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课题目的及意义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是一位博学深思的国学大师。他的学识渊博,博闻强记,治学上不立宗派,无所不窥,研究范围覆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众多领域,并在各方面都卓有成就,堪称一代大家。
谢无量对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史方面,著有《中国哲学史》、《孔子》、《韩非》、《王充哲学》、《朱子学派》、《阳明学派》、《佛学大纲》等。在书中他既采用了充分的材料记言叙事,同时又对于各种人物及思想观点做出自己的褒贬评价。这些著作共同构成了其独具一格的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
谢无量虽未有专门的哲学史理论著作,但从他的哲学史著作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哲学史观及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谢无量的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在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本文从谢无量及其哲学史著作入手,通过对《中国哲学史》、《孔子》、《阳明学派》、《朱子学派》等哲学史著作的整体分析研究,力图从中整理出其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发掘其学术价值,以期弥补在谢无量哲学思想研究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对近现代哲学人物的认识及思想体系整理,并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学科建设有所裨益。2008年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乔望舒的学位论文《以胡适为例论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探索》在第三章中,对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的历史地位与价值给予肯定,并以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与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进行比较,以期来凸显胡适的研究风格。
....................
二、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直被看作是里程碑式的著作,被认为是第一部以西化的研究方式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著作。而事实上谢无量早胡适三年于191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真正开山之作,并且在其中已经蕴含有以西方哲学眼光来审查中国哲学的意味。但与胡适及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的声名远扬相较,谢无量及其作为第一部明确以“中国哲学史”命名的著作却鲜有人问津,可谓默默无闻。甚至其诸多哲学类著作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未曾再版。
(一)目前研究谢无量的著作
1、张岂之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出版的《民国学案(第一卷)》。对于谢无量的生平、主要著述、学术思想等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著录与评介。
2、刘长荣、何兴明合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出版的《国学大师谢无量》。该书对于谢无量的生平、著述及在文、史、哲、书法等各方面的成就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评述,成为研究谢无量的第一部专门著作。
(二)研究论文
1、田文军、杨姿芳在《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共同发表了《谢无量与中国哲学史》。文章通过对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思想前提与理论基础、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基本架构与内容特色的分析研究,对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理论缺失与学术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
2、2008年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关术勇的学位论文《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及其历史地位》,以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及出发点,并通过与胡适、钟泰、冯友兰等人的同类著作的比较分析,对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的历史地位及影响进行了评介。
....................
第一章谢无量的思想背景及哲学史著作概况
谢无量祖籍四川省梓潼县白云乡,1884年(清光绪十年)6月28日(农历闰五月初六)生于四川乐至县北三里乡。1901年谢无量与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等同入南洋公学就读,同时与马一浮、马君武等在上海创办“翻译公社”,编辑出版了《翻译世界》月刊杂志,而后又先后参与《苏报》、《国民公报》、《国民日日报》、《京报》等刊物的写稿与编辑工作。1909年,谢无量担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兼授词章,后又先后从教于安徽公学、四川存古学堂、广州大学、上海中国公学、上海吴松公学、四川大学城内部文学院、四川国学院、重庆公学、四川乐山复性书院、东南大学等学府。
1923年,谢无量受孙中山委托,出任大本营参议,后又任元帅府机要秘书。谢无量历经义和团起义、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讨袁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1月,谢无量以特邀委员身份到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二次会议,会后毛泽东于中南海设宴招待并合影留念。同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邀请其到校任教。1960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4年12月10日,谢无量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谢无量一生勤于治学,研究范围广泛,涉及文、史、哲等各个方面,著作颇丰,先后出版了《伦理学精义》、《阳明学派》、《孔子》、《朱子学派》、《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六大文豪》、《王充哲学》、《词学指南》、《<诗经>研究》、《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国古田制考》等三十多部著作,近两千万字。
.........................
1.2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
谢无量所著《中国哲学史》,于1916年(民国五年)9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18年10月再版,截止到1940年2月,共印刷发行了12版。全书分上古、中古、今古三编,各编又分上下,共72章,约30万字。该书上起自伏羲,下至清代彭绍升,共涉及哲学人物154位。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以“哲学之渊源”为开篇,分“邃古哲学之起源”、“唐虞哲学”、“夏商哲学”三部分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及萌芽进行了探讨分析。谢无量认为哲学起源于对宇宙的观察和思索,并将伏羲画八卦作为中国哲学之源头和基础。他还指出“自邃古以至夏殷,其帝王多一世大哲,以一身任天下之重,即以一身贯天下之学。当时哲学与政治不相分离”。而后哲学相传之道统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其始在君,其继在官,其卒在圣人”,而“圣人”则是人人努力都可以达到的,不再局限于君主、官僚,不受特定身份、地位的限制,因此“哲学即为人人所可治之学”,逐渐在民间流传、发展起来。谢无量将“六艺哲学”单独作为一章,其认为六艺虽然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六艺实为周朝的典籍,“六艺在孔子之前,即以为教,后世言六艺虽折衷孔子,百家固亦往往有取于六艺者”,并引用《汉书·艺文志·六艺》的论述指出《诗》、《书》、《礼》、《乐》《春秋》五学皆源于《易》。
之后,谢无量对于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以儒、道、墨、法、名、杂等主要流派加以分类一一展开阐释、分析,将其中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各派的思想特点、渊源、传承发展等进行了总结。
...................
第三章 谢无量的哲学史研究方法 .............................. 24
3.1 融会结合的方法 ...................................................24
3.1.1 史哲结合的方法................................................24
3.1.2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结合的方法 .....................25
3.1.3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法.....................................27
3.2 纵横对比的方法 ...................................................28
3.2.1 古今对比的方法................................................28
3.2.2 中外对比的方法.................................................29
3.2.3 各类观点之间相互对比的方法 ..........................30
第四章 谢无量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评价.................... 32
4.1 谢无量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影响.......................32
4.2 学术界对于谢无量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的评价 .....33
4.3 谢无量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的价值及不足 ............34
........................
第四章谢无量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评价
谢无量的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早期作品,在诸多方面尚不甚成熟,但其却为以后的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哲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其在中国哲学史理论建设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价值。
4.1谢无量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影响
谢无量所著《中国哲学史》于1916年(民国五年)9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继此之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于1919年出版,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也于1931年、1934年先后出版,后二者皆以其独到的分析角度和研究方法而获得广泛关注与认同,至今仍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与后两者的声名赫赫相比,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及其他哲学史著作多年来似乎都少有人问津,但并不能据此否定谢无量的哲学史著述及其中所展现的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对哲学史研究的价值与影响。
谢无量所著《中国哲学史》于1916年初版,截止到1940年2月,这24年左右的时间里,共印刷发行了12版,平均大概2年时间印行一版。此外谢无量所著的各类哲学人物及流派的专史著作,在初版后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也都多次印行,如《阳明学派》,自1915年上海中华书局初版以来,1920年、1922年、1925年、1926年、1928年、1930年、1934年先后再版多次。这说明谢无量所著的哲学史著作在当时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有不少读者研读过。胡适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中还就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中审定史料的方法提出批评,从侧面也可推之,至少其也是参阅过谢无量的著作的。据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记载,“1917年2月18日,(冯友兰)购得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
结论
谢无量的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产生于中西学术思想不断冲撞与交流的年代,既有中国传统学术的浓郁意味,又不乏西方现代哲学的理念意识,既是传统学术思想的承继,又是向现代哲学研究的迈进,是从传统学术走向现代学科体系的过渡时期的重要成果。尽管在一些专业问题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对于“哲学”及“哲学史”的理解尚显粗泛,在理论上尚存在诸多欠缺和局限性,但毋庸置疑的是,谢无量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启者,“以西释中”、“中西糅合”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运用现代哲学的方法去解构传统的学术思想,具体审视、分析中国哲学的概念与范畴正是从谢无量的哲学史著述开始的。谢无量的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都有着奠基性的作用。谢无量当之无愧是近现代哲学史探索研究的先驱。
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是随着哲学史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思想体系,特别是较于西方哲学史而言具有诸多区别和鲜明特色的中国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至今仍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重新审视、分析包括谢无量在内诸多大家的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重新定位其在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构建、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挖掘其当代价值,这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