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仅为39.36亿美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为5.1%,而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478.2亿美元,翻了88.37倍,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8.6%。从表1.1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15年间,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趋势,出口增幅远远高于整体外贸出口商品增长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己经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引擎。然而,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其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超过全部出口商品的加工贸易比重。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达到85.4%,而中国整体出口商品中加工贸易比重为50.7%。可见,中国高技术产业还处于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缺乏国际竞争力。1999年以来,中国实施了“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扶持高技术产业,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以期实现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同时提升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双重目的。
仅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关系上看,这一战略卓有成效。然而,高技术产业出口是否真正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提升了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衡量国际竞争力最准确也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表现。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属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下的一个子论题,国内目前对这一方向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国家总体和区域的宏观层面,对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事实上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差异决定了总量经济的走向,因此研究产业层面上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十分必要且重要。鉴于高技术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商品出口中的重要地位,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十分有研究意义。本文借助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相关内容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针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希望能够检验“科技兴贸”战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程度,同时为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相关建议。于提升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出口贸易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通过获得技术溢出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方向。1.2.1国外研究综述Feder(1982)首次构建了两部门模型,将整个经济体划分为出口和非出口部门,分别利用1964年一1973年期间两组国家和地区的样本研究了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出口通过两种渠道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即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优势效应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应[}5]oKavoussi(1984)将73个发展中国家划分为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利用1960年一1978年的数据证实了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并且Kavoussi首次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发现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初级商品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都很显著,但是随着低收入国家逐渐发展强大,初级商品的作用会随之减弱[610Levin和Raut(1999)延续了出口部门渠道和非出口部门渠道的传导机制分类,利用新增长模型中处理外部性的方法构建了出口内生技术进步模型,采用1965年一1984年30个半工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样本点,分析出口贸易、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也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果显示出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部门来实现,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并不具备显著的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国内技术进步贡献微弱[f}l0以Melitz为代表的异质性贸易理论等从企业层面上对上述出口促进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补充和支撑。
异质性贸易理论不仅为解释出口部门为何具有要素生产率优势提供了依据,而且说明了为什么出口企业的要素生产率优势能够带动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出口学习效应也就是指边出口边学习(learningbyexporting),在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提升出口企业自身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Greenaway和Kneller(2007)认为出口的学习效应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与国外竞争者和顾客的接触获得相关有利于改进技术的信息;二是出口扩大了企业面临的市场和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三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减少X一非效率提高生产率fgl。然而,检验“出口中学习”的实证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针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检验大多数不支持出口学习效应,Bernard和Jensen(2004a)}9]对美国、Wagner(2002)对德国yo],Castellani(2002)对意大利、Kimura和Kiyota(2006)对日本等实证检验都显示出口并没有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仅为39.36亿美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为5.1%,而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478.2亿美元,翻了88.37倍,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8.6%。从表1.1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15年间,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趋势,出口增幅远远高于整体外贸出口商品增长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己经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引擎。然而,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其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超过全部出口商品的加工贸易比重。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达到85.4%,而中国整体出口商品中加工贸易比重为50.7%。可见,中国高技术产业还处于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缺乏国际竞争力。1999年以来,中国实施了“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扶持高技术产业,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以期实现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同时提升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双重目的。
仅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关系上看,这一战略卓有成效。然而,高技术产业出口是否真正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提升了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衡量国际竞争力最准确也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表现。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属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下的一个子论题,国内目前对这一方向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国家总体和区域的宏观层面,对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事实上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差异决定了总量经济的走向,因此研究产业层面上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十分必要且重要。鉴于高技术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商品出口中的重要地位,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十分有研究意义。本文借助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相关内容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针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希望能够检验“科技兴贸”战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程度,同时为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相关建议。于提升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出口贸易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通过获得技术溢出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方向。1.2.1国外研究综述Feder(1982)首次构建了两部门模型,将整个经济体划分为出口和非出口部门,分别利用1964年一1973年期间两组国家和地区的样本研究了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出口通过两种渠道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即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优势效应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应[}5]oKavoussi(1984)将73个发展中国家划分为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利用1960年一1978年的数据证实了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并且Kavoussi首次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发现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初级商品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都很显著,但是随着低收入国家逐渐发展强大,初级商品的作用会随之减弱[610Levin和Raut(1999)延续了出口部门渠道和非出口部门渠道的传导机制分类,利用新增长模型中处理外部性的方法构建了出口内生技术进步模型,采用1965年一1984年30个半工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样本点,分析出口贸易、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也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果显示出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部门来实现,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并不具备显著的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国内技术进步贡献微弱[f}l0以Melitz为代表的异质性贸易理论等从企业层面上对上述出口促进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补充和支撑。
异质性贸易理论不仅为解释出口部门为何具有要素生产率优势提供了依据,而且说明了为什么出口企业的要素生产率优势能够带动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出口学习效应也就是指边出口边学习(learningbyexporting),在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提升出口企业自身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Greenaway和Kneller(2007)认为出口的学习效应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与国外竞争者和顾客的接触获得相关有利于改进技术的信息;二是出口扩大了企业面临的市场和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三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减少X一非效率提高生产率fgl。然而,检验“出口中学习”的实证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针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检验大多数不支持出口学习效应,Bernard和Jensen(2004a)}9]对美国、Wagner(2002)对德国yo],Castellani(2002)对意大利、Kimura和Kiyota(2006)对日本等实证检验都显示出口并没有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Kreinin. M. E.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 Policy Approach [C].Fort Worth, Tex:Dryden Press. 1998, 8.
[2] Findlay,R. Relative Backwardness,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imple Dynamic Mode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 (62):1一16.
[3] Sachs, J.,Warner A.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C]. Brookings Papers of Economic Activity.1995, (1):1一118.
[4] Coe, D. T.,and E.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 39:859-887.
[5] Feder, G. 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http://www.1daixie.com/dxdflw/ics.1982, (12):59-73.
[6] Kavoussi,R.M. Export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4, (14):241-250.
[7] Andrew Levin, Lakshmi K.Raut.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Exports and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he Semi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7:155-174.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7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8-9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9-14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0-12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14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创新点 14-17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5
1.3.2 主要创新点 15-17
2 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17-25
2.1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 17-18
2.2 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8-20
2.2.1 R&D活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8-19
2.2.2 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9
2.2.3 制度及其他隐性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9-20
2.3 非参数Malmquist方法下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20-25
2.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及选择 20-21
2.3.2 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21-23
2.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23-25
3 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25-35
3.1 出口的自我选择效应 26-28
3.2 出口的学习效应—改进的技术扩散模型 28-32
3.2.1 技术落后国家的生产者决策 28-30
3.2.2 技术领先国家的生产者决策 30
3.2.3 两国消费者的最优决策及最终均衡 30-32
3.3 出口企业对非出口企业的外部经济作用 32-35
3.3.1 Feder的两部门增长模型 32-33
3.3.2 出口企业对非出口企业的外部作用渠道 33-35
4 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35-41
4.1 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模型设定 35-37
4.1.1 基本模型 35-36
4.1.2 考虑出口产品类型的扩展模型 36
4.1.3 考虑技术吸收能力的扩展模型 36-37
4.2 面板数据回归 37-39
4.3 回归结果分析 39-41
4.3.1 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39
4.3.2 融合科技人力资本下出口对 TFP的影响 39-40
4.3.3 融合金融支持下出口对 TFP的影响 40-41
5 政策建议 41-45
5.1 扩宽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渠道 41-42
5.2 对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 42-43
5.3 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 43-44
5.4 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增强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