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职称论文发表:通专整合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2-05-12 15:07:02 论文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通专整合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目录
1 专业教育的表现
2 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
3 通、专整合的必要性
4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行通、专整合的指导思想 
5 结语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电气工程;通专整合;课程体系 


引言
专业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J.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两部分。受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较为狭窄的专业教育。客观地讲,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只讲专业教育,不讲通识教育,只能是残缺不全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很难适应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难适应工、农业领域的国际竞争。


1 专业教育的表现1)按行业设置学校,专业越分越细在我国,按行业设置学校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可以集中时间、财力和物力快速培养社会需要“对口”的专业人才,但却不利于多学科、多专业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特别是不利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2)应用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以专业课为核心,专业课比例过大,基础课比例过小,跨专业、跨学科课的比例更小。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单一,培养出的学生很难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这情况下,受教育者往往只知道某项科学技术应当“怎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做”,只了解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应当怎样“做事”而不了解怎样“做人”。 


2 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
1)知识结构单一,极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专业教育以专业为中心,特别是以应用专业技术为中心,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有“一技之长”。这种性质的人才在科技进步较缓慢,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尚能应付本专业的日常工作。但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的时代,这类人才由于知识面狭窄,知识储备不足,很难启动再去学习新知识,特别是那些跨学科的新知识。2)能力结构单一,难于处理复杂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掌握和控制了多种类型的自然力,能够利用和改造多种层次的物质领域;同时,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能量、信息的社会机制也趋于复杂,这使得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相关程度增强。在当今时代,表面上看起来好似非常简单的事情,由于上述的相关性联系,可能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后果。一种小小的杀虫剂、一项简单的氟利昂利用,都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可以认为,正是当代的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使得社会各领域的相关性变得复杂起来。研究和处理复杂问题,一方面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力结构单一,面对复杂的问题往往感到束手无策。3)忽视人文教育,导致重物轻人,道德滑坡在当今时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主要倾向是忽视人文教育,特别是产业革命和工业化以来发展愈演愈烈。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应用科学、实用技术和工程科学的发展,能够给人们带来即刻的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它们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以至于人们认为在社会上的竞争实力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了一两门应用学科知识,特别是最新的应用学科知识。竞先发展应用科学和技术的这种倾向,使人们逐渐淡漠了人文学科,使社会的人文精神日益衰落。


3 通、专整合的必要性
1)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对我国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的反正我国现行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分割过细,素质教育薄弱,学科、专业乃至院系互为壁垒、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素养不足。这种情形严重影响到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格完善、知识面广、适应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门的知识,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2)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益处通、专教管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明确的回答,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深刻地表明,我国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各国实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来看,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的目的不在于单纯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而在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和合格的公民;不在于简单地让大学生多学一点专业以外的知识,而在于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在于机械地给大学生灌输知识,而在于给予大学生某几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不在于满足大学生的低层次的兴趣,而在于培养大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使其有可能享有一种高尚而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行通识教育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3)实行通专教育相结合是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而通识教育正是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共同课程,促使大学生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丰富高雅的情趣,尽可能克服简单的专业教育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的一切才能、素质尽可能完全地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通识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而且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保证。通识教育强调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共同的文化教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只有实行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地在高等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总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4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行通、专整合的指导思想 
 1)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实行通专教育的整合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科技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真的精神。同样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一个整体,决不能分割,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求善、求美的精神。整合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使学习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懂得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是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协调一致,求真求善,把对受教育者的“怎样做事”的教育与“怎样做人”的教育结合起来,使之全面发展。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是在不否定、不抛弃、不削弱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学科壁垒,打破专业壁垒,打破院系壁垒,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必修课、通识指导选修课和通识任选课),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夯实基础。2)“通专整合”的指导思想(1)在基础课或公共课中增加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结合电气工程专业特点设置与专业有较密切关系的人文学分支学科课程。(2)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客观事实反对弄虚作假的精神,独立思考反对盲从的精神等等;人文精神主要有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能动性的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人格的精神,天人合一、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与解放的精神等等。(3)改善学校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环境。通过举办人文学常识讲座、讨论会、文化艺术活动等来改善人文学环境。(4)增设人文学内容的课程应处理好与现行的“两课”的关系。“两课”教学既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性质。但“两课”不能完全代替人文学课程内容,应在整体上进行协调。5 电气工程专业通、专整合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如何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电气工程人才,是电气工程教育界所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关专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广泛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并结合我系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我们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的基础上提出“通、专并重”的思想,将原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统一改为“通识教育课”,课程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占到课内总学时的(40~45%)。突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性。1)通识教育课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主要为“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选修课分为指导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指导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5大类,每一类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其中选修,任意选修课指未列入通识教育必修课和指导选修课的其他通识教育课程。2)对通识教育课的选修提出明确的要求在5大类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中,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总共最低修满12个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所获学分,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跨领域选修课程所获学分,则均予以承认。另外,对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修4个学分或从5大类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中另选4个学分。3)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三个特点(1)压缩必修课学时,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将专业课这一块的选修课分为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非技术类选修课。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2)构建以强电为主,强电和弱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主二从”(电工类为主,电子、计算机与系统类为辅)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强电为主,强电和弱电相结合,元件和系统相结合、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特点。(3)设置专业方向和跨专业方向 设置了电力系统工程、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两个专业方向。每个模块都有2~3门必修课和若干门选修课。任选课根据拓宽学生专业面的基本思想,我系开设了17门多学科方向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还可以跨系选课。这部分内容共计160学时,占学时总数的8.8%。4)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整合”为主线,组织教师反复讨论,根据各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局统筹课程之间的衔接顺序、教学形式、教学时数以及学分值的比例等,构成了一部较为完善的科学的教学计划。(1)课程设置及课内学时安排课内学时总数2366学时,和以往的教学计划相比,变化较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将电气工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专业技术知识融合起来。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的电气工业是在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阶段发展起来的,它顺应、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创造了新的时代,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为了让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该方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设置了电气工业科学技术史、电气科学家传记、电气工业改变了人类社会、电气工业与人类社会展望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②加强计算机系列的课程。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我系有关计算机的课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现在的计算机课程包括算法语言、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等。从本科一年级到毕业设计,各类计算机课程教学不断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注意计算机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③加强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近代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的大功率电子开关器件的出现,引起了电工技术的巨大变革。在电能的生产和传输中电力电子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次修订教学计划,除必修环节以外,还设置了64学时的选修内容,以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④增开了“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新兴学科迅速渗透到传统的电工学科,电气系统和自动化系统都广泛地涉及到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势在必行。特别是场地整合,为新建实验室提供保障。(2)新建了专业综合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新建的现代控制技术实验室和高级过程控制实验室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场地,而且提高了实验室档次和实验教学的层次,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以及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深入,改革过去验证性实验偏多现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明显增多,开放运行管理得到具体落实。4)实践创新能力培养(1)课程群改革与建设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课程群改革后的自动化专业学生进取心强,综合应用已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2)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实验室建设人数越来越多。(3)在国内各种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05年参加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智能机器人比赛,获大学组Robcup赛制机器人足球1对1组第三名。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断路器新型智能控制器研制”,2005年经江苏省选拔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目前已通过全国预赛,即将进行全国决赛。5)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群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建设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过课程群改革与建设以及近年来的学科建设,课程群师资队伍在结构合理化、队伍年轻化和学历提高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课程群师资队伍共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2人。在学历方面,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出国留学2人,国内高访1人。


5 结语
我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自2003年立项建设以来,紧紧围绕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在课程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一些改革成果。目前这些成果正逐步应用于实际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向重点大学相关课程或课程群建设老师学习,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落实。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高等工科专业存在的“狭窄于技术的工程教育”的缺陷,以课程体系的优化为重点和突破口,旨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与积极引导相结合,教学目标统一化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多样化相结合,构建既符合学科特点,又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有梯度的整体优化的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