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关于上市公司高管①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起初,高管持股问题只是学者们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下,股权分散对公司业绩影响的一个附属问题,由于当时存在高管持股现象的公司较少,持股比例也普遍较低,这一问题起初没有受到重视。20世纪50年代开始,股权激励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以各种方代写管理学论文式授予高管股份,对其进行激励,高管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大起来,高管持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高管持股是否对业绩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几十年间,国外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索,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并将其应用于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的工作之中。我国关于高管持股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于1998年前后才正式展开,研究的对象也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主。回溯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1)研究结论不统一;(2)普遍选取2006年之前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研究,代写管理学硕士论文笔者发现造成研究结论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研究时间不同,上市公司所处的资本市场、政策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公司在高管持股、资产规模、业绩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之各学者的研究方法不同,最终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不同。那么,与2006年之前相比,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各方面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在之前的研究成果中,存在能够反映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结论么?现阶段我国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提升公司业绩带来什么帮助?这些问题,成为了笔者思考的重点。事实上,管理学毕业论文2005年两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已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如果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上市公司在高管持股等因素上发生显著变化,则高管持股与企业的业绩之间,就可能形成了新的关系,旧有的研究结论就无法继续适用。两个重大事件如下:.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行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起初,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两类,流通股为上市公司股东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可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股份;而非流通股为无法在交易市场上自由买卖、只有经过证监会批准才一可以以拍卖或协议转让方式进行流通的股份,非流通股占据了企业总股份数的大部分,约为70%0这种制度安排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上市公司或公司大股东不关心股价的涨跌,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对市公司的资产市场化配置产生不良影响,妨碍了经济改革的深化。因此,2005年9月9日,国资委公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政策上引导、控制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向流通股的转变,这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式拉开序幕。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之前,由于非流通股的存在,无论是实施股权激励还是高管自行从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票都受到阻碍;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以后,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加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如新《证券法》、新《公司法》等,我国的资本市场逐渐正规,上述问题得以逐步改善或解决。截至至2009年3月,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沪深两市没有完成股改的合计只有21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与实施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一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工作由初期的探索阶段走向成熟。在此之前,我国政府对于股权激励一直持谨慎态度,先后试行了股票期权、期股、限制性股票、管理层收购等若干种激励模式,政策变化的频率高、力度大,使一些意欲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望而生畏、犹豫不前。《管理办法》颁布之后,国家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支持态度明朗化,而且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导,越来越多的公司制定了其股权激励方案,并加以实施。为了进一步考察2005年后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统计了2005年和2007年的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高管持股与主要业绩指标。
参考文献
1Jensen, Michael C.,William 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3, 1976.
[2] Demsetz Harold,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Law and Economics, 1983.
[3] Fama, Eugene R, Michael C.Jensen, 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Journal ofLaw and Economics, Vo1.26, 1983.
[4] Kole, Stacey R.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Incentive or Reward,Advance in Financial Economies, Vo1.2, 1996.
[5]Loderer, Claudio, Kenneth Martin, ExecutiveStock http://www.1daixie.com/dxglxlw/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Tracking Faint Trac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1.45, 1997.
[6] Morck Randall, Andrei Shleifer, Robert W Vishny.Management Ownership andMarket Valuation: An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
[7]Stulz, Rene M., 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 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1.20, 1988.
论文提要 4-5
Abstract 5
1 引言 8-11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8-10
1.2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0-11
1.2.1 研究思路 10
1.2.2 研究方法 10
1.2.3 论文结构 10-11
1.2.4 研究创新 11
2 文献综述 11-23
2.1 理论基础 11-16
2.1.1 委托代理理论 11-13
2.1.2 人力资本理论 13-15
2.1.3 激励理论 15-16
2.2 国外的研究成果 16-20
2.2.1 高管持股对业绩影响的显著性研究 17-18
2.2.2 持股比例与业绩间函数关系研究 18-20
2.3 国内的研究成果 20-22
2.3.1 高管持股对业绩影响的显著性研究 20-21
2.3.2 持股比例与业绩间函数关系研究 21-22
2.4 文献综述小结 22-23
3 实证研究 23-45
3.1 研究设计 23-26
3.1.1 提出假设 23
3.1.2 选取样本 23-24
3.1.3 确定业绩指标 24-26
3.2 统计分析 26-44
3.2.1 描述性统计 26-32
3.2.2 关于高管持股是否对公司业绩有显著影响的分析 32-37
3.2.3 关于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函数关系的分析 37-44
3.3 研究结果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