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rey-DEMATEL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2 10:55:46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认为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利益相关者间通过行政管理、合同约束等利益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然存在冲突和矛盾,增加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难度。因此,随着装配式建筑研究不断深入,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研究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建设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1],2016—2019年,全国全年建筑业总产值从 193566 亿元增加到 248445 亿元,建筑业增加值从 51498 亿元增加到 70904 亿元(如图 1.1 所示)。2019 年建筑业增加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7.16%(如图 1.2 所示),建筑业支柱地位愈加稳固。但也要看到,目前建筑业还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组织方式落后等问题,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图 1.1 建筑业总产值和建筑业增加值 图 1.2 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重要而紧急的任务。装配式建筑借鉴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即工厂内流水线上预制建筑构件和施工现场机械化拼装,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形式[2]。装配式建筑通过工业生产预制构件,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用工,而且施工现场机械化程度高,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建造效率,代表了建筑业工业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绿色、协调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首先对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障碍因素识别和修正,并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进行分类。然后运用 Grey-DEMATEL 方法,分别从三个独立视角和整体视角对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按照原因度、中心度进行重要性排序,并对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分别进行讨论,并根据研究结论,针对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
(1)识别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障碍因素,以引起利益相关者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的关注和重视;
(2)识别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清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
(3)从不同视角理清各障碍因素重要性排序和因果关系,以及各视角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期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达到共赢局面;
(4)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确保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的实现。
1.2.2 研究意义
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不仅能丰富装配式建筑和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研究,而且对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政府部门编制相应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1)理论意义
近年来,关于装配式建筑障碍因素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主要集中在从行业整体角度研究影响因素、应对策略和推进路径等问题,极少涉及装配式建筑的利益相关者。本文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分别展开障碍因素对比分析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装配式建筑研究体系。
(2)现实意义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重要而紧急的任务。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研究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分析讨论,为精准施策,推进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2 装配式建筑发展概述

2.1 装配式建筑概念
装配式建筑借鉴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即工厂内流水线上预制建筑构件和施工现场机械化拼装。具体工艺流程包括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把传统建造形式现场大量的湿作业转移到工厂内进行,现场所需人工较少,扬尘污染少,受不利天气因素影响小,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形式[19]。装配式建筑是传统建造模式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深度融合,是建造模式的创新和升级,是传统建筑业的重大革新。
图 2.1 装配式建筑
.......................

2.2 装配式建筑特征和优点
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1)设计标准化
装配式建造使设计标准化成为可能,通过构件标准化实现建筑标准化,有利于实现构件生产规模化,从而实现规模效应而降低成本[20]。
(2)产品模块化
装配式建筑由模块化的独立构件组成,每个独立的构件均设有标准化接口,通过构件连接技术实现构件的安全拼接。由多个构件组成模块化子系统,多个子系统组成建筑物。
(3)生产自动化
装配式建筑借鉴工业化生产方式,使构件在工厂内生产成为可能。采用工业化生产管理模式,引入精益建造和柔性生产理念,实现生产自动化和效率最大化。
(4)装配机械化
由于采用了预制构件形式,减少了现场湿作业,建筑由机械吊装和构件连接技术连接而成,现场机械化程度大大增加。
(5)管理精细化
装配式建筑的建造形式决定了其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构件生产借鉴工业化理念,引入精益建造理念,实现精细化管理;构件在现场连接机械化程度高,现场交叉作业少,能更好地发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 BIM)等技术优势,有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
...........................

3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提取........................21
3.1 装配式建筑利益相关者分析..................... 22
3.1.1 利益相关者概念..................................22
3.1.2 装配式建筑利益相关者识别.....................22
4 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分析............................30
4.1 障碍因素分析方法介绍................................. 30
4.1.1 DEMATEL 方法...........................30
4.1.2 Grey 方法......................31
5 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升策略分析.....................57
5.1 因地制宜,提升政策扶持效果......................... 59
5.2 加大投入,研发成熟技术标准............................... 60

5 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升策略分析

5.1 因地制宜,提升政策扶持效果
从整体视角来看,障碍因素 A1(政策扶持效果不明显)的中心度排序第 8,原因度排序第 12,是影响度较小的结果因素;从三者单独视角看,其中心度和原因度都排序靠后。从整体视角因果关系分析,A1 对 A5、A6、A8、A9 和 A11都有显著的单向影响作用,并与 A7 有显著的双向影响关系。综上所述,政策扶持效果不明显虽然不是根本性和重要性的障碍因素,但对其他 6 个因素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要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采取应对措施提升政策扶持效果。
从图 2.4 和表 2.2 可以看出,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涉及税费优惠、用地支持、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可效果却不明显,没有根本性的推动装配式建筑高速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考虑实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诉求,合理化、差异化地制定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激励政策,引导性和强制性政策并用。以工程项目引导为手段,将发展方向根据项目情况划分为具体的工程项目清单,因地制宜,差异化的加强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动力度。同时,通过实施倒逼机制,将具体政策转变为实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内在需求促进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
图 5.1 因果关系图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装配式建筑因其具有传统建筑业不具有的优势,引领当今建筑业发展的新潮流。本文在综合现有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到装配式建筑发展中涉及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消费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独立诉求和目标。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利益相关者间通过行政管理、合同约束等利益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然存在冲突和矛盾,增加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难度。因此,随着装配式建筑研究不断深入,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研究装配式建筑发展障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1)关于装配式建筑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Grey-DEMATEL 理论进行了整理,结合装配式建筑障碍因素,阐述了 Grey-DEMATEL 方法的分析原理。
(2)通过文献查阅识别出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障碍因素原始清单,基本涵盖了可能涉及的障碍因素,然后通过专家的调研和访谈,进一步筛选、修正,建立障碍因素修正清单,并基于直接利益相关者视角对障碍因素进行了分类。
(3)运用 Grey-DEMATEL 方法对障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视角下障碍因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利用笛卡尔坐标系标记出各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计算欧几里得距离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观点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表明,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体系不成熟和构件集成化、标准化和模数化程度低等六个因素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观点较为一致,但政府部门和参与企业观点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