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范文,本文在参考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基础上,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农户各项生计资本的减贫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物质资本提升幅度是最大,其次人力资本得到显著提升,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呈现出显著负向影响,而金融资本无显著变化。同时为防止各项生计资本之间存在相互之间的脱节以及滞后的问题,在东平县搬迁政策实行过程中,借助“政府主导、农户参与、引进企业”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实现东平县域内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后续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从“新三步走战略”提出发展至今,我国推行和创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农村地区减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从 2012 年到2019 年底,我国贫困人口由 9899 万人逐渐减少到 600 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10.2%下降到 0.6%,减少将近 10 个百分点,区域性的贫困态势基本得到缓解。截止到 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尽管我国在易减贫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但贫困问题仍是我国改革与发展中长期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及贫困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使贫困人口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保持长期有效、稳定发展的状态,各国各界专家学者为此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2015 年 10 月 16 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五个一批”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打通“最后一公里”关键举措[1]。016 年 4 月,我省正式印发《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搬迁对象、安置方式、实施步骤等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提出包括东平县在内的 7 个贫困县(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值得关注的是,东平县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扶贫重点县,搬迁人数高达 15748 人,从搬迁任务量来看,其规模占山东省总任务量 36%,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战略重要实施阵地。2016 年泰安市依据“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指出东平县要加大搬迁力度,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目前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该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市以及省内其他县(区)仍存在较大差距,且搬迁农户的生计资本重塑、社会融合程度等问题是长期性的。因此,以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为切入点,全面分析近年来该地区实施这一政策产生的减贫效应,找出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为新时期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最终使贫困地区人口长久稳定脱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实质性的借鉴。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本文在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规划,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一是描述国内外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演进及效应评价和可持续生计等相关内容,确定研究对象为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研究内容为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减贫效应,研究方法为双重差分法。二是在双重差分模型选择基础上,对其研究过程进行方案设计,特别是根据可持续生计视角构造农户生计资本指标体系。三是综合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农户综合生计资本的影响,结果显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另一方面,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测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农户各项生计资本的净减贫效应,结果显示,该政策对农户各项生计资本效应存在差异,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搬迁农户生计后续持续发展提出改进举措和完善的政策建议。
(1)文献分析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校园图书馆搜集有关移民搬迁及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生计、双重差分模型等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已有移民搬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并整理泰安市统计年鉴、东平县统计年鉴、东平县扶贫办及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文件等资料,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了解相关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不足,厘清思路,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
(2)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是将调研获取的一手数据进行处理、简化,运用表格、图形等对调研总体所有变量、变量间关系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利用此方法对东平县搬迁农户与非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及现状进行描述,对获取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发现该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双重差分法
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又称为“倍差法”。作为政策效应评估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内生性问题,同时其模型设置更加科学,可准确地估计出政策效应,另外还具有简化运算、容易理解、运用灵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该方法在政策效应评估中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东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减贫效应。
第 2 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2.1.1 易地扶贫搬迁内涵
贫困是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各个国家长期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外学者对于贫困及反贫困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对易地扶贫搬迁却没有对等概念,与之相似的概念是生态移民。通过研究提炼,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二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让搬迁人口过上更好生活同时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客观地总结分析国外生态移民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生态移民
西方学者较早将群落迁移概念引入生态学研究领域,同时将环境难民搬迁界定为生存环境恶劣导致人口生活贫困被迫进行的搬迁,这为生态移民奠定了基础[2]。20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致使人口迁移大幅度增加,学者们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所以该领域研究不断得以开拓和深化。1985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学者将环境难民定义为因环境破坏致使人们无法生活而进行的迁移,以此标志生态移民的研究开端[3]。
生态移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移民搬迁扶贫类型,颇受学者关注。生态移民是将受社会经济效益低下、人口压力增大及生存地区环境恶化影响的人口迁移至适宜生存地区的现象[4-5]。近年来,学者们对生态移民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移民产生原因、分类标准等方面。生态移民产生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因素、生态脆弱、人为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等[6-7]。学者们对其划分参照了包括移民的意愿、搬迁的起因、环境退变等类别。单从移民搬迁基本发展的视角可发现,此时学者们的研究并没有考虑移民后续发展的问题。
(2)易地扶贫搬迁
随着生态移民扶贫在各国深入研究与实践,学者们逐渐探索搬迁与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重点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发展等内容。在中国现行的贫困标准下,许多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偏远落后、自然灾害高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成为从根本上解决这群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谋其生计发展的关键举措。易地扶贫搬迁旨在将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生活资源匮乏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的群体迁至基础设施周全、适宜生存发展的安置地,达到改善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系统性工程[8]。就作用对象而言,主要是针对环境恶劣区域的土著居民及被弱势边缘化人群;对于目标达成而言,一方面,不仅保护区域环境,更重要是解决如何扶贫、怎样发展经济等问题,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通过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升贫困人口生活水平,达到减贫效果[9]。‘
2.2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广受研究领域同行的关注,国内大多数学者们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相关研究,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梳理演变发展过程、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等方面展开论述[21-23]。2016 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0 年让生活在贫穷地区近 1000 万的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摆脱绝对贫困,为“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4]。
2.2.1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演进
相比国外专家对生态移民的早期探讨,我国学者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研究更为提前和深入。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汇集整理,依据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及其实践研究,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一是初步探索阶段(1932—1994);二是试点实践阶段(1995—2000);三是政策初步推进阶段(2001—2010);四是政策全面推进阶段(2011—2014);五是政策强化阶段(2016—至今)。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1932—1994)。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研究最早开始于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三西”(甘肃的定西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扶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中首个有组织、成规模、列计划的开发式扶贫行动[25],也是移民扶贫搬迁的早期探讨,同时也为国内学者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减贫效应研究奠定基础。最早学术界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应研究是基于政策指导、经济发展的视角,从居民自愿角度出发,对贫困居民开展的开发式扶贫[26],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概念比国内 “生态移民”概念还早,后者首次出现是在对三峡库区的移民研究中[27-28]。
第二阶段:试点实践(1995—2000)。1994 年,我国采取地方试点实践工作,并且出台的第一个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指出“深度贫穷、生存发展困难地区的农户要实行开发式搬迁”。随即,中央将贵州、宁夏和云南及内蒙古 4 个省份作为易地搬迁的试点区。此后,1996 年山西、陕西等省区相继实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截止到 2000 年底,共 17 个省开展移民工程。
第 3 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5
3.1 概念界定 ......................................... 15
3.1.1 可持续生计 ......................................... 15
3.1.2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 15
第 4 章 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基础与现状………………………..21
4.1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基础条件 ......................... 21
4.1.1 区域特征分析 ................................... 21
4.1.2 贫困状况分析 .......................... 21
第 5 章 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减贫效应实证分析…………………….31
5.1 研究方案设计与变量选取 ............................................. 31
5.1.1 研究视角 ................................. 31
5.1.2 研究假设 ................................. 32
第 6 章 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减贫效应优化建议
6.1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扩大就业岗位供给
6.1.1 培育特色产业,夯实增收基础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了农户生存与发展原有的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社会融入和经济发展是搬迁农户完全融入安置社区的重要表现。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融入的基础,在确保经济发展前提下,增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程度。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岗位增量,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可持续稳定就业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东平县后续扶持的重要举措。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是吸纳村民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关键。要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多方主体有效协调,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具备优势资源的产品向高质量产业发展。
首先,应当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将扶贫产业发展纳入东平县产业发展总规划中,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明确产业主攻方向,推动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比如老湖镇应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做强周林玫瑰种植业和西三特种动物养殖业,杨村要进一步加大“两菜一粮”农副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革力度,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基地发展新模式。拓展延伸产业链,转变传统农牧产品零星种养、自产自销的生产方式,对当地特色产品就地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依托电商运营平台和现代物流体系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实现农牧产品价值增长。同时,立足东平县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现状,一方面,支持东平县域内龙头企业在安置社区周围建厂,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吸纳搬迁农户就业。另一方面,出台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精准招引,积极引导大型优质企业和产业项目入驻,尽快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从而构建起战略布局均衡,产业链条完整,质量高、效益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资料对人口迁移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公共政策效应评价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以省级贫困县——东平县为研究区域,对其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减贫效应分析,最终归纳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回归结果显示,综合生计资本随着该政策的实行而提高。这表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居住在环境恶劣、贫困山区的贫困群体摆脱贫困、保障基本生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效应。
(2)在参考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基础上,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农户各项生计资本的减贫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物质资本提升幅度是最大,其次人力资本得到显著提升,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呈现出显著负向影响,而金融资本无显著变化。同时为防止各项生计资本之间存在相互之间的脱节以及滞后的问题,在东平县搬迁政策实行过程中,借助“政府主导、农户参与、引进企业”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实现东平县域内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后续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