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通过本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并不绝对会对思维或学习成效产生负面影响,有时,甚至还有利于思维以及学习成效的提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组织行为学又称管理心理学,是指用系统的方法对组织中人心理、行为、情绪情感、内在需求、与其他个体的交往等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组织行为学思想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应用到了教学这一领域,通过探讨在教学活动中的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问题,有不少学者也从组织行为学思想入手,去观察并深挖教育中出现的若干问题[1]。伴随着组织行为学思维的不断更新以及组织环境的日新月异,大学生课堂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也越来越得到关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是组织行为学的三个重要研究维度之一,整个学校或是班级想要更有效的运行,必须掌握共同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情况与状态。怎样在课堂中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中个体学习成效达到最好值得研究[1]。
在中国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模式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与参与讨论。这种课堂和学生被称为“中国式沉默课堂”和“中国沉默学习者”。似乎沉默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文化中的独特印记[2]。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讲台下鸦雀无声的场景十分常见。甚至出现老师积极寻求学生的互动,学生们依旧无动于衷的现象。这不仅会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挫败,也许还会加剧导致学生思维僵化,难以主动积极的思考,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沉默”这种现象的确是值得去深入挖掘和仔细探究的教育事实。本文也将探索这种沉默的现象所具有的意想不到的优缺点。
1.2 研究目的
课堂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不同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不同的教育者对于课堂环境以及教学模式的深入理解。与西方课堂的“随意”相比,中国课堂更注重知识的严肃性与强烈的仪式感。西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状态也与中国学生普遍的课堂保守学习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新冠疫情背景下在线工具和在线交互在课堂中的普遍运用,使中国大学生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课堂逐渐出现了线上、线下、以及混合式的三种交互方式。那么在此情况下,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课堂上的沉默现状,从哪些方面来努力提高学习成效,交互方式又如何调整学生的保守心理倾向值得研究。本文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基于理论的回顾和现实的考察,确立了“交互方式调节下保守心理倾向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的主题,拟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1)研究保守心理倾向对于批判性思维和学习成效的影响,从而对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2)研究交互方式在学生保守心理倾向对批判性思维影响中的调节作用,进而为高等教育以及在线教学媒介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保守心理倾向
2.1.1 保守心理倾向的表现
学生的保守心理倾向在课堂上会表现出沉默的现象。在中国的课堂中,沉默的现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沉默是指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8]。腾明兰(2009)为更明晰的对大学生课堂沉默做出定义,认为这一现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学生思维层面上的沉默,其次是学生情感层面上的沉默,最后是由前两个层面而表现出的学生行为状态上的沉默[9]。在此基础上,周杰(2012)指出在课堂这种组织下的表现出的沉默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静默无语的态度和行为[10]。因此,大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大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个体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学内容不积极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李瑾教授(2015)将课堂上以听为主,惜字如金的中国学生形象的称为“犹豫的说话者”,而将一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西方学生描述为“魔鬼的辩护者”[11]。这生动的描述了中国沉默课堂中学生的特征,往往由于各种因素而不敢或不愿在课堂中发言,导致中国课堂上的老师有极大的挫败感。
2.1.2 保守学习行为产生的原因
“沉默”是中国教育文化中的独特印记[2],为何中国学生会产生课堂保守学习行为,学者们主要有两种观点。持“文化决定论”观点的学者认为东方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是导致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沉默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他将中国划分在“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区域内,其认为这种饱含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造成了中国课堂中尊重教师的权威、压抑学生想法的教学关系[12]。Yang(1993)的研究结论支持了霍夫斯泰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十分着重的集体主义心理偏好是由于收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会使得课堂中的学生自然的遵守社会普遍接受的规范,以更好的融入集体[13]。
2.2 批判性思维
2.2.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1930年来由法兰克福学派所倡导的一种思辨方式。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评价是多维度的,并不单一,越来越看重学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也更注重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核心能力评价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人们也将其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23]。
倡导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学者Robort(1987)将其定义为“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活动”[24]。Zakun(1995)则认为批判性思维为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搜寻和整合信息的能力[25]。Fisher(1997)较为注重其“对观察和沟通信息以及观念所做的技术性的、积极的解释和评价”[26]。More(2004)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批判性思维指一个人不绝对的盲从某人、某事或某种观点。在做出一个决定或接受某一个说法时都能综合的尖锐的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做出有依据的自信的判断[27]。在批判性思维研究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大学教授理查德·W保尔(2004)认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心的公正思想”[28]。Brown(2006)也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29]。最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2014)将其描述为:“由于我们不同的思维性质决定了每一个人所做出事情的不同性质,所以,要想将一件事情的问题抓住本质、完善解决,批判性思维是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0]。从以上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一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去综合分析和探索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求。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 17
3.1 理论基础 ······································· 17
3.1.1 文化维度理论 ······································ 17
3.1.2 构建主义理论 ······························ 19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26
4.1 研究对象 ················································· 26
4.2 问卷设计 ·········································· 26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31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
5.2 效度分析 ····································· 32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节主要是利用SPSS22.0对经处理后的445份有效问卷,从性别、就读阶段、学科专业就读学校这四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各个指标的类别、频率和占比。具体情况见表5-1。
在性别上,参与本次问卷填写的男性有178位,占比40.0%,女性人数为267人,占比60%,女性人数较多;在就读阶段方面,本科生(含大专)人数为367人,研究生人数为78人。分别占比82.5%和17.5%,本科生(含大专)的学生占本次调查的大部分;在学科专业方面,本次问卷调查中理科生群体占比最高,总数达150人,占比33.7%,其次是文科生,总数为127人,占比达28.5%,然后是工科生,人数达102人,占比22.9%,接下来是商科学生,参与调查人数为52人,占比11.7%,最后是医科学生,参与人数为14人,占比3.1%,可见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占大多数;从就读学校这方面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学校为双一流高校的人数为256人,占比达57.5%,为普通高校的学生人数达189人,占比42.5%。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在对课堂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教学环境中,课堂形式不断翻新,中国式课堂沉默这一现象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课堂上出现沉默的现象一定是学生不认真的表现吗?本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更深层的心理视域出发,将大学生保守心理倾向分为三类:自我倾向、习惯倾向和利他倾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将大学生的保守心理倾向作为研究的重点,立足于当前中国的课堂总是鸦雀无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不够积极的现实,综合课堂交互方式的相关研究来探究学生的不同的保守心理倾向对学生思维及学习成效的影响。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生保守心理倾向—批判性思维—学习成效”的研究模型,以此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的大学生保守心理倾向影响学习成效的过程机制,并且分析交互方式在它们中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大学生保守心理倾向中的自我倾向与利他倾向对学习成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表明在课堂上展现出沉默这一状态的学生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对待学习消极懈怠,还可能是因为有着内敛的性格或是害怕打扰他人的素质涵养表现,从而在课堂没有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在这两种情形下所产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反而有可能使得自身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老师对于知识的讲授也会更加系统,学习成效有所提高。而由于习惯心理倾向影响下展现出沉默现象的这一部分同学,对待课堂的态度本身存在着消极、无所谓的情感,不利于学习成效得到提升。
其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学习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批判性思维在大学生保守心理倾向和学习成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且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当自变量是自我倾向时,批判性思维的间接中介效应占比为12.8%;当自变量是习惯倾向时,批判性思维的间接中介效应占比为16.5%;当自变量是利他倾向时,批判性思维的间接中介效应占比为35.65%。这表明学生不同的保守心理倾向首先会作用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具体而言,对待课堂积极的态度才可能使自身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在口头、写作、创新及发散等能力上取得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