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股份制改革需要推进不良贷款精细化管理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21 年来,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全行对不良贷款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建立健全统计分析制度到全面实行分类管理,从信贷资产质量攻坚到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实现了全面突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家支持与全行努力下,我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不良贷款问题也基本上得以解决。但多年来我行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始终有缺憾,一直没有建立起关于不良贷款管理的系统性制度。
第一代写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很长,成因复杂,通过系统性制度管理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不良贷款分布广、户数多、金额大,管理幅度也大,因而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只能通过清收处置来间接实现;三是多年来面对不良贷款的巨大压力,全行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于清收处置环节,忽视了管理工作。尽管这两年在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并实践着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但是制度化与规范化程度仍不高。在制度建设方面,更多的是基于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业务的,专门针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制度规定既不完整,也不系统。
第一代写网今年6月30日,工商银行财务重组顺利完成,不良贷款剥离彻底解决了困扰我行多年的沉重财务包袱,不良贷款余额与占比分别降至1464 亿元和4.58%,接近现代商业银行的先进水平。当我们轻装上阵的时候,反思十多年来的不良贷款问题,越发感到需要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办法来规范不良贷款管理行为。随着我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盈利能力的提高、资本充足状况的改善和拨备制度的健全,我行已经具备了及时消化处置损失的能力与各项配套性制度。通过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来加快不良贷款处置、促进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已经成为现实的可能。
对于全行各分支机构来说,虽然通过不良贷款剥离,使大多数机构资产质量水平接近于同一起跑线,但是不良贷款的集中分布问题依然存在,在有些分支机构甚至还比较突出。需要关注的是,机构之间资产质量指标的暂时性同质可能更容易掩盖其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化。实际上,有的机构虽然与以前相比信贷资产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不良贷款生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并未发生实质变化,不良贷款管理水平更没有随之提高。反之,各行在管理水平上的差异还可能有扩大的趋势。我们认为,缩小差异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夯实管理基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从不良贷款的现实情况与清收处置任务来看,以不良贷款的余额与流量相加,每年管理不良贷款的总量超过了2000 亿元,而清收处置的任务更比剥离前翻了两番,同时不良贷款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并不因为不良贷款变少而简单。通过规范、统一的管理办法明确不良贷款的管理原则、管理程序与管理内容,尤其是全面约束与指导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行为将变得十分必要,同时通过不良贷款的制度化建设,对分支机构加强管理、缩小差别也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监管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在加强不良贷款监测、考核以及规范操作、防范风险、严格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并要求我行把不良贷款比例始终控制在财务重组完成时的水平之内。最近,银监会制定了《金融企业处置不良资产指引》,财政部也颁布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和《银行抵债资产业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并要求各银行制定相应的细则与配套措施。制定对不良贷款管理的系统性制度,实现对不良贷款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也是对监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具体贯彻与落实。
内容与特点《办法》根据不良贷款的内在特性和管理流程制定,涵盖了不良贷款分类认定、调查估值、预案管理、方案实施和监测检查等管理的全过程,分七章共四十五条。第一章“总则”主要阐述了不良贷款的定义和管理的原则。指出不良贷款管理是根据不良贷款的内在特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流程,对不良贷款实行全面管理与最佳处置。提出了“真实反映、处置减损、损失补偿、依法合规”的不良贷款管理原则。具体地说,真实反映是不良贷款分类、认定、调查、估值、问责等环节的内在基本要求和外部监管需要,反映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思想与保持长久发展的永恒原则。处置减损是对不良贷款进行动态管理,以管理促保值、防贬损的必要手段,也是从问题业务角度实现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必经环节。处置减损原则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不良贷款管理的目标,即以管理作为手段,把处置视作目标,并通过适时处置实现不良贷款的最佳回收。如果我们再往下理解,还包括最佳的处置方式、处置时机与最佳的回收比率。损失补偿是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覆盖水平与抵补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一家“好银行”必须具备的财务支持。损失补偿原则构成了不良贷款管理的中心内容,更体现了财务重组后我行经营管理的重大变化。
今后不良贷款总量的增减变化、结构的迁徙调整都会与财务成果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各行形成不良贷款的预计损失都必须与其经营成果挂钩。依法合规是不良贷款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不良贷款良性管理与快速处置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所有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第二章“不良贷款分类与认定”主要阐述了不良贷款分类认定、迁徙变化与内部移交管理的程序要求。分类与认定是不良贷款管理的基础。
本章根据我行风险拨备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不良贷款的损失认定、拨备计提与损失消化做出了具体规定;强调不良贷款形成责任认定与追究制度,严格不良贷款进出管理;界定信贷管理部门和不良贷款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实现不良贷款交接过程中的无缝衔接。分类与认定是不良贷款管理的基础。
第三章“不良贷款调查与估值”主要阐述了不良贷款调查和估值的内容、方法与要求。调查与估值是不良贷款认定后进入管理程序的第一项工作,也是全面掌握不良贷款家底的直接手段。本章对于调查的范围与时限都做了规定,并提出按照科学的方法开展不良贷款估值,为测算不良贷款损失、计提风险拨备提供基础数据。由于不良贷款估值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估值的具体办法有待专门制定。调查与估值是不良贷款管理的依据。第四章“不良贷款细分管理”主要阐述了对不良贷款细化管理的要求。
在2004 年上半年下发的《关于对不良贷款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意见》中,曾提出将不良贷款分为七档进行管理,鉴于目前十二级分类办法即将推行,《办法》则结合五级分类与十二级分类办法,根据不同形态不良贷款的不同特征,对次级类(次级一级、次级二级)、可疑类(可疑一级、可疑二级)、损失类(损失级)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实际上,对不良贷款细分为七档还是五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不良贷款的结构管理。本章还提出按客户对不良贷款进行名册管理,并建立不良贷款项目经理制度。细分管理是不良贷款管理的手段。第五章“不良贷款处置管理”主要阐述了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的管理要求。规范了现金清收、以物抵债、重组转化和呆账核销等处置方式的概念和处置的要求。提出了不良贷款处置的预案管理制度,从处置策略的设计到处置预案的制定、审批、调整与实施过程都做了规定。要求对处置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建立处置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处置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本章的核心在于明确不良贷款管理的目的是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最终实现不良贷款减损和回收。处置管理是不良贷款管理的途径。第六章“不良贷款监测与检查”主要阐述了不良贷款日常管理与贷后管理工作中的要求。包括统计监测、分析报告、考核、档案管理、检查监督各个环节,并按照部门职能细化了责任分工。本章的重点在于结合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与改革后的分行经营绩效考评办法,调整了不良贷款考核的方向,重点考核整体不良贷款水平的控制和不良贷款的回收情况,侧重对不良贷款结构状况与风险抵补能力的考核。监督与检查是不良贷款管理的保障。
第七章“附则”对《办法》的适用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补充说明。《办法》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指导性与操作性并重。作为规范不良贷款管理的重要文件,《办法》既以不良贷款的内在特性为核心,对不良贷款的迁徙变化、拨备估值、监测分析以及清收处置等各个环节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便于各行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实施,又以管理的流程为主线,对不良贷款的分类认定、调查估值、预案管理、方案实施和监督检查等进行了全过程的规范,增强了《办法》的可操作性。
二是阶段性与延续性并存。《办法》出台于财务重组完成后的特殊阶段,但是我们从2004 年上半年就开始提出对不良贷款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意见,并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办法》制定的过程就是不良贷款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与实践逐步深入并延伸的过程,《办法》本身也是对不良贷款精细化管理的浓缩与固化。三是现实性和前瞻性兼顾。《办法》既立足于不良贷款的现状,强调了细分管理、清收处置与责任认定等方面的内容,又考虑到我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过程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对与不良贷款相关的风险拨备、损失补偿等问题均有涉及,同时对今后不良贷款管理的职能变化与调整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考虑。贯彻与实施《办法》颁布实施后,我们应该加强学习与研究,深入领会并掌握《办法》的实质,并尽快在实施中有所收获。执行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 结合相关制度办法的学习,加深对《办法》的理解。不良贷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特
征,特别是与财务效益的关系密不可分,不良贷款与分支机构的资产业务定位、管理模式与资源配置等将更为关联。因此,对《办法》的理解与运用离不开对相关制度办法的学习,包括有关信贷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业务制度的学习,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办法》,从而更好地实施《办法》。
第二,加强对不良贷款所处环境的研究,不断发现管理中的新问题。财务重组完成以后,不良贷款问题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管理环境之中,不良贷款管理与清收处置的政策环境并未变得宽松反而更加严格与规范,无论是外部的金融监管还是我行内部的经营管理都对不良贷款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不良贷款将受到来自于外部的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法制与信用环境的影响,受到同业与市场的影响。对此,我们要结合分类管理的方法,深入研究并不断探索不同环境下不同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的生成与变化规律,把不良贷款管理做深、做细、做透。
- 加快对软件系统的运用,提高《办法》的可操作性。先进的不良贷款管理需要依靠
技术手段的支撑。总行刚刚投产的不良贷款管理系统为不良贷款的全面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各行应该尽快推广使用,一并落实,使制度与技术并行,实现双倍的管理成效。第四,密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办法》的落实。不良贷款管理作为信贷业务流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信贷管理部门关联度极大,不良贷款作为问题业务,又会与更多的部门有联系。单独依靠一个专业职能部门是不可能实现对不良贷款全方位管理的,《办法》里面对有关职能分工也做了规定。不良贷款管理部门要与信贷管理、计划财务、内控管理以及管理信息等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不良贷款的分类与统计、拨备计提与损失测算、责任认定与追究以及信息披露等各方面工作,全面加强不良贷款管理。第五,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完善管理制度与流程。
作为第一个专门针对不良贷款的管理规定,目前的《办法》难以避免地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根据全行资产业务发展的总体要求,不良贷款管理与清收处置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剥离后不良贷款的新特点,一方面认真贯彻《办法》和其他的新政策与新制度,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改进管理与清收处置工作的方法及措施,健全不良贷款管理制度体系,使我行的不良贷款管理始终处于同业先进水平,并为全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