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1.1.1国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开展生态影响评价的国家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建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美国的学者幵发了建立了多种基于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评价方法,最常用的是生境评价系统(HES和生境评价程序(HEP) ,生态评价系统主要用于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洼地森林生境的评价,而生境评价程序则广泛应用于区域生态影响的评价研究。 1991年Simenstad等研究者建立了 "湿地评价技术"(WET),该技术是评价项目对湿地生境功能影响的一种生境评价方法。为了完成对HEP和WET的补充,研究者还建立了一套海湾生境评价(EHA)方案。该方案是为定量评价海湾湿地和沿海区域中鱼类和野生动物生境的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持。
近些年来,国外研究者多以3S(RS, GIS, GP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为基础,评价开发建设项目对区域生境和土地利用影响的评价,例如应用GIS和景观生态学原则评价区域土地开发和保护的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和无脊椎动物研究等生物因子来评价景观的可持续性,对景观管理、环境管理和景观格局规划等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河道整治工程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技术
2.1理论基础
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广泛性等一系列特点,这决定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必然涉及到多学科内容,要融合和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完善自己的内容。河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位理论、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缀块-廊道-基质理论、限制因子理论等一系列基本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之后,各国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数年的争论,被应用和认可的则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Bnmdtland女士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方面的含义:
(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
(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
(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3实例应用——长江南京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0
3.1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概况................10
3.2区域自然环境概况..........................13
3.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方法和内容......................14
3.4评价区陆生生态环境现状.............................14
3.5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34
3.6保护对策与措施.....................................41
3.7结论及建议
3.7.1结论
3.7.1.1现状评价评价区的植被类型
主要有农田植被、灌丛和灌草丛、阔叶林等,其中分布较为广泛的是农田植被和灌草丛。根据吴征镒的中国植物区系分区,评价区属于泛北植物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洲滩及沿江两岸植被以人工林和灌草地为主,主要有意杨、旱柳、构树、芦苇、狗牙根等。评价区内分布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但不在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
工程区域人类活动频繁,野生动物种类较少,主要以适应农耕环境的种类为主。根据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分区》,评价区动物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长江下游平原丘陵省。评价区目前发现有陆栖脊椎动物55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4种,爬行类有2目4科8种,鸟类8目16科36种、兽类4目4科7。其中,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即鸳鸯、普通鷺等2种,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戴胜、大山雀、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刺猬等6种。
3.7.1.2影响预测和评价
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占地导致工程涉及区内植被面积减少,造成局部区域植被破坏。由于受工程影响的陆生植被类型为灌草丛、阔叶林,以旱柳和意杨林为主,多为人工栽植种,群落组成简单,在当地均有广泛分布,不存在因局部植被损失而导致该植物种群消失的可能性。评价区内分布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但不在工程施工影响区内,只要做好施工范围管理工作,工程施工不会对其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