替:配置给军工企业发展的财政资源将会“挤出”配置给其他民企的财政支出。对军工企业财政资源的投入对经济增长无疑有一定的扰动,由国防部门逐渐地波动影响到其他民用部门,并依次引起各部门厂商和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减,最后影响经济增长。“我国学者利用费德尔--拉姆(Feder-Ram)模型,运用时间序列 TSP 软件对于我国的国防支出对经济部门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55],分析表明较高的国防支出对国民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负向外部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会长期存在。
此外,因为军民融合发展与维护国防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可能会超越国家发展的一般性规则。主要表现在国防专利的“保密性”、国防科技的高度“专门化”和“社会化”、国防系统的“综合性”,考虑到国防科技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就必须对国防技术涉及技术设计授权、解密、程序审查等方面要进行转门化,有针对性的配套管理,因而带有一定的“排他性”、“唯一性”,这就决定了军民融合发展实践过程中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专用性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合理利益分配的目标相悖。
..................................
此外,因为军民融合发展与维护国防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可能会超越国家发展的一般性规则。主要表现在国防专利的“保密性”、国防科技的高度“专门化”和“社会化”、国防系统的“综合性”,考虑到国防科技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就必须对国防技术涉及技术设计授权、解密、程序审查等方面要进行转门化,有针对性的配套管理,因而带有一定的“排他性”、“唯一性”,这就决定了军民融合发展实践过程中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专用性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合理利益分配的目标相悖。
..................................
第 3 章 特色小镇与军民融合发展的契合机制分析 ...................... 28
3.1 特色小镇的特点 ...................... 28
3.2 特色小镇与军民融合发展契合机制的理论分析 ..................... 29
第 4 章 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设计及应用 ........................... 38
4.1 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 38
4.2 H 市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功能规划 ............................ 40
第 4 章 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设计及应用
4.1 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通过军民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的契合机制分析,可以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构建出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一般性路径以及具体的运作模式,如图 4-1 所示。
通过军民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的契合机制分析,可以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构建出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一般性路径以及具体的运作模式,如图 4-1 所示。
.............................
结论
军民融合作为协调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国家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摆脱传统的军地分离、利益博弈的窠臼。对于军民融合矛盾及其根源的现状不适应性分析,对于我们明确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寓军于民、共享资源、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基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视角,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思维,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配套的发展措施,对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着眼于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的构建及运作逻辑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
军民融合作为协调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国家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摆脱传统的军地分离、利益博弈的窠臼。对于军民融合矛盾及其根源的现状不适应性分析,对于我们明确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寓军于民、共享资源、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基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视角,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思维,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配套的发展措施,对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着眼于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的构建及运作逻辑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
(一)厘清了军民融合发展存在核心矛盾,以及矛盾产生的内在机理,从政策性根源、制度性根源、操作性根源、技术性根源的角度进行了详尽分析,从而为军民融合发展途径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二)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功能、产业发展、治理机制方面的契合机理。基于特色小镇建设视角,结合国内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先进经验,运用产业发展理论,可以看出将特色小镇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新载体,不仅对于军民融合发展具有创新驱动作用,也是促进国民经济与国防经济平稳运行的新引擎。在此基础上,对 H 市军民融合特色小镇方案设计、模式构建提出科学性、系统化的措施建议。军民融合特色小镇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业小镇、科研小镇、生活小镇。
(三)提炼出特色小镇视角下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的一般性规律和发展路径。形成了一种多元、动态、共享的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以西安兵器小镇为基础,对特色小镇视角下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提供经验和方向定位,最后以 H市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建设为实践背景,结合军民融合发展和西安兵器小镇建设的一般性规律,探究 H 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整合军队、政府、市场、高校等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的融合式、共享式的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文章的创新点是在把特色小镇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即分析军民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之上,概括出两者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出两者的契合之处,以特色小镇作为全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路径探寻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思维。此外,将网络信息平台、大数据发展与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建设向结合,为军民融合发展注入了科技的活力、创新的源泉。
参考文献(略)
(三)提炼出特色小镇视角下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的一般性规律和发展路径。形成了一种多元、动态、共享的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以西安兵器小镇为基础,对特色小镇视角下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提供经验和方向定位,最后以 H市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建设为实践背景,结合军民融合发展和西安兵器小镇建设的一般性规律,探究 H 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整合军队、政府、市场、高校等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的融合式、共享式的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文章的创新点是在把特色小镇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即分析军民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之上,概括出两者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出两者的契合之处,以特色小镇作为全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路径探寻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思维。此外,将网络信息平台、大数据发展与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建设向结合,为军民融合发展注入了科技的活力、创新的源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