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探讨——以邢台市H社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5 18:39:5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范文,论文的研究表明,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弱,有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造成该群体社区归属感弱的成因分别体现在青年居民层面和城市商品房社区层面。在青年居民自身层面体现为该群体社区人际关系淡薄、社区参与度不足、社区满意度不高、社区情感基础差、忽视社区归属感,在城市商品房社区层面体现为社区管理手段欠佳、社区治理能力有限。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社区是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中观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历程。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日益认识到社区归属感是考察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社区情感建设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没有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我国社区建设的着力点除了注重完善社区公共设施、美化社区环境卫生等硬件外,也逐渐开始重视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培育。在一般意义上,社区归属感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既有对自身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1]。社区归属感作为心理层面的情感,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方面情感支持,满足社区居民的身心需要,从而增强居民相互间的信任、情感和依赖[2]。因此,了解并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对于提升居民居住体验,促进社区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近几十年间,城市社会经历了住房制度的商品化改革,商品房社区的数量急剧增加,逐渐取代老式社区和单位制社区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变迁的主要方向[3]。城市商品房社区居民不同于单位社区或街坊式社区那样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其社区归属感缺乏天然形成的条件。同时,城市中的青年居民大部分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正是生长于这样一个住房商品化的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城市商品房社区缺乏村庄或“单位制”社区中的传统交际模式,虚拟网络世界又存在着对现实世界的严重挤压。种种不利因素使很多青年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商品房社区可能仅停留在地理概念上,缺少精神层面的认同与归属,造成社区在很多青年居民心目中扮演着十分边缘的角色。但青年人因自身组建家庭和工作生活的需要,在城市商品房社区中往往具有可观的规模。同时青年人具有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潜力巨大、可塑性强等特征,因此,提升该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具有很大必要性。要想使青年居民在城市商品房社区中生活得更加舒适,为促进社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需要使其社区归属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此背景下,调查研究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具有一定价值。为此,文章选取邢台市的一个典型城市商品房社区—H 社区作为调研地点,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


1.2  文献综述

社区归属感是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受到了国内外社会学者的广泛重视。他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社区归属感的概念界定、理论取向、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培育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理论成果,为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指引和参考的作用。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社区归属感概念界定的研究

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于 1887 年最早提出了“社区”一词,并对“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比较。他认为社区成员对社区会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意识,这便是对社区归属感的初步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学者对社区归属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虽然在界定上存在着差别,但普遍强调社区归属感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麦基弗(Macivor)于 1931 年界定了与社区归属感概念类似的社区情感,包括因共同利益产生的社区自我意识、社区身份认同、对社区物质和精神的依属感[4]。1974 年,西摩·萨拉森(Seymour. B. Sarason)首次对社区归属感进行明确定义,指居民认同成员身份并参与集体的感觉,并提出社区归属感对于边缘化群体精神需求的满足至关重要[5]。1986 年,大卫·麦克米兰(David.  W.  McMillan)和查韦斯(D.  M.  Chavis)提出社区归属感更多体现在一种心理层面的需求,指成员之间互相认同、成员彼此认为对方的重要程度以及认为整个社区的重要感,包括成员意识、共享的情感联系、居民与社区间影响、需求的整合与实现等四个要素[6]。该观点强调社区成员的情感意识、与他人和社区的情感联系以及对社区的依赖性,形成了社区归属感的研究量表。1990 年,哈蒙(Hummon)为社区归属感赋予了地理意义,认为“居住在某个地域并且认为属于这个地方,从而对这个地方产生的情感投入”就是社区归属感,还认为“社区归属感的强弱程度是考察社区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7]。”

..............................


第二章  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现状


2.1  H 社区概况

H 社区是河北省邢台市主城区的一个典型城市商品房社区,辖有两个小区 A 和 B,均为建立时间只有十几年的商品房小区。经查询社区居委会及小区物业公司相关信息得知,A 小区建成于 2005 年,拥有住宅楼 20 栋,共计 1382 户居民。B 小区建成于 2009年,拥有住宅楼 22 栋,共计 2180 户居民。该商品房社区的特点为:1.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社区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下辖的两个小区均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绿化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居委会、物业公司服务有基本保障。2.环境卫生较好。该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在邢台市处于较好水平,有专人定期开展卫生清洁工作,多次荣获市、区级环境卫生方面的荣誉称号。3.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有保障。社区附近设有商业设施、服务设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需求能够得到基本满足。4.社区治安良好。社区治安环境良好,居民日常出行安全、便利,有个别偷盗现象发生但并不常见。据此,H 社区符合典型城市商品房社区的一般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


2.2  居民样本情况

研究以居住在 H 社区两个小区 A 和 B 内的青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由于商品房社区的业主名单管理较为严格,不易获取,而且青年居民日常事务较多、活动范围较广,不像老年居民那样闲暇时间多,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随机抽样方法开展调查。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性及有限的调查能力,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具体而言,对该社区内两个小区所有住宅楼的单元进行编号,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两个小区中50 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采取偶遇抽样的方式发放 6 份问卷,共计 300 份问卷。在问卷的实际发放过程中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首先询问并判断居民的年龄是否处于 18 岁-44 岁的青年阶段,如果不是则放弃调查,继续寻找下一位调查对象,寻找到青年居民则进行问卷调査,同时随机对受访者进行访谈以获取访谈部分的样本信息。发放的 300 份问卷共回收 294 份,回收率为 98.0%,剔除无效问卷 5 份后,还剩下 289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6.33%。实际的居民样本信息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居民样本情况分析

表 2-1   居民样本情况分析                           N=289

......................................


第三章   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弱的成因 ··························· 20

3.1   青年居民自身层面 ···································· 20

3.1.1   社区人际关系淡薄 ······································· 20

3.1.2   社区参与度不足 ···································· 21

第四章   提升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的对策 ······················ 30

4.1   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 30

4.1.1   促进居民人际信任 ············································ 30

4.1.2   搭建网络社交平台 ·········································· 30

第五章  结语 ························· 35


第四章  提升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的对策


4.1  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4.1.1  促进居民人际信任

社会资本理论提出,社会信任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息息相关,起到维护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而社会信任资源的缺失,会使作为社会信任主体的青年群体产生不安全感[57]。城市商品房社区中的青年居民应加强人际间的信任,社会交往中信任的存在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相互猜疑则会增加交易成本。社区居民之间的不信任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居民寻求帮助时会舍近求远,无谓地增加时间、精力及物质成本。信任是形成和谐社区关系,开展良性社区互动的基础。因此,社区组织应积极宣传社区内的好人好事,发挥党员、热心人士的带头作用为社区做贡献,在社区中弘扬正能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社区氛围,从而促进居民之间的人际信任,推动社区人际关系的改善。

4.1.2  搭建网络社交平台

互联网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借助互联网人们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在遵守现实世界交往规则的同时实现更为便捷的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因此日益在人群中得到普及。据统计,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9.40 亿,其中 20-29 岁、30-39 岁的网民占全国网民数量的比重分别为 19.9%和 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这一数据所覆盖的人群与 18-40 岁的青年群体大致吻合。青年居民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下,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群体,习惯于运用网络媒介进行社交,获取外部信息,增进人际间的感情。因此,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社交媒体搭建起社区交际网络平台,突破楼宇界限,让青年居民随时参与到社区的人际互动之中,为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提供场所,有助于提升该群体的社区归属感。

表 2-2  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调查表

表 2-2  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调查表

.....................................


第五章  结语

居民较高的社区归属感有助于加强与社区的融合,培育社区情感,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论文的研究表明,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弱,有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造成该群体社区归属感弱的成因分别体现在青年居民层面和城市商品房社区层面。在青年居民自身层面体现为该群体社区人际关系淡薄、社区参与度不足、社区满意度不高、社区情感基础差、忽视社区归属感,在城市商品房社区层面体现为社区管理手段欠佳、社区治理能力有限。对此,文章在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参与度、提升社区满意度、培育社区联系纽带、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对策与建议。总体而言,文章对于加强社区情感建设,促进青年居民社区情感具有一定价值。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受限于人、财、物等方面条件的匮乏,研究开展得并不充分。考察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归属感还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深度探究:第一,从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社区组织的视角探析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进一步了解在培育该群体社区归属感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第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物质水平,还是社会风貌都发生了长足的进步,青年居民对社区需求亦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继续完善针对城市商品房社区青年居民群体的社区满意度调查量表,有助于增进对该群体社区需求及社区归属感的了解。第三,城市商品房社区因地域不同、房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档次,文中仅是对城市中较为大众化的商品房社区开展了调查,接下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究不同档次商品房社区中青年居民归属感是否存在一定差异,从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