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像笔者一样在国外以“他人”身份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遇到的总问题。
为什么我离开了韩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之中我选择中国了,原因是什么?在中国我以“他人”的身份如何进行艺术创作?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 始寻找以跟我处境一样、以“他人”的身份在国外进行艺术创作的中国艺术家了。
在国外做创作的诸多艺术家之中,我研究了五位给我的艺术世界很大的影响的中国艺术家。他们是陈蔵、黄永脉、谷文达、徐冰和蔡国强。选择这五位艺术家的理由如下,第一,我想寻找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如此感兴趣的具体理由。第二,我想找到亚洲艺术家在全球化世界下的自我定位。第三,笔者一直对观念艺术有很感兴趣,而我的创作也是观念有关的。所以在国外活动的艺术家之中我关注观念艺术家。第四,1980年代是我出生和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对我这样离 祖国,在定居不同文化的地方试图新的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有强烈的吸引。以上这些理由使我选择研究这五位艺术家。第一章简单叙述我研究的艺术家离开中国之前,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情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新进入的西方文化给当时艺术家相当大的影响。
......................
第一节 不断探索、思考与“融超主义”-陈箴
中国美术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敞开国门的中国迎来了西方的文明,并进入了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这样的变化活跃了艺术界,在逐渐缓和的艺术气氛中艺术家们开始了自由的创作。改革开放的政策在社会上形成了新的变化,也使艺术界产生了自由的气氛。形成了以“星星画派”为被代表的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明的传播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了很多的变化。特别是1985年,不仅有《中国美术报》的创刊,而且各地方的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流派的形成也在这个时期左右。1985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美术展”是1945年后最大规模的美术展览。而最值得关注的运动就是“85新潮”美术运动。'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后半期,上千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在一个没有画廊、没有美术馆、没有任何官方支持的环境中,以空前的热情发起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这场运动结束了近百年来的一元艺术模式,为艺术创作争取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并使得中国艺术从此迈上了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从1985年以后,“当代艺术”便不可逆转地成为推动中国艺术的主导动力。
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将中国前卫艺术正式介绍的展览,就是《中国现代美术展》。这个展览是把基于现代美术理念和现代美术精神创作的很多作品展出的前所未有的大展。
.....................
第二章 艺术家介绍、艺术世界以及创作世界研究
在祖国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现实下,一些年轻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身份产生了深入思考,同时渴望着并尝试自由艺术创作活动。
笔者研究移居海外以后,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活跃在世界艺术领域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五位艺术家:陈蔵,黄永脉,谷文达,徐冰和蔡国强。这五位艺术家都出生于1950年代中期,青少年时期经历过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文革以后进入中国的美术学院学习,并于毕业后在美术学院或学校中从事教师的工作.在出国定居之前和之后,他们都是当代艺术的积极参与者和知名的艺术家。他们在接受了相当传统的学院派教育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尝试寻找突破,有意识地探索自己的现代艺术之路,从而脱离学院的规则。他们曾参与过中国最早的现代艺术活动,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这五位艺术家先后出国定居。
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艺术家,体现出对思考与表现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责任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和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在八十年代末出国定居的这一代艺术家,有来自于青年时期国内艺术活动的经历和开启中国的现代艺术的理想和责任感(参与“85”艺术运动),加上他们在美术学院的早期教育背景,这些或许都赋予他们对于宏大叙事方式的兴趣和掌控能力。到国外以后,他们的身份都是自由艺术家。在有了足够的自由度进行艺术创作,去实现他们年轻时即有的脱离学院艺术,创造自己的、中国的现代艺术的理想后。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西方文化语境给他们带来的文化撞击,这些不同的文化语境对他们提出的不同要求和不同期望的同时,还带来了以及不同于国内的评判标准。
.........................
第一节、不断探索、思考和“融趄经验”陈箴
一、“融趄经验”
“这些年来,对生活的投入、适应、演变和与他人的交往,交流,使我的经历逐渐地丰富起来,这与“水”的状况很相似。水的质地是清澈的,流动的,渗透的;水的状态是吸取精华,汇通大陆,聚集人类。陈蔵如是说。
多元经验固然重要,我又不主张用观念来主导艺术。30多年来,大多数艺术家从出发来做作品,然后把它们批发到世界各地的展览上去。而我想用自己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的各种经历所引发出来的“摩擦与短路”现象来激发创作热情。
人的深度取决于它的阅历丰富与否,就像水的能量是取决于它的体积大小。在我的工作中,阅历与创作的关系仅仅就是一种转换关系。这种转换没有边,也没有界,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转换,也可以是物质上的转换。我相信,特殊的经历能造就特殊的人,特殊的艺术。”去年春,笔者在陈蔵的回顾展览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他的作品。在了解艺术家本人以前,我首先观看了其作品展览,这次经历让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而这位艺术家就是陈蔵。陈歳以在大概20年以前创作的作品阐释了今天的世界所遇到问题,这一发现很让我惊讶,我 始研究陈歳的艺术世界,把这些研究所产生的问题通过艺术作品找到了答案。陈蔵的作品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对这时代的敏感与预见性,于是我试着探讨了陈蔵的《圆桌》、《绝唱-各打五十大板》与《早产》,这三件作品。
.................................
第二章艺术家介绍、艺术世界以及创作世界研究..........4
第一节不断探索、思考与“融超主义”-陈箴....................6
第二节颠覆思考-黄永砵..............................................11
第三节对传统重新解释-谷文达...................................16
第四节沟通-徐冰.........................................................23
第五节更为开放头脑-蔡国强......................................29
..................
第五章更为开放头脑-蔡国强
一、高科技让开幕式“大脚印”成功迈出
在二十世纪最后一次双年展中,蔡国强把被世人遗忘的社会主义经典作品《收租院》以另一种艺术形式记忆的重演展现了。在一百令人个雕塑的制作过程中,人们可同时看到有些刚在上泥土,有些做好的已经在乾裂剥落。从看雕塑成为看做雕塑的行为表演,成功地将写实主义的艺术带入当代艺术的展域里。
这件作品当时在艺术界引起巨大的波浪。蔡国强以这件作品获得双年展最高奖项“金狮奖”。消息传来后,当年参与雕塑《收租院》创作的作者们反应强烈,认为《威尼斯收租院》严重侵犯了他们的著作权。为此,2000年5月25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召开《收租院》著作权问题新闻发布会,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屮立宣布:开始着手起诉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展览主持人塞曼及获奖者蔡国强。然而,对于此事,法律界不仅看法不一,而且在提起诉讼的实施程序上也遇到困难。
艺术界也就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展开争论,有人称赞其为后现代主义的杰作,有人则称其为贩卖“文革”艺术的后殖民主义。这一事件让我突然想起来马塞尔?杜尚的《泉》。《威尼斯收租院》和《收租院》之间有一些问题,通过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世界艺术界才能看到只有中国具有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美术和回顾20世纪多方面的文化。我个人觉得这就是《威尼斯收租院》作品的价值。蔡国强说“人们对《威尼斯收租院》的评价,并不在雕塑的内容和雕塑的艺术成就本身(事实上与原作相比,其雕塑水准不可同日而语),而在非雕塑实体上的表演性的、观念上的形式开拓上。
..................
结论
有这么一句话:“毕加索以后的创作不是真正的创作。只是再创造而己。”我觉得我们年轻艺术家都有创作的痛苦以及创作所产生的负担感,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艺术方面的职业,通过这些艺术方面的工作我了解了艺术和艺术家的伟大。我又因为渴望艺术创作而选择了到中国留学,到现在一直在创作中苦中作乐。我在蔡国强的作品找到了艺术新的概念。这是在到现在的观念艺术上看不见的“流动时间性”。在他的作品里有跟别的作品不一样的时间性。这些作品的魅力,不是在美术馆一定的时间展出的、想再看就去看的,而是一种一瞬间结束的行为艺术,但结束后留的余味是无法形容的。在空间里设置概念并使用时间观念的艺术家蔡国强。找到了作品中独特的东方哲学,这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通过蔡国强的研究找到的观点是“更为 放头脑”。为了更开放头脑必要不断多方面的学习。创作有矛盾性。这一时代的艺术家生产了很多作品,但真正创新和有原创性的作品确实少之又少。然而如果没有学习的话,从头脑出来的东西只有除了模仿以外没有。在我研究蔡国强的访谈部分中我摘抄了我认为极有研究价值的部分。
蔡国强说,“他自己做的太完整了,别人无法取代它,他自己也没办法取代自己过去的东西,所以就困难了。流动装置是我的一个追求,因为我认为在展厅中对空间体积处理上面,西方己达到很高的造诣,但是对时间方面的处理,西方比较薄弱,因为西方的哲学更加建立在对空间的征服和把握上,对体积、线条的掌握。对流动时间,对那种看不见的世界的追求比较薄弱。这样,使我们在文化和本能方面能提出一些新的可能性和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