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创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2-01-05 14:30:13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基于知识创造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第一代写网摘要:从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创新模型出发,阐明知识转换的一般规律在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处理好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关系、学习和创新的关系,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SECI模型;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改革

一、 SECI知识创造模型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两类不同知
第一代写网识的掌握,并有效地实现其相互转换密切相关。这两类知识按可编码的程度可分为:一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又称正式知识、明示知识,它是指“那些能够用正式的系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的知识。”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博士指出:“明示知识是正式且系统的知识,因而可以很容易以产品说明书、科学公式或是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加以交流和分享。”是知事(Know-what,事实知识)和知因(Know-why,原理知识)两个方面的知识。按照这样的解释,管理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教案、资料等上载明的知识理论、数据等均可属显性知识。


另一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非正式、默示知识,它是指“那些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高度个性化、情景化、难以表达和沟通的知识”,是知窍(Know-how,技能知识)和知人(Know-who,人力知识)两方面的知识,具体表现为那些用语言难以描述和表达的个人技术诀窍、心智模式、管理技能、领导艺术和经验及师徒间只能意会的那类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组织惯例等。SECI模型由野中郁次郎博士提出,它主要是一个关于知识创造的模型,但由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不可能局限于个体自身,所以这个模型实际上也涉及知识的转移。他认为,知识转换存在四种基本模式:(1)Socializtion,指潜移默化(或社会化),通过它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中获得隐性知识,主要是由特定的个人或组织以共享经验、诀窍的方式传授或创造知识。这种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知识转换过程,主要是通过现场的参与、观察、共同学习和工作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
(2)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外部明示过程。将个人或组织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表述为在组织成员中易于沟通、共享的概念、理论、方法等,这是促进大量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关键性步骤。
 

(3)Combination,将显性知识组合成新的显性知识。这是指个人或组织根据特定需要,将各种分散的显性知识,有效地加以组合而成为有价值的新知识的过程。
(4)Internalization,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指个人或组织通过学习新的显性知识,结合“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工作中的培训等形式,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的升华过程。从上述分析中可见,组织或个人知识经过这四种模式的转化,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推动组织或个人知识创造、转移和转化的循环递进动态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知识螺旋。这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动态的交互作用、知识的持续、螺旋上升的过程,就是知识转化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同时注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二者不可偏废,必须注重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进二者动态地交互作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 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
政府部门及科研单位,对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方面,更多强调的是全面综合的基本素质、踏实的作风、管理者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动态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而易见,这其中不仅包括通过间接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强调必须通过亲身经历才能获得技能、能力和心智模式、综合品质,强调创新的能力,二者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然而,以往的工商管理教育更多地注重于显性知识的教育方面,即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等显性知识,认为这些显性知识才有利于从事他今后的工作,再加上教学的方式注重课堂“填鸭式”知识传授,这样就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接受知识面在时间、空间上都受到限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明的是,以往的工商管理教育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存在缺陷,并不是否定这类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影响。事实上,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对学生的培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其重要性有所不同。通过工商管理教育,实现学生对显性知识的摄取、贮藏,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智慧源泉,它会赋予学生必要的思维方式、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些对于实现知识转换,并从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工商管理教育中,最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人们对隐性知识对学生培养的影响重视不足。


因此,以上述认识为依据,针对以往的工商管理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应该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确立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工商管理教育的首要目标,处理好培养学生业务素质和全面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工商管理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顺应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在结合自身学科特性的基础上,确立“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应使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全面综合素质和谐地统一起来,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健康向上的心智模式、坚强的意志、科学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严谨的学风)协调发展,不断完善教育观念,促使学生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
 

2.改革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创新”的关系(1)建立“校企”协作办学模式。工商管理必须确立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办学新格局,要聘请知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到学校担任教学指导工作,学校骨干教师受聘于各类企业挂职锻炼,熟悉市场行情,了解和掌握现场管理实际经验。企业提用人标准和用人要求,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教育,学校与各类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相互沟通、密切协作;
同时各校工商管理专业之间加强合作,在师资、教学软硬件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优化教育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实施“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互动中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自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智慧潜能,充分重视、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学生的兴趣转化、升华为志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求知创新,获得前进的力量。
 

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身得到提高,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创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多地了解或感知影响企业管理活动发展的只能意会而不易言表的某些隐性知识——新思维方式、管理习性、经营诀窍、管理秘诀等,不仅要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还应加强教学活动的启发性,广泛采用诸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经验和创新技能,乃至产生创造性成果。这既有助于隐性知识转化,又有利于新的显性知识被学生内在化。3.深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健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机制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的整体目标出发,要精选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创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基本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外,加大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心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生命科学导论”、“演讲与口才”、“科学道德与素养”、“创造学”、“商业伦理学”、“团队建设”、“管理沟通”等课程,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第三个学年末,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为期两周的针对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要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健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机制;要有组织保障,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充分运用知识转化的一般规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努力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动态的交互作用、知识的持续、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 耿新.知识创造的IDE—SECI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2] 蒋宁,张超.工商管理专业“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2,(1).
[3] 冯军.面对WTO的我国工商管理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2,(2).
[4] 周远东,项保华.企业知识内部转移:模式、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5] 王溥,张青平.知识转换与工商管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增).
[6] 王洪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软科学,2003,(17).
[7] 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3,(4).
[8] 范秀成.野中郁次郎及其组织创新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1998,(2).
[9] Malhotra.Y, Integr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in Organizational Business Processes [J]. Journal of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