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王安石生平及思想
第一节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父亲王益,母亲吴氏,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0086年),曾受封“荆国公",死后谥曰“文”,故又称“王文公”、“王荆公”。王安石一生阅历丰富,学和仕方面皆有作为,是宋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了方便介绍他的生平,这里将其一生分成六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活动做简单勾勒。
第一阶段:未入仕时期,从天禧五年(1021年)生于临江军起,至庆历一年(1041年)。①王安石出生时,父亲为临江军判官,后王安石父亲又辗转于韶州、临川、江宁等地任职,王安石也随父到各地,十九岁丧父,二十二岁成为进士。王安石从小便聪颖好学,《宋史·王安石传》载:“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第二阶段:地方官时期,从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起,至和元年(1054年)入京为官前。这个时期王安石在各地方任职,据《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擢进士上第,笔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通判舒州。”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颇有政绩,在任职郑县时,“起堤堰,决破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王安石在这段期间还刻苦读书,认真钻研。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韩魏公自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王荆公初及第为签判,每读书至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盟漱。”王安石的诗文创作也是从这一时期发初的。李壁《王荆文公诗药注》总结他这段时期的创作:“揭露现实黑暗,抨击弊政,关心国事,要求改革,是王安石这一时期诗文的重要内容。”
......................
第二节王安石思想中的子学思想
苏拭在《王安石赠太傅制》中说:“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聪;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批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苏轼用“少”和“晚”来概括稍显笼统,但他对于王安石学术思想的概括相当准确。以孔、孟儒家为主,调和释、老等诸子百家为一体,这种调和论的学术思想取向几乎贯穿了王安石一生的为学历程,其宇宙论、人性论、政治思想等等无不烙有此种调和杂糅百家的痕迹。
王安石的理想是传承上古务舜三代的圣王之道,因此他推崇经学、儒学。他的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三经新义》为代表的新经学以及其他的诗文中。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八中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故训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新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三经新义》打破了汉唐以来注疏的章句之所学,而从义理上阐释圣人之道。王安石注解的经学,与传统的经学不同,同先秦的儒学也不完全一致,它是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了佛教思想和诸子思想的新经学。
王安石早年以建功立业、济世救民的儒家理想为己任,对于佛教弃世的思想持批判态度,但又佩服佛教精深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僧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一生与许多佛教僧人交往,撰写了大量关于佛学的著作,其中有系统的佛经注解(多已亡佚),也有讨论佛学问题的论文、书信、诗词等,在经学中也融合了许多佛教的思想。
除了儒学和佛学,王安石还广泛阅读诸子的书籍,作出了许多研究,著有《老子注》、《庄子注》这样的系统专论(都己亡佚),其他的关于老子、庄子以及论杨朱、墨翟、商鞍等人思想的论述,则散见于诗文中。
.......................
第二章《庄周》及其他文章体现的庄学思想
现存的《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中保存了他论述庄学思想的一搜文章,主要有《庄周》上下篇、《九变而赏罚可言》、《答陈柅书》、《答王深甫书》、《季子》,下面就从这几篇文章着手梳理出王安石的庄学思想。
第一节《庄周》以儒解庄
《庄周》上下篇是王安石阐述庄子思想的专论,其成文时期已不可考。文章通过“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读书方法,对庄子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明显地带有以儒解庄的色彩。
一、庄子其用心亦圣人之徒
文章首先指出世上论庄的不同观点。世之论庄子者不一,而学懦者曰:“《庄子》之书务诋孔子,以信其邪说。要焚其书,废其徒而后可,其曲直固不足论也。”学儒者之言如此,而好庄子之道者“庄子之德不以万物干其虑,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义也,以为仁义小而不足行己;彼非不知礼乐也,以为礼乐薄而不足化天下。故《老子》道失后德,德失后仁,仁失后义,义失后礼。’是知庄子非不达于仁义礼乐之意也,彼以为仁义礼乐者道之末也,故薄之云耳。“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尝求庄子之意也:好庄子之言者固知读《庄子》之书也,然亦未尝求庄子之意也。
庄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对立源远流长。司马迁在庄子传记中说:“庄子.....作《渔父》、《盗恥》、《胜塵》,以诋誠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自司马迁此说一出,后世多认可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对立,学儒者和好庄者就像王安石文章中所说那样,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在王安石看来,学儒者和好庄者的这种对立,是因为两种论庄的观点都没有获知庄子的真意。
................
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者,盖其娇之过矣
除了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外,王安石提出还应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以意逆志”出自《孟子》,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即读者根据自己对于作品的主观感受去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强调在解读作品时要将心比心,反对割裂章句或拘泥于字词。王安石用这种方法继续对庄周进行解读。庄子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只是自己处于昏上乱相之间,所以才终身没有显露其才华。王安石由此推断庄子并非不知道君臣父子之义,只是因为客观情况才没分其材。对于庄子“引太庙牺以辞楚之聘使”的行为,王安石认为并不是庄设牺牲,而足爪这种论来使得天下之人投惧,足孔子所谓的“隐放吉者”。通过这两处平例说明,王安石得出结论:“周之说,其于道即反之,宜其得罪于圣人之徒也。”
通过“知人论”和“以意逆志”的读书方法,王安石得出庄子是圣人之徒用心的结论,只足其矫弊的心太切,又没有通晓孔子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育人原则,才使得其说容易得罪圣人之徒。通过以上王安石创造性的解读,庄子完成了向圣人之徒的转换,庄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之间的矛盾被调和了,他们的学说最终都归于道,也就是后来的宋代理学。
除了在专论《庄周》中论述庄学思想,王安石还在其他的文章中屡次提到对于庄子思想的看法,主要有《季子》、《九变而赏罚可言》、《答陈柅书》、《答王深甫书》,这些文章中体现的庄学思想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对自然“天道”、庄子死亡观、无为之道、、性命之分、神仙学说等方面的看法。下面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研读,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王安石的庄学思想。
.........................
第二章王安石诗歌中体现的庄学思想...................15
第一节前期官宦期诗歌中的庄学思想...................16
一、以儒解庄:对庄子寓言进行儒学化解读..........17
二、尊儒谴庄的态度............................................18
三、少许出世的意味...........................................19
四、借庄子思想排遣苦闷....................................21
第二节居丧讲学期诗歌中的庄学思想................23
一、自然之乐......................................................23
二、出世态度的深化..........................................25
第三节罢相闲居期诗歌中的庄学思想...............26
一、看透人事和名利..........................................27
二、归隐之乐.....................................................28
三、追求治净无为...............................................31
四、“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和“齐物”的汄识论......34
第四节其他未编年访歌屮的庄学思想...............38
第四章王安石的庄学思想及影响.......................42
第一节王安石庄学思想总结..............................42
第二节王安石庄学思想的影响...........................43
一、对王雾及吕慧卿等门人的影响.......................43
二、对明归有光、杨慎、清刘凤荀等人的影响....46
.....................
第四章王安石的庄学思想及影响
第一节王安石庄学思想总结
王安石文章中体现的庄学思想主要呈现“有所去取”的态度,对有益于经学、儒学的部分,采取援庄入儒的方式进行儒学化解读,对于完全背离经学、儒学的部分,则釆取尊儒適庄的态度进行批判。在《庄周》上、下篇中,通过“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读书方法,得出“庄子其用心亦圣人之徒”,“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者,盖其矫之过矣"的结论,們然把庄子描述成儒家弟子,将庄子为文的前提和目的同儒家等同起来。在《九变而赏罚可言》中,借用《庄子·天道》“九变”序列,将庄子自然“天道”的思想纳入儒家伦理体系,为儒家道德仁义提供了客观性的"天道”根据。
在人生观方面,欣赏庄子"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赞赏"庄生之书,其通性命之分”。对于庄子鼓盆而歌的行为,王安石站在儒家人伦观的角度对其指责,认为是“弃人齐物之道,吾儒之罪人也。"政治观方面,由于王安石对庄子的无为之道进行批判,提出“使物取正乎我而后能正,非使之自正”的观点,呈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使命感。除此之外,还对庄子的学术源流进行了卓有见地的分析,指出“老、庄之说涉及神仙学说”。
王安石在诗歌中体现的庄学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前期官宦期间,主要是"以儒解庄”、“尊儒遗庄”的态度,偶尔流露出世的意味,或者借庄子来排遣苦闷,但这两者都是支流。在居丧讲学期间,诗歌中呈现出庄子笔下自然之美、天籁之美,恬淡无为的出世思想较前一阶段得到深化。王安石变法期间诗歌创作不活跃。
..................................
结语
笔者通过对王安石关涉中学忠想的诗文进行仔细梳理,发现王安石的庄学思想里现多元化和发展性的倾向。一方面,王安石将庄子理解成圣人之徒,称其用心为圣人之心,这条庄学惴学化的脉络,经其门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庄学史上贯要的援庄入惴动态;》一方面,王安石对庄子的思想有欣赏和认可的一面,尤其在其晚年,对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赞赏有嘉,并身体力行,特别是庄学思想和佛学思想的融合,是王安石晚年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王安石晚年退出政治舞台,他的这一思想在历史舞台上也渐消渐弥,只留下了锐意改革的儒者身影。
王安石对于庄学思想的儒学化得以在思想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一方面由于他显著的政治地位以及其门人的继承发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宋朝处于儒、道、释三种思想融合时期,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潮流选择了庄学思想的儒学化。但王安石的庄学思想并不是只有儒学化的一面,它是一个儒学与庄学并存的整体,因此作为后来的学者,对于他庄学思想儒学化部分理应重视和加以梳理,但对于其思想的多元化和发展性特点,不应单极化、静止化,而应该尽量客观还原,从而真正读懂古人。
王安石学派以儒解庄的治学方法也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南宋王门后学赵以夫、程俱等人变本加厉,对《庄子》阐释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宋末褚伯秀的《管见》、林希逸的《庄子口义》等《庄子》研究著作都带有明显的儒学化倾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明杨慎《庄子解》,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都认为庄子并非诋訾圣人,呈现出明显的儒学化倾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