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社会中间层公信力基本问题分析
1.1 社会中间层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往的广泛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利益的明确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控制和干预的范围越来越小,控制的力度也在进一步放松,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府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掌控方式由原来的直接蛮横转变为间接的原则性操控。面对政府逐步退出市场管理的情境,市场主体却并未及时的做出回应,其对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管理动力以及能力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社会权力结构,由政府一元,变为“政府-经济-社会”三元,即从集权式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向分权式多中心治理模式转变。在这一社会进程中,一些新的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相继诞生,例如消费者协会,资产评估机构、劳动者团体、商业银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等。“社会中间层”在社会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广泛影响,这使得社会公众不能忽视其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什么是社会中间层,即如何界定社会中间层,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众多的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对这种新诞生的社会主体予以冠名,比如“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因此,“社会中间层”的称谓其实在法律学界也并未得到公认,“社会中间层”的使用也并未拥有确定的界限。
…………
1.2 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概述
社会进步的过程从某种方面上也可以看做是信息处理进程发展的过程。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均涉及到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与传递。人类理性的产生也是构建在获取,处理,传递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相互区分的重要不同。人类可以使用语言传递信息、通过语言处理信息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思维,而思维的本质就是信息的解码与编码,思维的能力也是一种信息能力。有学者指出,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的每一次质变,无不与信息的接受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的变化有关;其间每一阶段性种类的生存、延续和繁衍,都必定有其相应的信息能力为保证①。人类正是基于超出其他物种的信息能力,成为了地球的主宰。人类在信息能力上具有很高的天赋,即便是出生的婴儿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会随着婴儿的成长发育而逐步完善成熟。由于语言是社会生活交往中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所以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对于语言信息处理的能力。以语言的方式传递信息,分析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是个体能够在社会生存的基础。生存个体通过信息接收器官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经大脑加工分析得以理解,然后对以存储信息编码后向外界传递,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循环。这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降低个体的社会生存能力。
…………
第 2 章 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的表现及原因
2.1 我国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的表现
社会中间层的公信力流失是指偏离社会公益宗旨,片面以功利主义为取向,给社会、消费者带来负面效应的非公共现象,从而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产生功能性和效率上的缺陷①。从理论上讲,社会中间层应该是促成政府和市场主体良性互动的中介,是以实现自身宗旨和使命为出发点,具有公益性、民间性、高效性的完美结晶体。然而社会中间层并非圣洁的化身,其也存在失灵的状况,所有社会资源的不足,组织活动的狭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组织结构的松散业余都是其先天存在的不足。自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便处在高度集权的运行结构中,政府掌控社会运行的一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的改革开放才有所改进。因此,社会自身力量发展不足,社会组织也难以依靠自身的发展实现突破。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绝大多数社会中间层均是脱胎于政府部门,具有很强的官方背景。其主要领导的也是由政府直接指派或是现职领导退下后担任。比如中国工业经济协会第二届全国理事会的会长由前国家经委主任担任,上海市工业经济协会会长也由前市经委主任担任”②。
……..
2.2 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社会信任度可以宽泛的概括为存在于社会成员之间、成员与社会组织之间及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度问题。它不仅关注市民个体或企业组织自身道德品质的高低,更是影响到整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能否顺利健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性问题。社会信任程度越高则市场对于资源的分配机制发挥的越完善,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也就越高。社会信任度与市场经济彼此扶持,相互依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一定时空范围内,若市场经济越发达,交易频繁,那么人们重复、沟通交易的机会也越多。彼此双方所做的信用评价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广,这就迫使交易双方各自兑现以商业利益为核心的承诺,守信的商业个体普遍存在,社会整体信任度越发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也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易的产生是必然建立交易双方最基本的商业互信的基础上,一方没有给与对方提供自己基本的可信度,则交易不会顺利完成。这种信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双方洽谈、进行的商事行为能够让自己得到所预期利益的信任;其次,对方的商事行为会促成这一预期利益实现的信任。在市场运行、交易进行的过程中,彼此间的信任度越高则达成交易所需要付出的信息成本越低,交易环节有效减少,市场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平行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事秩序良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切实发挥,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发达程度也会逐步提高。相反,若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的运行严重依赖于政府的管理,政府部门的强力介入必然会在原本自由的市场运行环境中确立权威主义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成分越多,市场经济也就越难以发展。信息社会背景下,社会信任度的重要性表现的更为突出,社会信任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资源愈发重要,其价值越高,商事主体所付出的信息成本也就越高,但是这种不得不为的巨大商业投入在缺乏社会信任的环境却是徒劳的,信息的成色在到达接受者之前已经让人大大怀疑。因此,社会信任程度低的社会则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经济的巨大作用,也不能享有信息社会所带来的高福利。
……..
第 3 章 应对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的法律对策........24
3.1 社会中间层的立法模式选择 ........24
3.2 改革社会中间层准入的法律规制........25
3.3 完善社会中间层的内部结构法律规制........26
3.3.1 对社会中间层章程的最低要求........26
3.3.2 社会中间层内部机构的设置........26
3.4 建立完善社会中间层的财会法律规定........27
3.5 建立完善社会中间层的信息公开制度........28
3.5.1 我国法律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现有规定 ........28
3.5.2 我国社会中间层信息公开法律规制的完善 ........28
3.6 建立完善社会中间层的问责机制.......... 29
第 3 章 应对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的法律对策
面对严重的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的状况,众多学者都提出了相关领域的建议,而在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诚然,在全社会普及诚信教育,将诚实守信作为基础道德予弘扬,在社会的任何阶段都是必要的。但是,把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归结为一个道德问题,具体个人品德高低问题,并试图通过诚信教育,加强个人诚信解决这个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无疑是在传统的人格信任思维模式上考量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简单的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的道德品质提高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问题。显然,这种观点只能是逻辑上的一种合理推论,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其实现的条件,因为这种推论的前提只能是假设的。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必然适应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换言之,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此时的社会道德水平。市民的道德意识实质上是市民对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相关利益的经济水平反映。由此,信任亦或是不信任均是产生于社会主体对自身安全的需要与利害关系的考量。所以,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的问题并不能单纯概括为是社会中间层主体中某些个体的失德造成的。而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制度的公正与否等诸多因素相关联的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诚信教育对于治理社会中间层公信力流失的问题是必须的,但是最为可靠的方法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公正秩序,依法对社会中间层进行规范。
………
结 语
作为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中间层对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对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新发展,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秩序,缓和社会矛盾、整合社会资源,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社会中间层公信力的提高对于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起着关键作用,公信力就是社会中间层的生命线。本文针对社会中间层公信力弱化的问题在法律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毋庸讳言,作为人们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物质纽带,法律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和途径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整合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中间层公信力弱化问题单从法律层面予以清算还是不够的。这是一个繁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凝结与支持。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信用,营建良好的社会信用范围,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道路方向。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