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的存在状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27 11:41:09 论文编辑:jingju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存在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随着现代逻辑的产生与发展,弗雷格、罗素、蒯因、自由逻辑学家等加入“存在问题”的研究行列,使得这个古老问题在新时期取得更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多为哲学家的批判与反批判,这个问题的层次性更加分明。从最初弗雷格对普通专名的肯定,到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新思路,再到蒯因的“存在是成为约束变量的值”,这个问题由重点研究“什么是存在”向“存在什么”发展,而后又随着自由逻辑系统的加入,对弗雷格、罗素、蒯因等人的理论加以补充,使这一问题在逻辑哲学的领域内得以更加蓬勃的发展。
存在问题除了在逻辑哲学领域得到新的发展与研究,在以现象学为代表的其他方向也有新的研究进展,但是现象学的研究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与以逻辑哲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重要差异。逻辑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现代逻辑为基础的,倡导逻辑的、科学的观念,现代逻辑工具使得存在问题的“科学性”更强,对存在问题的回答更显“科学理性”。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通过研究,笔者发现逻辑哲学家们在提到存在问题时,都会谈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存在”该如何处理,究竟能不能处理成为一个谓词?第二个问题是“存在的研究对象”问题,即什么对象才能纳入存在问题的研究领域。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存在问题”研究资料丰硕,各种研究资料显示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何为存在;什么存在。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得“存在问题”更具层次感。与国外研究情况相比,国内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整体呈现滞后状态,没有突破国外的研究范围。在“存在问题”的第一个内容“何为存在”领域内基本有如下观点:
一种观点是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的国外经典一阶逻辑学家,国内逻辑学界基本是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翻译、引入、解读与继承。王路在《走进分析哲学》中分析到“存在”时就认为经典一阶谓词理论关于“存在”的处理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为它揭示了“存在”这个词并不是表示个体的性质。这种解释打破了传统的观念,重新把“存在”解释为个体所属的类的性质,这种处理的优越性在于我们可以避免“存在”悖论。所以,王路认为把“存在”当做一个量词来处理是非常合适的一种方法。
第二种观点是自由逻辑学者普遍坚持的“存在是谓词”的观点。早在1996年,弓肇祥和季冠芳在《自由逻辑的缘起和发展》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自由逻辑的产生就是为了摆脱古典逻辑的本体承诺,而自由逻辑学家坚持两个重要工作:(1)使在经典一阶逻辑中隐含的存在假设变得明显;(2)区分开逻辑中的两种情况,一种与存在假设有关,另一种与它无关。
..............
 
第2章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的存在问题

 

2.1现代之前的“存在”理论
2.1.1巴门尼德与亚里士多德论“存在”
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哲学史上明确提出“存在”概念的第一人。对于“存在”的论述,他提出两条道路:第一条,“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巴门尼德认为这条路是可以追求的,因为它通向真理,这条路成为真理之路,即存在之路;第二条,“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这一条路便是谬误之路。巴门尼德认为,人类的思维在对“存在”概念进行谓词判定的过程中,总是要么处于真理之路上,要么处于谬误之路中,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意见才是动摇于这两条路之间的第三条路。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就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绝对、唯一和不生不灭。
而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却是有生有灭、繁杂运动的。在此基础上,他严格区分现象与本质,并对后世的哲学形成重大影响,其理论也成为逻辑学理论的基础,即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其实与“真”和“假”相关,从而奠定了逻辑学真假二元论的基础,确定了真理的标准。可以说,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论述,为后来本体论哲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这之后的本体论发展都是在巴门尼德所开辟的道路上前进的。亚里士多德作为逻辑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存在的问题”,他将“存在问题”划分为包括绝对的存在和存在者两方面。他认为名词等只要不增加新内容,就类似于未经合并的或者是处于分离状态的思想。
...................
 
2.2存在问题在现代的两种发展
存在问题进入现代后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科学主义的兴起,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学说大体上分为两类:属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逻辑哲学、实证主义等得到快速发展;属于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有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科学主义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因其标榜科学方法论为研究对象而得名。人文主义则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人”这一主体上,时刻以人的自由、价值、尊严为主要研究目的,可以说人文主义哲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人文主义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按照每个时期的研究目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古罗马时期。这一时期人文主义哲学家目的为让儿童经过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第二个时期为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从而为人文主义确立了近代意义;第三个时期是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家高喊“天赋人权”,并倡导公平、正义。现代人文主义由传统人文主义演化而来,但与传统人文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现代人文主义摒弃了传统人文主义所强调的主体主义,不再重点研究“人的本质”之类的问题,从海德格尔“人不是在者的主人,而是在的看护者”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现代哲学家与前三个时期相比,讨论与关注的中心发生了重大转变,之前的问题主要关注“人性”和“人的本质”,进入现代后,由于科学等的发展,人类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出现重大问题,从而使“人的处境问题”成为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家的关注焦点。
.......................

 

第 3 章 逻辑哲学界对存在问题的两个回答.................................. 16
3.1 “存在”是什么.............................................................................. 16
3.1.1 人工语言分析学派的“存在量词论”.........................................16
3.1.2 自由逻辑的存在假设理论........................................................17
3.1.3 “跨界谓词”理论.........................................................................18
3.2 何物“存在” .................................................................................. 20
3.2.1 合法性的存在:专名............................................................... 20
3.2.2 争议的所在:空专名............................................................... 22
3.2.3 逻辑矛盾词项............................................................................22
3.3 本章小结........................................................................................24
第 4 章 作为一种受限制跨界谓词的“存在”.................................... 25
4.1 “存在”的“可跨界性” .................................................................... 25
4.2 存在对象的层次论...................................................................... 26
4.2.1 逻辑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26
4.2.2 存在的三层次论........................................................................ 27
4.2.3 存在层次论的哲学意义........................................................... 28
4.3 受限制的跨界谓词........................................................................29
4.3.1 理论评析 ...................................................................................29
4.3.2 拒斥逻辑矛盾专名..................................................................... 30
4.4 本章小结........................................................................................32
....................................

 

第4章作为一种受限制跨界谓词的“存在”

 

4.1“存在”的“可跨界性”
对于“存在”的属性,有哲学家将其解释为一个谓词,而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谓词,是一个特殊到可以“跨界”的谓词。这里的“跨界”就涉及到两个世界状态。当我们谈论“某一个体存在或者不存在”时,它涉及到对象指称所属的论域以及判定其存在所属的论域。
。存在语句实际上就是判定或。“存在”断定的是某一世界状态中的某一对象在另一新的世界状态中的存在或不存在。
“跨界谓词”理论将庞大的可能世界系统引入进来,而这种可能世界系统正是我们提及的语境背景。存在语句难题真正的麻烦就在于:语词有固定的含义,所以语句也有固定含义,但是没有断定固定的外延,不同的语境下,不同主体对语句的外延断定不同。只有对“存在”所属的论域做出断定,揭示相应的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存在语句。
所以,在使用跨界谓词时,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判断存在语句所要断定的主词所处的世界状态。脱离语境来讨论“存在问题”,只会让我们的研究停留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上。哲学史上有名的“非存在之谜”也是由于没有弄清“存在”是“跨界谓词”这一本质而造成的。在“跨界谓词”理论的基础上谈“存在问题”,我们就可以将“驯虎存在”(在现实世界中没有驯虎)这句看似有矛盾的话改为“驯虎存在于《西游记》中(《西游记》中伏虎罗汉的坐骑就是驯虎),“上帝存在”即可改为“上帝存在于人们描述的一种世界图景中而非现实世界中”。通过这样的改写,“非存在之谜”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
 
结论

 

巴门尼德到近代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对现代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存在问题”进入现代后,在逻辑哲学的框架内产生了新的活力。通过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典一阶逻辑和自由逻辑从语义学角度对“存在问题”的两个方面做出分析,二者并没有正真解决空专名的问题,而“跨界谓词”理论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将语境原则引入研究范围,对“存在是什么”和“什么存在”做出合理的解释,对空专名做出了合理完整的处理,存在难题得以顺利解决。与此同时,对“存在”的类型也重新划分为三个层次——实体性存在、依附性存在和观念性存在,如此划分的目的在于将“存在”的个体划入相应的层次,并对这些层次进行限定,使每一层次的个体都有合法的栖息地,而不会导致可能世界的个体实在化。“跨界谓词”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对“存在问题”较为妥善的一种处理方式。
国内自从“跨界谓词”理论提出之后,也有不少学者对“跨界谓词”理论做出解释与评论。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研究资料之上,对之前学者提出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新的想法。首先,明确提出“跨界谓词”中隐藏的语境原则,对“存在问题”坚持语用学立场。之前所有存在难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本质在于语句有所指,但是语句没有断定固定的外延。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述存在问题,断定外延不同,只有将存在语句限定在相应的语境中,才能真正解决存在难题。......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