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及构建依据
(一)实践德育模式基本内涵
在写作本文之前,必须把本文中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厘清,以使本文在用词或叙述中,更为清晰准确。本章先就一些德育术语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再行论证实践德育模式构建依据。
1、德育模式
本文主要论述高校中的德育问题,在论述之前,先厘清道德本身的含义,这涉及到道德教育的内容,德育只是其实现手段而已。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对德育有不同的理解,大体上有三种表述: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个人品行(个人德性)。作为行为规范意义上的道德,即道德规范,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行为范式,只为某种秩序的实现而被提出的共同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本质上是经济基础的一种反映形式。而作为个人品性或称个人德性,则指的是人的生长中生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特征与道德倾向。本文中的德育是指对这三种道德进行综合培育。
德育在最低限度上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最高目标是培育学生的个人德性。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主要有两种表征。一种是外在的个人对道德行为规范的遵守,主要是他律型的。即使不具备良好的德性,由于外在共同体的压力,他将不得不遵守道德规范,但这并不能代表个体是一个真正“道德的人”。另一种是真正的善,它动机与行为相统一的结果。内在的“道德之人”必须有内隐于人身或人心的德性,而这往往难以衡量和认知。在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儒家的伦理文化,注重道德实现的内在性,认为道德的根本内含于道德行为主体的内在目的与品性人格的完善。因此,道德是一种自律性的品性。模式(pattern)一词的指涉甚广,它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这些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是思维的方式。但是模式强调的是形式规律,而不是实质规律,是对前人积累经验的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的事物或事件中发现并抽象出规律,以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实践德育模式亦是对实践德育规律的总结。道德教育模式就是利用德育规律,进行长期道德行为的强化与训练,使学生在参与中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与道德行为自觉,最终的理想状态是积淀为道德品性。
2、实践德育模式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德育是一个偏正短语,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缩写,是在对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课堂灌输德育模式的反思基础上提出的。意思是通过实践的样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增强当今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实践道德教育主张让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在行动中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俗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古至今已被充分重视,但是教育中“行万里路”往往被学校遗忘。本文中的实践德育模式理念强调在做中学,让道德教育内容慢慢渗入到学生行为,并内化为学生的品性。“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的终极目的是作用于实践,为生活服务。德育过程应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实践,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脱离生活,凌于生活之上 。”①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实践德育模式是对德育规律的遵从。
二、实践德育模式的管理学分析背景及价值
(一)实践德育模式的管理学分析背景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内社会转型,中国人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世界民族中一员,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正如网络上较流行的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人才资源是一国竞争力的最重要筹码。而人才的考评标准是德才兼备,首当为德。实践德育模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管理作为提高实践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尚未得到足够重视。3、德育管理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管理是人猿相揖别的原因之一。与其他生物相比,管理是人类自发、为了一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五项基本职能。古利克则认为管理由计划、组织、人事、指导、协调、报告、预算七职能构成。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是一项使动状态,通过他人来使事情做成的一项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五项内容。
三、实践德育模式的管理构成要素及其协同................................................21
四、实践德育模式的 SWOT 分析................................................24
(一)实践德育模式的优势................................................24
(二)实践德育模式的劣势................................................27
(三)实践德育模式的机遇................................................29
(四)实践德育模式的威胁................................................31
五、完善高校实践德育模式的管理路径................................................35
(一)落实实践德育的目标管理................................................35
(二)贯彻实践德育的内部组织管理................................................37
(三)实行实践德育的流程管理................................................40
(四)整合实践德育的外部资源管理................................................42
(五)实施实践德育系统机制管理................................................44
结 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为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国际反动势力与我国争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提高德育有效性和效益性迫在眉睫。
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只有转化为人的德行才能称为真正的现实道德,“认识你自己”的希腊箴言亘古恒新。教育使人之为人,德育使人成为德性之人。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作为自觉自愿的规范,只有融入学生个体的内心,转化为个体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精神,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但现今在德育过程中,过分偏重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德育智育化。这种德育模式难以将道德转化为学生内心自觉自愿的规范。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并不都与社会价值导向相契合,这就需要创新德育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无论从历史逻辑角度,还是现实价值的角度来看,实践都是道德不可分离的基础,道德教育生于斯长于斯,与实践同在。道德教育在本体上就是实践道德的生活过程,只能坐落于实践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德育的接受程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志。因此,实践德育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实践德育模式尚处于探讨的阶段,还未全面运用于学校的真正实施中。对于实践德育模式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要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个体自律还任重道远。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些浅显的探讨,并未全面深刻展开阐述。例如高校德育评估的具体参数指标本文就没有深入论述。希望本文的一些认识和观点对高校德育和后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毛泽东选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
期刊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人民日报[N].2004-05-12.
[3]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6(6).
[4]张鹏.德育模式的优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1).
[5]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J].学术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