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的智能体行为模型
摘 要: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回顾和深入分析了管理理论中不同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开始,提出了管理研究中基本分析单元智能体行为模型(Bio-E)与基于这一模型的管理方法———和谐策略,认为人的智能属性是人类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在今天这样充满变化、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下,利用和谐策略充分发挥人的智能属性,对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性;智能体行为模型(Bio-E);和谐策略;和则;谐则
1 引言
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从中国古代孟子和荀子的人性善恶之辩,到西方世界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以及大卫•李嘉图的“群氓假设”等。这一切人类认识自身的活动,似乎正是在印证德尔菲神庙里唯一的碑铭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的重要性。同样,以对人的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论也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人性假说’是系统的管理学理论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1~3]。本文从回顾和分析不同人性假说的管理理论开始,从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和人类对这种环境的反应特征出发提出了管理理论研究中的基本分析单位———智能体行为模型(Bio-E),以及基于这一模型的管理方法———和谐策略。
2 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变迁
人性假设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从20世纪初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开始,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很多的流派。在这些庞杂的管理理论流派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或明或暗地对管理中的“人”进行了假定,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假设。其中泰勒最早把“经济人”的假说应用到管理领域中。1933年梅奥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为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马斯洛在1943年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性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自我实现人”代表人的最高级需求。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中的Y理论就是基于“自我实现人”的假说。1965年埃德加•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中总结并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说:理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后来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在“超Y理论”中认为“复杂人”的观点揭示了人在多维结构中的多面性。到了80年代初,迪尔和肯尼迪认为“文化人”进一步揭示了:人是环境的动物,环境是自变量,人是因变量,人的未来是不可知的。80年代末,随着博弈经济学的出现,又出现了“理性人”的假说。但早在50年代,西蒙就针对经济学上纯粹“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人”。《管理模式-多维博弈创新管理模式》的“多维博弈人性假说”认为人性表现出多维性,在特定的管理场合中可以进行行为取向的调整。吴建平,张德在其《试论文化管理的两个理论假说》中提出当代文化管理的“观念人”假说,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观念、文化体系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影响和改变这些观念、文化就可以深入持久的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些不同的“人性”假设不仅说明了“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认识,还表明了随着科技、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变化,管理研究对管理核心要素“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全面。根据不同假设产生的环境和条件的特征,将这些假设整理成几个基本的“人性”假设(见表1),试图比较清晰的反映管理研究中“人性”假设随着时代和所处环境的历史变迁过程。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提出都有其时代背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标志着知识经济已经到来;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得每一个企业所面对的环境充满了越来越多的变化、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过去的许多管理理论、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各自显示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型组织理论、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理论、人力资本概念等新理论的出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蕴藏在人的大脑中的智能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和金矿”。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企业生存、竞争致胜越来越取决于充分发挥人的智能性这一特长上。基于人类管理理论研究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当今人的智能属性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这一特点,我们提出管理研究中的智能体行为模型(Bio-E),试图更直接、更明确的凸显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企业中员工的智能性,以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创新性,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则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
3 智能体行为模型(Bio-E)与和谐策略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能够思维、能够创造、具有智能性。如果将管理的要素分为人与物两大类,显然人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人的智能性,管理中发挥人的特长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智能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利用自己的智能性创造出各种功能的机器、机器人乃至计算机来替代人自身的某种功能,从而使人逐渐从简单、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人的劳动将日益侧重于智能性,创造性的复杂劳动,蕴藏在人的大脑中的智能是企业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和金矿。而如何发挥企业员工在这一方面的潜能将是未来管理工作的重心。作为管理研究中理论分析的基本单位,智能体可以看作是组织中的人。
但这一概念并不是仅仅指人,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将组织中的团队、组织本身以及更大规模的由人组成的有机系统作为智能体。所有这些系统由于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具有智能体特征的人组成,而且这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通过组织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复杂系统。根据分形理论的近似迭代性质,这种由人组成的更高层次的有机复杂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智能体。所以作为智能体的人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智能体。“智能体行为模型的基本内容:(1)组织中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人最大的特长是蕴藏在大脑中的智能属性;这种智能属性使得人、团队、组织等各种规模的智能体都具有学习、管理、创新等各种智能属性;(2)在竞争激烈,充满变化、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中,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在于充分重视和发挥组织成员的智能性,或者说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属性;(3)智能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属性是挖掘自身智能属性的基本途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其中的同心圆就是智能体模型,表示具有人(或组织)的能动特征。它由智能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四大部分组成。智能体在其自身内部因素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某种行为。并且与行为结果形成反馈的互动关系。智能体自身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分别对应管理理论发展历史中的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其中(1)最内层的智能属性表示,自身所具有的智力和能力。它是智能体具有能动性的基本条件,智能体的智能属性是其他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具有意义的基础。智能体利用自身的智能属性作出复杂的行为、进行创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2)智能体的经济属性表示智能体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特征,而且一般来说,智能体的经济属性是影响它对外行为的深层原因。(3)但智能体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经济属性决定的,其社会属性,例如社会人际关系(或者说伦理、道德)、需要、动机、情感、性格等也对智能体的行为产生影响。(4)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习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文化观念体系同样影响智能体的行为,而且有时具有决定性的、长期的作用,并且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其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5)智能体与环境的互动,是通过其行为的结果反馈于其自身实现的。智能体利用自己所具有的智能属性,反思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结果,调整自己对环境的认识,并通过认识的改变来改变自己下一步的行为。
此外不仅智能体本身与外界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且其内部的四个部分也相互影响。现实世界中,往往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人在世界观、信念、动机、情感等属性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这些因素也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判断。显然,作为人,智能属性使得人能够不断地调整、变革其他属性,从而使人表现出能动的特征。此外,每个智能体具有复杂的结构,而且组成智能体的各个部分也有内部结构。例如,心理属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图1还表明组织中的管理因素对个体有重要影响,我们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管理通过制度、规则、惯例、文化等在组织中形成一种氛围、环境,这种氛围、环境在对个体持久不断的渗透、熏陶中,间接地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和智能性的发挥。另一方面管理还通过对组织目标、任务、功能等进行规划、安排、设计、分解和调度,直接影响个体行为形成和智能性发挥。在微观个体层次,智能体行为模型比较直接、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基本分析对象的人,在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环境下发挥其智能属性的重要意义。而且模型还进一步为发挥人的能动性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在更大的层次上,例如群体、组织、网络等由人组成的复杂系统,正如分形理论中的“相似递归”一样,我们仍然可以将团队、组织、网络等作为智能体进行分析,尽管此时模型内部的结构可能有些变异(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不作详细介绍)。而管理对于智能体的作用始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方面及其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我们就要介绍的和谐策略。在介绍和谐策略之前,有必要介绍“和谐”的概念。“和谐”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文化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无论是孟子那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智慧,还是我们今天对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反思,“和谐有助于发展”已经日益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席酉民等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给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并不详细介绍和谐管理理论,其更多的内容可以参考文献。
在图1中表明,管理是通过两个方面对组织中的微观个体产生影响,组织利用各种制度、惯例、文化等管理要素形成一种环境,这种环境通过对人内部利益、心理、观念等各要素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和智能性的发挥,管理中的这一方面更多的具有和谐概念中“和”的特征,因此我们称之为“和”则;同时组织在特定目标指导下,对目标、任务、功能等进行分解、规划、安排、协调等科学的规定组织中成员的工作程序或责任,而管理的这一部分更多的具有和谐概念中“谐”的特征,我们称之为“谐则”。“和则”、“谐则”及其之间的互动共同组成了和谐策略,引导组织中的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如图2所示:作为和谐策略的组成部分,和则被用来在组织内创造一种环境,挖掘人的智能性,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自身所具备的潜能,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它包括设计制度、培养文化,思想教育等。在这种环境中,管理对组织中“不确定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产生约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实现通过对个体利益、心理、观念、智能等方面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引导组织中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组成和谐策略的另一部分是“谐则”。
从图2中可以看出“谐则”侧重于组织问题中物或者类物这样具有被动性、易受控制、可处理、较大确定性特征的因素,往往科学成分较多,艺术成分较少。更多的利用数学、运筹学和工程学等科学的方法,更强调问题中的效率目标。比如针对具体组织的对一项订单的生产或一个工程的完成。谐则根据对现实问题全面、细致、深入的调查制定可行的、有效率的计划,以及计划实现所要用的的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谐则”侧重于组织针对特定的目标或者问题所进行的功能分解、工作设计和任务分配等,强调一致、协调、匹配和效率。“和则”侧重于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健康的环境和向上的朝气,以促进组织中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顺利地、创造性地实现组织目标或解决问题。和谐策略正是由“和则”、“谐则”及其之间的互动作用,通过更充分的挖掘组织中人的智能性,来应对组织在竞争激烈,充满变化、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下所遇到的复杂问题。孟子与荀子的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辩,延续至今仍然没有结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中产生这样那样的假设,都深刻说明了人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直接导致了组织等由人组成的系统行为的复杂性。智能体行为模型(Bio-E)正是从复杂性的角度,强调智能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这些基本特征,对智能体行为的影响。同时认为作为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基础的智能属性是人、组织、社会、网络等各层次应对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环境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在今天这样崇尚知识、追求创新的信息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着眼点。而挖掘其智能性、发挥其潜能的关键在于保持智能体自身在“和则”与“谐则”互动关系中的和谐性,智能体与外界环境在“和则”与“谐则”互动关系中的和谐性。比如企业的经营者,在今天这样的新环境下,为了一点眼前利益而不顾一切的做法是没有前途的。他们越来越注重企业在追求组织利益、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保持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保持企业在文化上、经济上与社会的和谐;保持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员工在精神上、经济上的和谐关系;保持企业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能力,使企业具有竞争力。
4 结论
从管理的角度认识“人”的过程,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并行发展的过程。正如同管理理论中各种不同的人性假设都有其产生的时代和环境一样;对于今天这样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充满变化、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理论、人力资本概念等新理论的出现,这种模型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智能体行为模型在充分肯定其他各种不同人性假设正确一面的同时,更加强调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蕴藏在人大脑中的智能属性对创造财富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凸显、重要和关键。在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基础上,对应于“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和“人的智能特征”,人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智能属性共同构成了管理中的智能体。以此,该模型比较全面地刻划了管理研究中各个层次分析单位的“能动特征”。从而为管理研究对“人”这一核心要素的分析奠定基础,对管理研究的“特殊复杂性”分析提供一个小小的支撑点。这正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而和谐策略则进一步为当今这种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环境下组织的发展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有益的思路。
参 考 文 献:
[1]吴建平,张德.试论文化管理的两个理论假设[J].中国软科学,2002,(10):43-46.
[2]林志扬.企业中的人性假设[J].经济管理,2002,(20):22-27.
[3]黎红雷.人性假设与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J].中国社会科学,2001,(3):66-73.
[4]方益寿.组织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16-59.
[5] F.W.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旭,冼子恩,曹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167.
[6]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
[7] Schultz D. Theories of personality[M]4th ed.. PacificGrove, CA: Brooks/Cole, 1990.23-28.
[8]阿尔弗雷德.D.小钱德勒等.管理学历史和现状[M].郭斌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74-340.
[9] Chandler A D.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J]. 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2,6(3):79-100.
[10]许庆润.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25.
[11]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第2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0-152.
[1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2-33.
[13] Davenport T H,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how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Harvard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8.16-174.
[14] Leonard-Barton D.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building and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 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5.5-33.
[15] Nonaka I, Take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Oxford, 1995.5-65.
[16] Schultz T W. The value of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ira[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5,(13):827-846.
[17]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78.
[18]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99-120.
[19]弗里德里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9-167.
[20] Mandelbrot B B. Fractals: form, chance, and dimen-sion[M]. W.H. Freeman and Co., San Francisco,1977.41-56.
[21] Lasota A, Mackey M C. Chaos, fractals and noise[M].2nd ed. Springer-Verlag, 1994.
[22]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
[23]席酉民.和谐管理与战略[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4]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5]席酉民,韩威.管理研究的系统性在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