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本文从农村商业银行与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入手,系统梳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用评级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内容,以SZ农商行的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及管理概况为基础,系统分析影响SZ农商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因素并探究其成因,最终结合前文得出定性分析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22年10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表明我国政府对预防、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视。银行作为金融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稳健经营。信用风险底线一旦被突破,不仅关乎着行业发展,也将会对相关产业及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形式我国农村主要金融组织已成为历史,农村商业银行组织形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伴随农村商业银行改革逐步深入,行业稳步发展,其活力越发地明显,在满足服务农村、立足农村这一本质目标的同时,也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更优质的金融保障,正逐步发展成为各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所在地区的特殊性导致其所处的环境信用风险发生概率较高。H省非现场监管数据显示,2021年末省内58家农村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4.13%,省内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44%,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严重高于其他金融机构,超出全省平均水平接近两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推进L省高风险中小银行处置工作,其中LY农商行批准进入破产程序;H省、A省中小农村商业银行中也有多家采取监管处置措施,信用风险明显。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对信用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若不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不仅会带来银行本身经营业绩的下滑,也可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引发区域性的信用危机及其他连锁反应,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予以重创。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以SZ农商行为剖析对象,按照“发现问题——剖析成因——解决改进”的思路,探索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明确问题成因,并提出针对SZ农商行以及同类型、相近体量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为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提供帮助。本文研究目的如下。
(1)深入探究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进一步了解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进度,建立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理论框架,结合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基于RAROC模型对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开展评估分析,探究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明确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结合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RAROC模型评估分析结果,深入探讨影响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提升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SZ农商行基本概况及目前信用风险应对管理为切入点,以小观大,通过深挖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成因,系统展示SZ农商行目前所面临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和困境,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完善SZ农商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品牌价值。SZ农商行由农信社专制农商行不足3年,风险管控能力及水平提升较慢,信用风险的预警、识别、评判体系等方面均有待提升,应对风险的处置能力不够成熟。在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SZ农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与改进,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银行经营能力与品牌价值,对银行本身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2)为同类型、相似体量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参考。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县域金融服务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银行机构,政策上享受政府给予的一定优惠福利。但是在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设上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一段差距。通过本研究,为同类型、相似体量农村金融机构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借鉴与实践参考。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推进,服务三农的业务范围已远超概念提出初期。满足除支农外城乡人员各类贷款需求,实现商业化经营模式,是已完成农信社向农商行转制的一个重要体现。2014年,按照原银监会《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的通知》要求,我国农商行划分为县域农商行、城区农商行及大中城市农商行三类。2021年末,全国范围内共有农商行1596家。农商行业务开展相较于其他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一定特殊性,具体为:
一是大部分农商行除发起村镇银行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跨区域经营外,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农商行应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业务不跨区。在本地范围内,农商行网点众多,对于所辖乡镇基本能够实现100%网点覆盖比例,方便客户办理业务,市场占有率较高。二是作为农商行,其信贷资金投放更多应用于“三农”,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有一定的监管要求。除经济效益优异,整体业务素质较高的农商行外,多数农桑和业务品类单一。然而服务基层人民的使命担当促使农商行开发的产品更适用于本地化发展,易形成一定品牌效益,受基层客户钟爱。三是区别于其他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需要层层审批、逐一上报的业务办理流程,以及单一制式的产品类别,可以自主研发、自我决策的农商行缩短了决策链条,完善了个性化服务,在中小型银行中更具有竞争力。
2.2理论基础
2.2.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国外的研究学者通过二手车市场交易行为中获得启发而提出的。二手车交易过程中,二手车的所有信息并不是完全展示给买卖双方的,双方信息获取程度并不对等。基于这样的情况,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针对同一事物所掌握的信息的程度不可能完全一致,交易中的一方对于信息的了解可能是全面的、细致的以及真实可靠的,而交易中的另一方可能仅仅了解一部分内容,信息获取并不全面,可能还存在一定错误信息,这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以预见,掌握相对全面、深入、准确信息的一方,在交易过程中明显占有优势。作出的决策更有利于自身,或者更可能做出正确判断。而信息掌握相对薄弱的一方,则可能因为信息的缺失或不真实,而作出不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定。目前,信息不对称理论存在于例如金融投资、商品交易等多个领域中。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中,信息不对称理论涉及较广。商业银行的多数业务都存在交易对手,银行经济利益获取的多少,直接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从而增加银行业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贷款业务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尤其常见。银行信息公开面向客户群体,而银行能获取到的客户信息多为客户个人提供。贷款客户在信息获取上存在优势,可以依照银行要求提供相关信息,以满足个人信贷资金需求。而银行可能因为客户提供虚假信息或营造出的雄厚实力作出错误判断,没能及时掌握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贷款后对于信贷资金走向,银行也无法实时掌握监控,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更加大了银行面临信用风险的可能。
2.2.2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理念。他撰写的书籍《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介绍。这一理论主要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高管人员会在决策或执行管理职能时,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获得考虑进来。除“利益相关者”理论外,其他的理论观点主要描述利益最大化原则,或者将投资人、股东的利益行为决策无限放大。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更注重的是企业整体利益的获得。企业的开办与运行,除了资金还有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付出。因此,在考虑利益获得时,不能简单将资金投入方或某些主体,而应该将全部参与生产经营企业的人员的利益获取。经营一家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企业、银行员工、贸易伙伴、债权人、债务人等。在广义概念上,还应该包括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当地生活的民众等。作为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在参与银行经营活动时,表现为其分担风险、引发风险、付出劳动、投资金钱、参与监管等方面。综合考虑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以及风险后,才能实现真正有效地提升运营。同理,当银行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纳入自身考量中,利益相关者同样会为了自身利益有效维护银行运营,合理合力规避风险发生。例如:企业类债务人在经营中,不考虑农商银行利益,不如期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引发农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给农商银行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3 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14
3.1 SZ农商行经营现状......................................14
3.1.1基本情况..........................................14
3.1.2市场占比及同业竞争.......................................15
4基于RAROC模型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实证分析........................24
4.1 RAROC模型概述与指标构建.....................................24
4.1.1 RAROC模型概述..................................24
4.1.2指标构建.........................................24
5 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31
5.1存在的问题...................................................31
5.1.1风险管理能力与风险偏好不匹配....................................31
5.1.2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建设不健全.......................................31
6 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6.1优化改进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风险偏好体系建设。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战略安排,制定适合自身的风险偏好体系,完善风险偏好组织架构及主要职责,逐步提升识别风险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根据自身经营能力水平建立风险限额,严格按照限额开展业务。目前,SZ农商行并未对于信用风险业务收益率的评价进行考量。SZ农商行高级管理层引入RAROC模型用于测算不同项目风险情况,明确项目最低资本收益率进行客观比较。依据测算结果确定经营方向及战略目标,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推优择优,保留优质贷款品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SZ农商行提升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完善责任追究与正向激励之间、业务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适当提高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等方式,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主动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明确主体责任划分。奖罚制度明确执行,对授信审慎严格,风险把控完好的业务人员,在业绩考核奖励结果中有所体现;对于贷款信用风险发生较为严重、人工失误较为频繁的业务人员,可以采取扣除贷款投放绩效考核奖金的方式,作出惩戒;造成严重信用风险后果的,扣除年终绩效奖金。对于无视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发生的违规违纪情况,应该严肃处理,移交司法,避免由内部解决而产生的员工不重视等不良影响;同一信贷业务,主要办事人员与监管责任人负同等责任,避免追下不追上的情况,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的同时,明确部门负责人的监督职责。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将内部审计工作放置于完全独立的位置,审计结果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强化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定期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监管能力匹配业务发展需要;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整改对策,做到一对一跟踪处理。同时,充分利用多途径举报手段,除了客户可以参与举报,内部员工也可以加入监督监管的行列中来;客户回访专人负责制,完全脱离贷款审批发放程序,一定程度上制约客户经理的行为。
7结论
本文依照“发现问题——剖析成因——解决改进”的思路,对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展开研究。从农村商业银行与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入手,系统梳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用评级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内容,以SZ农商行的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及管理概况为基础,系统分析影响SZ农商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因素并探究其成因,最终结合前文得出定性分析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综上,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SZ农商行贷款业务扩张较为激进,盈利方式也过于依赖信贷规模的扩张。风险管理能力与风险偏好不匹配,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此外,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问题还体现在组织建设不健全、信贷业务管理流程流于形式、识别计量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以及贷款信用风险预警处置能力较弱等方面。
(2)通过对SZ农商行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得出由于SZ农商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未能建立适应发展的人才管理计划、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信息系统滞后于业务发展以及贷款信用风险处置手段单一,其贷款风险管理水平无法提升。
(3)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其制度、人员、系统方面的改进。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改进SZ农商行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及组织架构、严格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细化建立科技信息系统、强化贷款信用风险监测处置能力等方面,来提升SZ农商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始终是金融支持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金融支柱,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贡献巨大。对于文中提出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其他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借鉴,并结合银行实际细化实施。只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应自身稳健发展,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