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亿进程与文化产业扩张
目录
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意识与文化产业思维
二、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状况、特点及局限性
三、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产业化进程扩张
代发文化产业论文
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意识与文化产业思维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商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发展文化资本市场的企业舞体或事业
群体。文化产业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而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藉姿为主要目
标。由此,文化产业应包括娱乐、图本、音像、电影、文物、出版、文化培训、演出经纪以及旅游
业、教育产业和体育产业。这些以商品形式进人流通领域的文化娱乐活动及文化艺术产品的
生产者和经营者,不仅仅是宣传、文化、广播、体育、教育等国家部门,还应包括个体私营及合资
经营者这个更为庞大的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建设。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地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正在逐步拉大的三个差距:一是与当地经济发展速
度的差距;二是与开放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三是文化产业与其它发展速度的差距。
阻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除了客观上的投资环境及投人力度以外,最主要的则是主
观上没有形成强烈的文化产业意识和系统的文化产业思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从观念上讲,没有实现文化事业观念向文化产业观念的转变。由子受计划经济体制
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直到今天,文化的社会属性被过分强调,而其商品性则被忽视
甚至被否定—在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强烈—文化事业被当作福利型公益事业;文化劳动成果通常被视为圣洁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似乎不能大规模生产,更不能成为商品;文化的商
业化制度被视为文化的堕落与庸俗化。80年代中后期,为了增强文化部门自身的造血功能,
以文补文的观点被提出来并付诸实施,才有了文化产业意识的雏形。但这仅限于文化事业内
部并仅仅是文化主业的附加,影响极微。卯年代初期,文化市场的逐步兴起并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被确立后得以迅猛发展,在给国办文化带来极大危机感和压力的同时,也输人了市
场观念及产业意识,而文化产业观念的过渡与确立,则有待时日。其次,文化产业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必将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族人民的文化
生活需求,而且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文化产业对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
的巨大拉动力引发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体现出其在地方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而愈加重要。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一个市场门类的兴起带动
相关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一个门类的被干预又造成相关各市场的萧条与萎缩,体现出“一
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连带拉力。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需求不断被满足之后,精神需
求带来的市场空白将逐步被填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出极为广阔的空间。目前世界经济
已由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过渡为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
例、地位以及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现在美国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
于航空航天业的第二大产业,日本的娱乐业收人则超过了本国的汽车工业产值,即是明显的例
子。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民族经济的发展给文化带来的直接冲击,反而使文
化产业意识及思维在一个时期内落后于文化产业本身顺应市场需要而取得的发展;反过来,文
化产业意识的薄弱及文化产业思维的缺乏,大大地阻碍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进程及文化产
业的扩张。
二、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状况、特点及局限性
计划经济时代,民族地区以无偿和公益为特征的形式单一的文化事业,无论是图书、电影、
演出还是广播,都被国家大包大揽。直到今天,国办文化产业仍以这几种形式为主体。长期的
无偿或微利经营方式以及落后于市场的运行机制,使国办文化产业缺乏资本金积累,一旦出现
因新技术的发展及人们文化生活兴趣的转移而产生的与之相类似的新兴文化形式,国办文化
产业无法进行资产重组,必然走向衰亡甚至被替代—广播、电影、演出均是如此。尽管新华书店因占据主渠道而稳执图书产业之牛耳,然人均年购书量的连续低徊已暗露危机。
就利川市的文化产业状况而言,同其它民族地区一样,80年代末期在计划与市场并存的
经济体制下,以录像、台球为主体的社会办文化产业开始在小心翼翼中初露端倪,但在蓄势欲
发之际因市场的极不规范及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均先后遭逢了“一刀切”的命运,并在其后两三
年内一毋不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多门类经营、多渠道投资、多形式结合、多层
次并存的社会文化产业开始迅速崛起,抢占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与国办文化产业平分秋色,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l)国办文化产业的示范性。在文化体制
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民族地区国办文化产业由过去单一的福利供给型开始向效益经营
型转变,实行“以文补文,以商养文”,开辟各种有偿型文化产业,并不断拓展经营范围,依然在
发展中保持了主力军地位,不仅有利于实现自然转轨,走上按市场规律兴办产业的道路,同时带动了社会各界投资文化产业,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在带领社会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方面,都起
到了导向和示范作用。(2)社会文化产业的多样性。一是多门类经营,目前民族地区已出现歌
舞厅、卡拉OK厅、录像放映、音像制品、图书、台球、电子游戏、棋牌、文艺培训、演出等十余种
门类;二是多渠道投资,除个人投资外,与他人合资、与外地合资、与国有单位合资等多渠道投
资方式并存于社会文化产业中;三是高、中、低档相结合,从利川市情况来看,目前社会文化产
业在经营点数量上高消费娱乐场所占14%,中档次占47%,低档次的占39%,在市场竞争中形
成的高中低档比例与市场消费结构基本吻合。(3)产业“黑马”的震荡性。so年代末至今,民
族地区社会文化产业逐步兴起,走势健旺。在此过程中一匹匹产业“黑马”不断杀人市场,无论
是给国办文化产业还是社会文化产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冲激和震荡,甚至造成一种形式、一种
门类的衰落或被替代。当然产业“黑马”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鲜活的生命力,使文化产业市
场竞争中不断调整格局,走向成熟。(4)城区文化产业对农村的辐射性和带动性。由于经济的
相对落后与信息的相对闭塞,民族地区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单调,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农村文化
产业启动乏力。在此情况下,城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其在资本金、效益、信息等方面的
优势,对农村文化产业产生出巨大的拉动力,使后者在经营项目、运作方式、消费观念以至于外
在形式、门类方面,都因这种巨大拉动力而打上城区文化产业辐射与带动的烙印。(5)城区与
农村文化产业的反差性。就时间概念而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就空间概念而言,因农
村点散面广,与城区相比则发展缓慢,而且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以利川为例,下表足以说明城
区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差距。目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存在以下问题:
(l)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缓慢。文化产业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支柱型产业,在国内也发
展迅速。北京市文化产业已同高新技术产业并驾齐驱,成为两大支柱产业。目前民族地区第
三产业相对弱小,而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属“小块头”,其发展速度可说极为缓慢。其中除了
文化产业意识及思维滞后外,还有投资环境、资本金、政策、消费等多方面的原因。
(2)国办文化产业化进程乏力。文化行政部门并没有实现“办文化”与“管文化”的成功剥
离;文化事业没有被当作文化产业来办;真正的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因循守旧,缺乏开拓精神,
无法实现改组改制和资产重组等等,造成民族地区国办文化产业化进程乏力。
(3)社会文化产业各自为阵、无序竞争,没形成规模经营。目前社会文化产业缺乏对市场
消费结构的细致调查和宏观把握,哄抢而上、重复建设现象较突出,拓展新的产业空间行为较
少;封闭型小生产经营方式较普遍,开放型综合经营、规模经营较少。
(4)农村文化产业脆弱。农村文化产业表面上点多面广,事实上极为脆弱。产业项目、地
点、业主更换频繁,投资、竞争、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滞后与农村经济建设逐步升温形成强烈反差。
(5)文化产业的怪胎—垃圾文化屡禁不绝。九十年代前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因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传统民族习惯的约束,相对而言尚是一块“净土”。但近年来在文化产业经营中,
少数业主为追求高额暴利使以“黄”、“非”、“赌”为特征的垃圾文化屡禁不绝,具体表现为:无证
经营问题;非法出版物泛滥问题;销售、传播反动、淫秽音像制品问题;利用台球、棋牌、电子游
戏机赌博问题;宣扬迷信、恐怖、暴力、色情问题等等。这些垃圾文化严重危害着民族地区文化
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化进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只有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才能在与之相适应的同时,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逐步向支柱型
产业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把握两种政府行为,遵循文化产业三大规律,
以此实现文化产业化进程中的四大转变。
(l)树立一种观念。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来化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树立起文化
事业产业化的观念,强化文化产业意识和文化产业思维。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逐步熟悉和掌握
文化产业特征及运行规律,破除“福利型”文化的旧观念和把“公益性”与“无偿”划等号的观念。
公益性顾名思义就是公众受益,而公众受益活动不应排斥有偿服务的属性。判断公益性的标
准应视其是否坚持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公益性文化产业顺应市场按价值规
律进行有偿服务是顺理成章的。要打消文化产业是权宜之计的观念,树立文化服务不仅能创
造精神财富,而且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并能为社会提供积累的产业化观念,从政治、经济、文化
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的高度认识文化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应有地位。
(2)把握两种政府行为。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文化行政部门的政治行为应改变其原有方
式,从“办文化”过渡到“管文化”上来。其一,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
控。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发展规划,同时对国办文化产业努力进行
结构调整,对社会文化产业则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职能管理,减少行政干预。
其二,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的不健全、不科学、不配套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就会成为阻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进程,就必须
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一是对国办文化产业实行“放水养鱼”的扶持政策体系。在经济计
划、财政税收、区域政策和收人分配政策上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扶持,加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及调
配物资力度,利用财政、金融、价格、分配等政策扶植国办文化产业,改变其所处的不利环境,促
进产业发展。二是完善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包括产业结构政策、技术政策、组织政
策、布局政策在内的配套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政府更多地以制定规定、信息引导等措施弥补市
场调节的不足。三是建立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保障体系。政府行为要特别注意发挥在文化产
业中的监督作用,依靠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文化产业予以管理和监督,保
证产业政策切实发挥指导及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3)遵循文化产业的三大规律。同其他地方一样,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存在三大规律:一是商品生产规
律,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三是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作为
一个简单词组,若背离了第一条规律就有可能是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背离
了第二条规律可能是文化产业但绝不是社么主义文化产业;背离了第三条规律就可能是社会
77
主义产业,但绝不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这三条规律必须相互结合,有效协调。
(4)实现文化产业化进程中的四大转变。完成四大转变,是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进程
的核心和关键。一是实现福利型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变。文化事业单位必须通过结构调
整和资产重组来实现转型,向文化产业化过渡。文化馆、站在群众文化功能日益萎缩的情况下
必须利用阵地和人才优势,顺应市场规律,逐步向经营型实体转轨;文物管理部门可凭藉文物
及旅游资源优势,抓好开发利用,以产业推动主业发展等等。二是实现国办文化产业经营体制
向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现有国办文化产业必须大力深化内部改革,在条件成熟后
进行企业改制,转换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三是实现国办文化产业向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特
别是个体私营占相当比例的方向转化。这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中最快顺应市场完成的一种转
化,但这种转化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在文化产业扩张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四是实现
整体文化产业由小规模经营方式向综合、规模、集约经营方向的转化。只有实现这一步,民族
地区文化产业总量才可能达到相当的水平,形成支柱型经济产业。
四、文化产业的扩张
文化产业既是一种省资源、少污染的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
长远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就民族地区而言,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文
化产业在借助各方面的拉动力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只有逐步跨行业、跨地域地进人经济大循
环,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从而成为跨世纪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l)文化产业必须主动融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与知识经济应该是同步发展,并且属
于知识经济的一部分;而事实是,文化产业本身距离知识经济的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的要求
十分遥远,民族地区则更是如此。为此,文化产业必须在扩张过程中主动融人知识经济时代,
接受高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支配与渗透,完成多产业的交叉,接受信息产业的渗人,从而使
文化产业展现多种形态。
(2)文化产业必须利用自身优势,打好“特色”牌。“最民族的就是最世界的,最土的就是最
洋的”,深刻揭示了文化必须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必须跳出本土文化圈子,又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的优势,通过继承发掘传统民族地方特色文
化,实现跨地域扩张,融入更大经济循环圈。
(3)从大文化角度实现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张。孤立地看待文化产业不利于其发展
的扩张。扩张必须站在大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要打破行业条块限制,积极稳妥地向第三产业的
其他行业拓展。近年集饮食、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娱乐产业,就是产业扩张的典范。
文化产业只有在这方面形成行业间的相互融合,才能形成规模经济,谋求更快的发展。
(4)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童。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和知
识含量,既是消费结构带来的新的发展趋势,也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必然
走向。因此,时代的发展使民族地区在文化产业扩张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提高产业本身的科技
含量和知识含量,经营者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和现代科技。
可以预言的是,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日益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在加快产业化进程和
实现产业扩张过程中,在给各族人民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生活、推动优秀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
同时,必然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跨世纪的支柱型经济产业。
摘要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差距的主观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强烈的文化产业意
识和系统的文化产业思维;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状况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有自身的特点也存在许
多问题;要不断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进程,实现文化产业扩张的途径,从而使跨世纪文化产业
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