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民办CM学院专任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探讨

发布时间:2021-07-15 21:43:3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探索方法,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进,确定了“双师型”教师职业胜任力构成要素,完善了胜任力特征要素,由原先的 18 项胜任力增加到 40 项胜任力,构建了“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对全面考评教师职业能力提供了评价方法。从而在师资的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都会参照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标准,综合考量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同时激发教师时时自省,不断自我突破与完善,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当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行业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需求增大,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来满足行业需求。在学生宝贵的高等教育阶段,高校良好的教育环境,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师系统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构建合理人才供给机制。
而目前,我国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凸显,尤其是 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向全国人民袭来,疫情的爆发使国内整体的经济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和餐饮服务业受到了重创。疫情结束,势必会有一场能者上庸者下的浪潮,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就业市场更加惨淡,应聘者更是如履薄冰。在这种情形下,对人才职业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这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矛盾迫切要求高等院校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深入培养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第一线,以高素质复合人才培养为目标,并构建相应的培养和保障机制。
1.1.1 研究背景
近期,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中指出,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大高校培养出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俗话说“国强重在人才,育人重在教师”,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精、尖”的专业师资团队,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要想创建一流品质高校,打造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就需要建设一支“懂教育、有专业、会教学、重实践、善管理”的师资队伍,而这样德能兼备的教师队伍职业能力的提升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胜任力模型是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工具,可以用于识别特定角色在特定岗位中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人力资源开发相关领域内非常有用。通过查阅文献,也不难看出大多数国家都进行多种特定的胜任力研究。
国外研究者关于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早, 胜任力模型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最初发端的国家是美国, 随之逐步在英国和其他众多国家盛行, 之后胜任力模型成为 80 年代管理领域的热门搜索词汇[3]。以 20 世纪初泰勒 (Taylor) 开展的科学管理研究——“管理胜任特征运动”为起点, 到 20 世纪 70 年代麦克利兰 (McClelland) 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从而引发了一场革命性运动[4]。最初应用在商业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 比如 BIM、国内的北森等公司, 30 多年在商业上的成功实践使这一概念迅速传播全世界。胜任力模型是一种线性组合, 是为了高效完成某种工作所需要的指标集群, 比如个性特征、知识、技能等方面, 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衡量、可分级的,对所在企业发展以及个人自身绩效都会有所影响[5]。
值得一提的是麦克利兰博士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提出了冰山模型,这种模型是按照表现形式差异来划分, 他将个人素质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易于发现了解和测量的外在表现, 具体包括知识储备, 基本技能;“冰山以下部分”是指难以测量的内在部分, 有价值观、自我认知、动机与特质等方面。通常这些特征隐藏性较强, 受到外界的干扰小, 不易通过培训或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 对个人行为表现影响起决定性作用[6]。他提出胜任力有效测试的六个要素,首先应用于美国初级外交官员的选拔中。随后一些学者都纷纷将胜任力模型与组织考核有效地联系起来,认为胜任力模型是非常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之一。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概念界定与功能
2.1.1 胜任力的内涵
通过学习了解到“胜任力”这个概念的提出,最早正式提出的学者是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他指出能将某一工作中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价值观或某特定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方面的个体特征,它可以可靠测量或计数并且能有效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29]。
有些学者会把胜任力与素质混为一谈,两者虽有重叠,但是其实准确的来说素质是胜任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前提条件,素质有很多的天生因素,但是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且素质指的是多方面的,而胜任力则强调与工作职务相对应,是区分工作中优秀者与普通者的关键。
因此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秀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胜任力是特定岗位中所需要具备的一些特征,它是在工作中实现高绩效的保证。
2.1.2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胜任力模型是指胜任特定工作角色所需要具备能力的总和。胜任力模型为特定工作岗位提供了成功的模型。但有些人经常会把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混为一谈,但深入分析其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任职资格更加关注的是员工的知识、学历、技能、经验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术”的方面,而胜任力模型除了关注“术”的方面,更关注深层次的方面例如品德、性格、动机等特征,可以说是“道”的方面。
胜任力模型的特征首先是可以区分绩优者和普通者的核心特征;其次可以有效建立人才标准化;第三可以明确出隐藏在员工特质深处,难以估测的素质;最后是可以量化的行为化描述。
表 3-4KMO 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表 3-4KMO 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2.2 职业能力的内涵及类型
2.2.1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这个词备受大家关注,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人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在特定的岗位中所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31]。
谈到工作的胜任力时,大家往往会忽略职业能力,而过于关注职业兴趣,我们说职业兴趣会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面,这些兴趣也可以决定其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但是胜任一份工作仅靠一腔热忱的职业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职业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说明一个人在特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系数有多大。
例如教师这个职业,仅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教学效果的判断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业务能力,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创新能力等方面”。由此看出,教师的职业能力需要具备全方面、多融合的综合能力。
图 3-2“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
图 3-2“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

.............................

第三章 “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16
3.1 “双师型”教师职业胜任力结构维度..................................16
3.2 “双师型”教师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19
第四章 “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31
4.1 CM 学院概况.........................31
4.2 评价 CM 学院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31
第五章 民办 CM 学院专任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41
5.1 学校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路径...........................................41
5.1.1 优化学校顶层设计........................41
5.1.2 改善教师资源配置.........................42

第五章 民办 CM 学院专任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5.1 学校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路径
5.1.1 优化学校顶层设计
“双一流”建设,既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民办高校加快一流建设发展是必然选择,但是这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与重点院校、公办院校相比非常缺乏优秀教师。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课程实践的内容,改变以前理论课与实践课完全分开的情况,减少纯理论课的课程比例。充分重视每个小学期的实践内容的合理制定,充分利用拓展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作为优秀民办学校,不但依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为培养目标,还需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学校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作为优质民办学校,不但要做好教学场地的升级建设,还需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核心建设[35]。
因此结合民办 CM 学院实际情况,学院应坚持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统揽,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优秀精编教材、教学名师建设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制定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秉承立德树人为先;第二、坚持教学质量为上;第三、突出实践创新为重。
...........................

第六章 结论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推进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就顺应了那句话“师强则国兴”。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与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相关胜任力模型的具体研究可知, 教师职业胜任力素质高低是区分教师工作绩效表现优劣的关键要素,本文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了“双师型”专任教师职业胜任力模型, 从多个维度确定了教师胜任力的具体素质指标呈现。教师职业能力胜任力模型中素质指标越高,越能代表教师职业能力的胜任力强。反之,则需要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强化提升。因为,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岗位的必备基础性因素就是教师的通用职业能力;而进入工作岗位后胜任工作并且可以产生高绩效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角色职业能力。教师胜任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并且推动高等院校发展的保障性因素就是教师个人的核心内涵职业能力。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本文研究了民办 CM 学院专任教师职业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及问卷分析,总结出 CM 学院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找到了教师职业能力存在的差距。明晰了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及在岗位胜任力方面需要提升的具体方面。
第二、基于原有的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出符合当下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
第三、基于“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归纳出胜任高校教师职业需要具备的素质,探寻出一条适应当今时代需求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也为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些指导。
本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探索方法,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进,确定了“双师型”教师职业胜任力构成要素,完善了胜任力特征要素,由原先的 18 项胜任力增加到 40 项胜任力,构建了“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对全面考评教师职业能力提供了评价方法。从而在师资的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都会参照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标准,综合考量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同时激发教师时时自省,不断自我突破与完善,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