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贴政三年近翻一番
目录
一、兴业强本,增强财力财源乃财力
二、管中求活,增强动态平衡活力
三、配套促进,增强财政适应能力
代发产业经济论文近几年来,石首市在198:年提前一年摘掉财政补贴帽的基础上,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圈子,不断转变理财观念,走出了一条兴产业、活管理、促配套、富时政的新路子,财政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1993年,实现财政收入5873万元,与1991年相比,三年接近翻一番。与同期工农业总产值递增27%的速度相比,两者基本同步。财政经济发展呈现出实力与活力稳步增强的有序态势。
一、兴业强本,增强财力财源乃财力
之本,大力发展经济是缓解财政经济困难的根本出路。石首市坚持生财兴财聚财的方针,抓点促面,兴工强农活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扶持重点,形成财源经济支柱。一是扶持重点企业。规定市直企业利税在100万元以上、乡镇企业利税在20万元以上、村级企业利税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作为扶持重点。从扶持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入手,扶特重点企业上台阶。二是扶持重点乡镇。为促进财源规模的扩大,市政府采取与乡镇办政府签订收入上等级目标责任合同。每年优先投入定量财源建设墓金与财政周转金,三年内达到规定收入标准,实行差额比例上交或还本付忽。到1993年底止,两批n个乡镇财政收入已占全市时政总收入的50%。其中,7个乡镇成为贡献性财政。—多元推进,形成经济财源群体。根据分税制要求,巩固发展中央财源,主攻发展地方财源。一是高速发展工业。通过转轨变型调整、相对优势调整、规模经济调整,工业已成为我市主导财源。并形成了以机械、汽配、冶全电子行业为支柱,化工、纷织行业为重点,轻工、建材行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通过“一水二畜三禽四特”工程建设,200万只肉鸭养殖基地、10万头菜牛基地、7万亩水果基地、9万亩蔬莱基地、1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6万亩黄红麻基地建设以及长江故道开发,财政直接联来挂点+亩以上的十大特产基地,n个乡镇30个村的财源建设,使农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出大大提高。三是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战略实施重.点来抓,完善城镇基彩.建设各类交易市场,发展商业饮食、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1年的21%提高到1993年的27%,提供的财政收入达到财政总收入的27%。四是超常规发展乡镇企业与大规模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通过抓大户,采取‘.四放宽”政策措施,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财源新的生长卢、。1993年,仅个体私营经济就完成产值经营额5.1亿元,提供税收618万元,占全市工商各悦的13.6%。在多元促进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拽,形成财源分布的结构布局特色。
二、管中求活,增强动态平衡活力
理财乃活财之道,管理是促进财政经济健康、有序、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石首市围绕促进财政吃饭与建设相统一,收入与支出相协调,立足管理,改制破旧立新,财政动态平衡活力明显增强。一一复式预算,强化预算运作机制。改革将财政收支编制在同一个总预算内的单式预葬办法,实行复式预茸,即收支分列,按照全市当年前三年财政收支水平,根据财经政策与全市财力,对经常性支出与建设性支出比重进行调整,并经人代会审议批准以法定形式固定。具休作法是“砍三刀、切四块”,第一刀切出上介资金,第二刀切出按切后余额3%计茸总预备费,第三刀切出经常性支出与建设性支出占利余部分的份额。再计算各部门支出在经常性支出中的比重。年初以此比例编制预算,年终根据本级财政收入增减,以此比例进行调整。通过计算,全市80%安排为经常性支出,20%安排为建设性支出。保证了建设性支出的所占份额,改变了吃饭挤建设的状况。1994年,在工调增支很大的情况下,全市仍挤出建设性支出860多万元,占20%;1991年至1994年,从财政预算中挤出建设资金达3211万元。—定比包干,强化经常性支出调控。对经常性支出部分,实行“定比包干,自我约束”的办法,即以列支单位前三年预算支出的百分含量平均数为基数,加上适当修正值,确定包干比例,支出与收入同步递增,超支不补,节约留用,财政满负荷切块,不留追加余地。这样,不仅促进了财政列支单位关心财政增收,量入为出,合理安排和节约切块资金,而且有利促进列支单位创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991年至1993年,经常性支出比重由原来的90.5%下降到75一80%,出现了收入增长(年均递增22%)快于支出增长(可比口径,年均递增19%)的局面,并且替代财源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编费挂钩,强化行政支出约束。对于经常性支出中的行政经费列支,采取编制与经费挂钩的办法,即对全市党政群机关以编制为依据,核定人员经费,以战线为单位划块包干;超编经费不增,余编经费不减。1991年至1993年,行政经费支出仅占经常性支出的26%,比1988年至1990年下降了近3%。这一办法有效地控制了行政机关人员膨胀,节约和减少了行政经费支出。
三、配套促进,增强财政适应能力
配套乃协调之举,政策措施配套是搞活财政经济的重要保证。石首市坚持有利于地方财政经济发展的原则,注意政策、资金的双重注入,强化服务,力促财源转化为现实财政收入,财政经济素质逐步提高。—灵活筹资,实行重点倾抖政策。一是强调投资协调。时政、银行等扶持发展资金形成统一的投资重.点,财政由预茸科集中管理全市周转金,增强财政内部资金投资合力。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向外拆借资金。1993年,仅财政部门就向上级争取、向外拆借资金达400。多万元。三是建立财源建设基金。全市每年从财政预葬中按一定比例安排提取部分资金,形成财源建设基金,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墓金实行统筹使用、有偿使用。目前基金积累达3000多万元。四是让利于企业搞发展。充分利用石首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的有利条件,让利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从1991年至1993年,全市“放水养鱼”资金累计近1.2亿元。五是在全市范围内实行设备余缺调剂、资金余缺调剂,盘活资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些资金,首先向重点企业、重点乡镇、重点产品、重点项目以及重点行业倾料,主要用于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坚持效益、择优、信用原则,严格选择投资方向。—跟踪问效,实行目标考核制度。采取定员、定责任、包厂办法,进一步完善财政驻厂、促产联效措施。在此基拙上,一是分年度、分层次制定财源总体规划,并将产、梢、利、税及财政收入等指标纵向分解到乡镇,横向分解到企业,列入百分竟赛,年终由审计、财政、税务、银行及主管部门联合审计出证,实行奖罚。二是建立项目投产指标考核体系。财政建立项目档案,一项一档,核定达标基数,由企业、财政分别立帐计算利润。其中,技改项目单独结算。实现利润,有还货任务,用以还货。—严防流失,强化财政执法权威。一是对于预葬外资金管理,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制度,规定行政事业收费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收费票据,将专户储存制度延伸到乡镇。二是对于征收管理,着重抓征收计划落实与乡镇经济责任状的兑现;三是对于无正当原因欠税欠利者、偷漏税收者采取加罚等强硬措施,依法强制执行。四是对于预葬约束与支出管理,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条例》与“两则”、“两制”,坚持“三保”、“三压”。通过建章立制,严格粉政执法,强化财政分配、调控、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