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探讨经验学派的管理学范式方法论》---管理学论文代写代发

发布时间:2011-09-13 15:16:01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摘  要]:《经验学派的方法论研究》一文曾对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验学派方法论的特点,从基本前提和适用范围的角度探讨了经验学派方法论的发展途径,并讨论了经验学派的方法论在管理学多元化研究范式中的意义及其定位。
[关键词]:经验学派 方法论 管理学范式


      罗氓先生在《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发表文章《构建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和经验法评析—兼与张远凤同志商榷》(以下简称《罗文》),对本人发表在该刊2002年第18期的《经验学派方法论研究》一文提出商榷。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对经验学派的研究对象、理论检验及经验法在管理学方法论中的定位等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经验学派方法论的特点
       国内外管理学界对经验学派的认识,往往着重于其中的两个方面:一是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即以高层经理为研究和服务对象。二是其案例研究方法,强调搜集和比较同类经验总结出管理理论。管理学界甚至根据这两个特点将经验学派称为案例学派。现代管理教育中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确实体现了经验学派思想的影响,不过,这只是受到经验学派深远影响的诸多管理领域之一。因而,将案例教学模式等同于经验学派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如同不能将阳光所照耀之物等同于太阳本身一样。
在我们看来,经验学派对管理学方法论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经验学派为管理学研究者确立了一种新的定位。这种新定位展示出的“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基础”的研究风格,对管理实践更有影响力。
和其他学科一样,管理学研究的目标也有其二重性,即惟知性和实用性(罗氓,2003)。以教授和专业研究人员为代表的学院派,强调管理学的科学共同体关心管理学的管理学职称论文代写代发惟知性一面,以追求管理领域的科学知识为目标,认为研究者应该以旁观者和立法者的出现。这种定位使管理学日益脱离实践,管理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不认同。而经验学派则在管理学的科学共同体之外,发现了个由管理实践者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强调管理学研究应该从实际管理工作者的需要出发,认为不是科学共同体为管理学立法,实践共同体在构建管理学理论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经验学派更关心管理学的实用性,认为惟知性应该为实用性开辟道路。经验主义者不满足于“知”,而是追求“行”,即实践有效性。
       管理学“以为问题为导向”的出发点,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逻辑相似。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些大名鼎鼎的开放实验室,如贝尔实验室、杜邦实验室等,一反为科学而科学的传统,树立了“以技术为先导”推动科学发展的宗旨。这些实验室为解决电报、电话、电视机等研制中遇到的问题发展出了现代电子学等多门学科,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理论的进展。通用汽车公司等现代企业的典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现代管理学的开放实验室,他们遇到的问题是管理学的出发点,他们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为经验学派的立论基础。
       2.德鲁克和戴尔(ErnestDale)等人强调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科学。他们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管理科学则是说明组织及其管理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因而在管理学研究中,需要注重对个案的考察。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批评了传统管理学采取偏重于狭窄的归纳法的实证主义方式,他们直接调查个体管理者的理解、行为和经历,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对此作出解释。经验学派认为,考察管理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主要的认识方法;而实证主义的所谓客观事实是由管理主体的认识能力产生的,管理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和相对的。
       3.经验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活动由个人行动所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决定。德鲁克认为,人在本质上的不完美是分权原贝11的根本依据,自由主义意味着个人必须作出选择并对选择导致的结果负起责任。通过改善管理,现代企业可以在遵循和发扬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持续发展(Drucker,1942)。经验学派主张,管理科学首先要研究个人行为动机与组织规范,反对实证主义管理学把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组织结构的相互作用。
       4.德鲁克等人在管理学研究中加人了一个新的维度—历史社会的维度(historic一socialdimensions)。经验主义者在不同的研究中运用特定的社会维度(socialdimensions)来分析、解释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具体管理问题。经验学派认为,管理学研究应该将组织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从整体和谐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管理,坚持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组织及其管理现象,反对将组织与环境、组织与历史分割开的分析式研究方法。
       经验学派方法论的上述特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社会历史的维度来看,引导经验学派理论向前发展的管理问题,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否定着现有管理学理论立足的基本前期,促使实践者和研究者不断修正自己原来对于管理问题的基本假设,从而构建起新的基本价值观,产生出对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预期。与自然科学不同,在管理学的这个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他们的理论对现有的具有启示意义的,也许是个别的管理经验作出诊释,这种论释由于对未来管理实践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合理的预期,而得到实践者的认同。然后,由于实践者的参与,出现了经验主义者预期中的大量实践经验。经验主义者从反馈的经验中辨别寻找对管理学的未来具有启示性质的新动向,以确立新的核心问题,建立新的理论预期。这个互动的过程就是经验学派方法论的本质特点。

二、 经验学派方法论的发展途径
       20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发展的世纪,我们可以从经验学派基本价值观和理论假设的变化,来理解该学派方法论的演变历程。
尽管经验学派的方法论从管理实践的基本问题出发,但是何种问题和经验会进人研究者的视野,却是取决于这个研究者所抱持的基本价值观和假设。经验主义者之所以能提出各个时期管理的核心问题、观察某些经验事实,是因为他们首先建立了超越于经验事实之上的某些基本假定和价值观,对某种经验事先形成了预期。从这个角度看,经验学派受到了托马斯•S•库恩等人所指称的“理论先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观点的影响。经验学派的一系列基本假设是处于不断的变动过程之中的,这就是经验学派所坚持的特定的历史一社会维度的思想所决定的。经验学派认为,管理学面对的困难是,对处于不同时代的管理学不确定性的假设并非是恒久不变的。德鲁克(Dmcker,1999)指出,社会科学重要的假设,不像自然界的自然定律是恒久不变的;它不断地变化,昨天成立的假设,今天可能不能成立,甚至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完全错误。
       1. 经验学派早期理论的基本假设。德鲁克的成名作《公司概念》(1946年)开篇就提出,本书论述美国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其前提假设是:除非发生重大灾难,否贝lJ没有任何事物能使绝大多数美国人放弃他们对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制(AFree一enterPriseEconomicSystem)的信念。德鲁克在这部著作中通过通用汽车公司的经验来证明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德鲁克不是仅仅将通用汽车作为一个成功企业而是将它当作美国工业社会的缩影来研究,不是仅仅总结通用汽车的商业模式或赢利模式,而是旨在探讨其领导、组织和政策等涉及到的信念与原则问题,以期维持这些产业王国的基业长青,进而维持美国和西方社会的和平与繁荣。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德鲁克将通用汽车公司的分权化组织模式定义为联邦分权制度(AFederalUnion),其用意就在于沟通企业组织逻辑与政府组织逻辑上的某种共同点。德鲁克指出,联邦分权制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纲要(OutllneofaSociaiOrder)。这一制度在通用汽车公司的成功,证明了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在现代工业社会仍然可以有效运转。可以说,联邦分权制理论和《公司概念》提出了工业社会的一般组织原贝l],显示了各种组织机构(包括政府和企业组织)在基本管理原贝lJ上的和谐统一,联邦分权制因此成为描述和构建美国工业社会秩序的核心概念之一。
       德鲁克的这个前提假设,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其基本价值观体现在他对现代社会和组织的理想土,他构想中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功能社会。所谓功能社会,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明确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功能的社会。在德鲁克看来,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功能关系的类型和形式,都取决f该社会对于人的本质和终极成就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都是选择性定义的,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基本价值观。在德鲁克看来,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平等的,同时也是无法臻于完美的,终极成就在于和平相处,经济成功则是功能社会运转的基本条件。这些价值观代表了美国社会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基本信念。德鲁克认为,通过改善管理,现代企业可以在遵循和发扬西方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持续发展。管理者的使命,就是要创造并实践与这些价值和信仰相协调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技术。只有这样,西方国家的现代企业和现代社会才能有效运转下去。
       戴尔在《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研究了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和国民钢铁公司等4家公司,描述了这些企业由创业型企业演变为成熟企业的曲折历程,得出了一系列组织原则。戴尔的理论也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原子竞争定律”。意思是如果企业的一项业务或活动符合自治原则,那么就应该让它自治(1964)。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小阿尔弗雷德•P•斯隆(Alfre〔1P.sloanJr.)更是严格遵循企业与政府明确分工的原则,花费20余年将他的公司建成符合上述原则的典范(Sloan,1963)。
       比较经验学派这些代表人物的理论假设,使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基本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上的一致性。显然他们都同意这样的观点: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是一个独立自治的机构,而且一旦企业成长为多个单位的大型组织,它的内部也应该实行分权管理。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的代表性机构,它的政策和行为必须致力于体现并维护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信仰,否则这个组织的文化将与社会信仰发生冲突,最终企业和社会都将因此而受到损害。
       2.对早期理论假设的质疑和调整。德鲁克等人在坚持上述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在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不断对理论假设进行调整和修订。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是以“责任心工人”(responsibleworker)这个关于人的基本假设为基础的(1954),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批评了这一假设(贝蒂,1998)。马斯洛指出,“责任心工人,’实际上隐含了“每个人都是成熟的人”这样一个心理学假设,然而这个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在心智上符合“成熟”的标准。因此,马斯洛认为,要求每个工人成为“责任心一「人”违背了人的基本特性。马斯洛的观点得到了心理学的广泛证实,德鲁克最终也接受了这一批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鲁克开始思考一个新的基本命题:创新是企业组织和社会秩序长盛不衰的原动力。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谈到自己为什么如此关注企业的创新活动时指出,创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持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创新促成了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自我更新;社会组织只有通过鼓励创新精神和激励创业才能避免革命和流血,保持持久和平和繁荣。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德鲁克才在继承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的一般原则与创业的基本战略模式(1985)。
       由此可见,管理学基本假设的核心,是一个社会对人的本质和企业本质以至组织的本质的一致看法。然而,这些看法并不总是一致的,也绝非是显而易见的,在社管理学职称论文代写代发 会的转型时期就这些基本价值观达成一致尤其困难。20批纪上半叶既是工业文明的形成时期,也是在各种价值观的混乱和冲突中作出选择的时期。德鲁克等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企业组织联系起来,斯隆等企业家则通过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使人们对现代企业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并赋予传统价值观以新的内涵。所以,一种管理学的基本价值观和假设需要理论来揭示,需要实践来验证,才能最终形成人们对这种管理理论体系的信念。这也说明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需要人们不断验证与维护的。对于作为现代化的后起之秀的国家来说,不仅要传承传统价值观,又要接受西方现成理论体系的竞争,因此管理学基本假设的形成更加困难。
       3.经验学派理论的适用范围。管理学的适用范围,包括时间范ltl和地域范围两个方面。然而,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适用范围都是事后才能确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德鲁克对组织理论进行_r反复的修订,对不同阶段组织理论的应用范围作了说明。在《公司概念》(1946)中,德鲁克根据通用汽车公司的实践提出了企业组织的分权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堪称是工业企业组织的模板。《管理:责任、任务与实践》(1973)中,德鲁克又认识到不同组织的差异,将组织理论扩展为适用干各种不同规模企业的一般组织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进一步撰文指出,通用汽车模式与今日组织之现实相比较,至少在6个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1987)。
       经验学派在理论适用的地域范围上始终持审慎的态度。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管理学界都将美国式管理奉为毛桌,直到日本企业的成功击碎这一神话,管理学界开始关注管理学的多元化问题。德鲁克在《公司概念》中就强调自己的研究是针对美国的情况,即使这一套理论在美国行得通,也并不意味着要将它推广到别的社会。他在《管理:责任、任务和实践》中也很小心地指出,自己的理论没有涉及文化差异、政府与企、Ik的不同关系等问题,井目.反复强调一个国家的管理理论应该植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出发。然而,管理理论的适用范围似乎是很有弹性的,理论的发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理论的应用也需要同样的创造性,所谓“运用之妙,存乎心”。日本企业创造性地应用了经验学派,尤其是德鲁克的管理理论,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在管理学的多元化与一致性方面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罗文”认为,“经验学派强调从企业的实际经验出发,而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来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并不企图去确定些原则……这种研究方法对人们去理解管理是一门艺术,颇有启迪作用。”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经验学派在搜集经验之前已经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假设。不仅如此,在理论形式方面经验学派也是追求“一般原贝11”的,经验学派努力想使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其目的是要使管理学更接近于科学而不是艺术。这里,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所有的经验学派的学者在阐释自己管理经验的“特殊主义”风格之时,其实都是在求证“普遍主义”所赋予它的合理意义。权变理论研究者发现,经验毛义学派追求管理原则,但管理原则不像自然科学原则那样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性,当管理原则遇到这种特例时,就出现矛盾,无法解释。这就使经验学派的学者陷人了一个自己精心设计的“以户之矛,攻子之盾”的怪圈。
       经验学派的方法论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后来的经验研究者却很难取得与之比肩而立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Peters&Waterman,1982)、90年代柯林斯的((基业长青》(Collins,1994)采用实证方法对大量成功企业的经验进行研究,并采取了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比经验学派更为科学的新型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管理学领域的畅销朽始终没有达到经验学派的开创者们曾经达到的理论高度。彼得斯和沃特曼甚至说白己书中的观点都可以在德鲁一克刀卜里找到。这表明,理论达到的高度,不在j几经验数据的数量和研究手段的技术含量。正如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拉本德所说的那样,两个高层次的理论在观察上是不可比的,高层次理论是那些远离直接经验的、发展程度较高的理论(费耶拉本德,1992)。德鲁克等经蟋学派的代表者们采取的历史的综合的诊释型的方法论,使他们在深入经验的同时又超越了具体经验,构筑了管理学理论的一个颠峰。

三、 经验学派方法论在管理学多元化研究范式中的定位
       罗氓先生将管理学视为一门历史科学,以研究范式作为评判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的天然尺度,并月_认为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导致了管理理论范式的多元化(罗氓,2003)。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可一以看作不断发展的管理学研究范式中的一种,并将继续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尽管管理学的各种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并行不悖,但是在管理学的不同发展时期总会出现某种或某几种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经济学理论和规范研究方法的大举入侵,形成了基干模型或理论的研究方法论,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建构方法论(SoeiallyConstruetivistMethodology)。社会建构方法论同传统的实证研究、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有所不同,他们在很大程度土接受r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对事实的观察和说明总要通过现存的“范式”或理解的框架,认识到知识的产生依赖于“理论和经验的双向互动”的关系,承认了管理学的发展是一种经验观察和先验范式之间互动的双向过程。经验检验考查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要求管理理论被经验事实所证实或证伪,范式则是考查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被同行认可的程度,只有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同行认可,一种理论或方法才能称其为范式。在这个意义上,一套方法论成为同行公认的准则就成为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范式。因此,范式可以说是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们(即同行,也称科学共同体sciolltificcommunity)共有的信念、价值标准、技术等等的整体类型(Blaug,1986)。
       由此看来,管理学各个流派的理论和方法在该学科的地位,并不是由经验检验来决定的,而是由同行来决定的,考察经验学派的方法论在管理学上的地位必须考察它在管理学研究范式演变中的定位。根据罗氓的研究,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属于后经验主义范式(post一emPiricismparadigm),1,的一个子范式(参见表l)。
       在各种不同研究范式的竞争中,经验学派首先得到r管理实践者的推崇与认同,而后才得到管理学界的认同。对于经验学派而言,它对管理实践的影响大于它对学术界同行的影响,意味着它被实践共同体认可的程度大于同行认可的程度,将经验学派等同于案例法就是一个证明。管理学界对经验学派的方法论价值的低估,主要是由于经验学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验学派致力于改善管理实践整体水平而并不谋求在学术界的地位。德鲁克等人在确定研究选题、决定著作内容剪裁取舍和行文风格方面都站在管理人员的视角,充分考虑管理实践领域的实际问题和需求,而将理论在形式上是否严格符合学术界的规范放在次要的地位。
       尽管当前社会建构方法论占据着研究的主导地位,但在这一研究的科学共同体内部,也存在着太多的竞争性理论,一方面使实际工作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使这些理论在频繁的交锋中模糊r经验蕴涵,引起了不少管理学家的极大忧虑。就连某些社会建构方法论的管理学家也感到了由于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对话,要么在理论平台上缺少相关的经验事实;要么一大堆经验事实缺少理论的承载。
       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实际上强调了各个学科的差别,赋予各个学科的科学共同体对本学科的裁判权。若将他的理论运用于管理学,则可以理解为管理学界可以依据本学科的特点鉴别管理学理论的优劣。这种淡化客观检验标准的观点招致了激烈的批评。波普尔就表明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范式理论在某种意义卜不是对方法论本身的贡献,而是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为了使人了解科学的目的及其可能达到的进步而转向社会学或心理学的想法,是令人惊讶和失望的。波普尔进一步指出,理论对其研究对象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仍然是确定一个理论最重要的标准,因为它是客观标准。只要科学界依然忠于智力竞争这个理想,在竞争中除了证据和论据以外不允许使用其他武器(Blaug,1986)。管理学如果要在人类知识体系中更趋近于科学一端,管理学界必然更为重视采用客观标准评价各种竞争性理论的优劣。
       迄今为止,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方面仍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学研究范式不断更替。总之,任何方法和方法论都有一定的作用,又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接纳一切有意义的方法论思想,并将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让它们配合着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尽管如此,毕竟管理学是以更为接近而不是更为远离科学为目标的,这意味着在对管理学研究范式的评价方面,实践检验应该占有比同行评议更为重要的地位,这也正是再论经验学派方法论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罗眠:《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I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罗氓:“构建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和经验法评析兼与张远凤同志商榷”!川,《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第2期。
3.张远凤:“经验学派的方法论”【J1,《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18期。托玛斯•)
4.乍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5.费耶拉木德:《反对方法》I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6.冯•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I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7.刘大春:《科学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