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上市”法律问题概述

发布时间:2014-11-28 09:30:39 论文编辑:lgg

绪 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虽然与域外成熟证券市场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状况的证券制度。但我国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的初期,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行政审批制,且被批准发行上市的公司多是国有企业,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上市是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一并进行的。一些企业在市场运营中,慢慢出现业绩不佳、公司结构和治理不科学、产能低、抗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沦为“壳资源”。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前进,大批民营企业涌入资本市场,很多民营企业虽然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业绩,但苦于难以获取上市资格而无从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因此开始寻求其他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我国的借壳上市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在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上,借壳上市作为一种资产重组方式和上市捷径,被市场参与者广泛关注和重视,且自 2008 年开始,借壳上市达到高潮,交易数量逐年上升,借壳公司与被借壳公司获得利益双收的完美结果。但是,借壳上市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围绕其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法律问题:借壳上市容易滋生关联交易、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违法行为;炒作壳资源扰乱了市场自身的估值体系;借壳重组导致退市制度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严重妨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垃圾股借卖壳概念提高股价;资本玩家利用卖壳重组消息操纵股价,从中套取巨大利润;很多绩差股仅因具有“壳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具有重组预期,股价仍与绩优股持平,证券市场充斥着扭曲的投机理念,很多投资者甚至放弃投资蓝筹绩优股而转向投资炒作垃圾股。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从学术界到实务界对借壳上市的相关事项的研究都比较多,但这些研究更多着眼于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借壳上市的成本收益、借壳后的股票定价机制等,从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且很多学者都是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借壳上市作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在资本市场上备受关注,但相对于并购重组来说,对借壳上市这一特殊形式的研究成果的丰富程度就显得相形见绌了。鉴于借壳上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借壳上市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具有相当范围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为借壳上市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参考价值。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借壳上市已经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且几十年的案例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如美国、英国、德国都已制定出台了适合各自国情的一系列有关上市公司收购、反收购行为的法律法规,为借壳上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证。在本文的准备与写作中,笔者检索到单纯研究借壳上市相关法律问题的著作、论文极少。其中学位论文有王贤成的《我国借壳上市法律探究》(黑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年)、孟彬的《造壳上市相关法律问题探析》(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楼烨的《中国企业借壳上市法律问题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相关著作有赵昌文的《壳资源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这些论文著作就当时我国证券市场中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分析研究,但对理论及法条罗列较多,没有联系现实案例进行分析,有些立法建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随着我国 2008 年制定并于 2012 年修改的《上市公司收购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文中所研究探讨的部分问题已不具有时效性。
……….


第一章 “借壳上市”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借壳上市”的概念界定
借壳上市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资本运作。在我国,借壳上市最初被用于收购香港企业,以达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的目的。1984年,华润集团和中银集团联合成立新琼企业有限公司,先后注资 4.37 亿港元,收购由于财务危机而濒临破产的香港最大电子集团上市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而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第一例标准意义上的借壳上市案例,是发生在1994至1995年的珠海恒通收购上海棱光①一案。此后,借壳上市在我国证券市场逐年增加、愈演愈烈。借 壳 上 市 , 即 特 殊 目 的 并 购 上 市 (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rporation--SPAC)。一般理论认为,借壳上市是指非上市企业通过收购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再由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企业、公司的资产、业务,从而实现非上市企业间接上市目的的一种资产重组方式。借壳上市属于上市公司并购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是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壳公司)与上市公司(壳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全部或大部分资产的双重组合收购行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上市公司收购行为。在我国,借壳上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借壳上市是指,集团公司先将一个子公司或部分资产改造上市,然后通过资产重组将其他资产、业务注入已上市的公司,并逐步实现集团整体上市的一种方式。广义的借壳上市除包括狭义的借壳上市概念,还包括买壳上市。买壳上市在英美等国家称反向收购(Reverse Merger),是指非上市企业、公司按照法律法规和股票上市交易规则,通过协议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收购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股权,取得上市公司控股地位后,利用该控股地位,对该上市公司的人员、资产、业务进行剥离、重组,再由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控股公司)的优质资产、业务,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目的的一种企业并购行为。②
………..


第二节 “借壳上市”行为的特殊性
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收购,借壳上市操作中,借壳人的收购目标是公司股票经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即上市公司。这是由借壳人的根本目的决定的,借壳人收购上市公司,获取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只是实现借壳上市的第一步,为后续自身资产上市打下基础。借壳人通过收购壳公司股份取得控股地位后,往往改组遴选董事会成员、更改公司名称甚至住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的规定,上述行为均是公司登记事项变更行为,因此,壳公司被收购后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但壳公司本身并未消失。借壳上市最直接的目的是取得壳公司的上市资格这一无形资产,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资产上市并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为实现上述目的,借壳方就必须取得上市壳公司的控制权。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 84 条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1、投资者为上市公司持股 50%以上的控股股东;2、投资者可以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 30%;3、投资者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4、投资者依其可实际支配的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5、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


第三章 美国、香港上市公司收购法律规定..........22
第一节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22
五、美国证券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9
第二节 香港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29
一、我国香港以 IPO 标准审核借壳上市申请 ..........29
二、香港证券发行监管制度..........30
三、“市场失当行为”监管..........31
四、香港联交所主板退市标准及程序..........31
五、香港证券监管制度对大陆的启示..........32
本章小结..........32
第四章 完善我国借壳上市相关法律制度的构想 ..........34
第一节 完善借壳上市监管法律制度 ..........34
一、确立附期限的“首次累计、预期合并”原则..........34
二、准确界定借壳上市..........35
三、明确借壳上市审查程序..........36
四、完善关联交易、内幕交易监管..........37
第二节 完善证券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39
一、对我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改革的建议..........39
二、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41
本章小结..........41


第四章 完善我国借壳上市相关法律制度的构想


第一节 完善借壳上市监管法律制度
《重组办法》第 12 条规定,自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购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 100%以上的,构成借壳上市。第 13 条 1款 4 项规定:“上市公司在 12 个月内连续对同一或者相关资产进行购买、出售的,以其累计数分别计算相应数额”。证监会为防范借壳公司规避监管,将资产化整为零的注入上市公司,提出注入资产须符合完整性、合规性和独立性要求,并针对《重组办法》第 13 条制度适用意见,提出“累计首次、预期合并”原则。“累计首次”原则即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购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包括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时,收购人向上市公司赠与或出售的资产),占控制权发生变更前的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累计首次达到 100%以上;“预期合并”原则指,在上市公司借壳重组时,如涉及收购人承诺解决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那么方案中未来将向上市公司注入的资产,也合并计算。
………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借壳上市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出我国借壳上市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诸多不足。然后以国内外成熟证券市场的法律制度为借鉴平台,探讨我国借壳上市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分析与解决我国借壳上市操作存在的弊端时,笔者从证券市场监管的宏观角度考量,提出欲完善我国借壳上市相关法律制度,除完善借壳上市自身制度之外,还需着眼于证券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的市场化。在论文写作中,由于笔者知识结构的局限,或许在制度完善建议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笔者将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研究、改进。在此,诚愿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