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必要性
人文学术著作汉英翻译已成为当今论文代写人文学术界和翻译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翻译领域,因这一类学术著作具有丰富的汉语文化内涵,普遍有较高的文化性,有的也具有突出的汉语文学特征,呈现一定的文学性,使英译者面临着跨文化交流的诸多挑战。互文问题的汉译英处理就是其中的挑战之一。互文现象古而有之,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作为理论概念的出现却只有四十多年时间。近年来,对“互文性”问题的讨论,已成为文艺理论界一个重要课题(王宏印,2010:160)。在文学理论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在基于文本汉英翻译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却不多。
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文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本选题基于翻译实践探讨人文社科著作汉英翻译中的互文现象的英译问题。本研究选取的人文社科著作是陈炎主编的的《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该书目前尚没有英文译本问世。该书既具有学术论著的特征,又具有文化、文学艺术作品的风貌,正文中具有鲜明的互文特征。研究这样一本人文社科著作的汉译英互文处理问题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互文现象的本质特征和汉译英中互文材料处理的基本策略,更能够有助于我们提高人文社科著作汉译英的总体质量,更好地实现翻译的意图,保存原作的学术价值、文化和文学特征,因此本研究具有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六章“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汉译英。《中国审美文化简史》以研究和张扬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为旨归,按照历史脉络概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历程,力图发掘出中国最具价值的审美文化资源。书中列举了琳琅满目的审美物象和重要的审美活动,通过对艺术品的审美分析揭示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超越民族、地域并具有“终极关怀”的永恒价值与意义。该书第六章文本中包含很多古文,它的翻译不仅涉及到汉语到英语的翻译,也涉及到汉语的古今互译。互文问题是该章汉译英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语言文化的历时变化,它的翻译不仅涉及到不同语言间的互译,还包含了同种语言间的古今互译。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互文在《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六章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汉英翻译,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文献的理论研究法和基于该章翻译实践的演绎-归纳方法。
同时,重复研究的现象较多。作为一种理论的旅行,互文性从西方语境传入中国,其中必然要发生误读、歪曲、变形和异化,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现在取得的基于互文性理论的翻译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研究和指涉文学翻译的研究,尚未见有以当代人文学术著作汉英翻译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中国审美文化简史》含有大量的互文性资料,其又是来自中国文化典籍的材料。本研究以《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六章的英译为例,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该章节翻译实践中的互文方面的实际处理问题而非理论问题,主要探讨该章互文现象汉译英解决方案。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互文性”概念的理论研究
“互文性”这一理论概念是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 Julia Kristeva(1969)在解读前苏联文艺理论家 Bakhtin 的“复调”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她在《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1969 年)一书中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化了别的文本。她认为文本是一种语言跨越的手段,它重新分配了语言次序,从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他已有或现有的表述联系起来(转引自萨摩瓦约,2003:2)。国内学者对互文性理论的研究比较晚,20 世纪 80 年代初,互文性作为结构主义的一股暗流被介绍进中国知识界。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直接以互文性为题旨的论文才出现。殷企平在《谈“互文性”》、(1994)一文中把互文性原则概括为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可以不断改写、完成和阐释文本。王宏印(2010:203)指出,所谓互文性的观点,就是企图切断文学和社会文化及个人生活的联系,集中关注文学史本身的前后相继关系,即一个文本和其他许多在它之前和之后的文本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一个文学文本中或隐或显地存在若干其他(文学和非文学)文本的问题。新世纪以来,国内互文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例如,在译介方面出现了邵炜翻译的法国学者萨摩瓦约的《互文性研究》(2003),也出现了以互文性为选题的博士、硕士论文。互文性作为西方文论的组成部分开始出现在国内的文学理论教材、进入课堂教学中。但也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例如,国内出现的数以百计的研究论文,有许多还存在利用二手资料甚至三手资料的情况,这难免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现象。
........................
2.2 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研究
由以上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就文学作品的理解而言,互文性几乎改变了人们对以往文学的看法。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一些翻译学者的关注。这是由于,文学翻译以文学创作为前提,缺少这个前提,文学翻译很难成功。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互文性存在,文学创作过程也是充分利用互文性的过程。那么,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必须对互文性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国内基于互文性理论进行的翻译研究来看,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研究也成为翻译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蒋骁华(1998)、赵静(1998)、罗选民(2000)、秦文华(2002)等都讨论了互文性与翻译问题。原文和译文的互文关系在学界也有所论述,如王宏印(2010:201-213)、姜秋霞(2009:105-106)、冯全功(2012:49)等。除此之外,原文本身存在的互文关系也会和译文构成或直接或间接的互文关系,同时译文也会在译语文化内创建新的或明或暗的互文关系。如果原文存在一本多译的情况,诸多译文之间也会形成一种强势的互文关系。对原文或译文的研究、评论以及其它相关论著也可成为文学复译的互文资源。学界探讨文学复译时对前译(旧译)的互文利用多有论述。许钧(2011:154)认为,文学复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文化积累集中体现在复译对相关文本的互文利用上。萧乾(转引自许钧,2010:72)也认为,如果我们译笔偶有‘神来’之处,我们欢迎未来译本采用,绝不乱扣‘抄袭’的帽子。后来又有一些研究成果,包括学位论文,见诸报道。
................
第三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4
3.1文本互文和译本互文现象及其分类.....................4
}.2人文社科著作互文现象汉译英的基本对策...........5
第四章《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六章文本特征........6
4.1文本基本特征分析..............................................6
4.2文本互文现象分析.............................................6
...............................
第五章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六章英译互文问题翻译方案
5.1 《简史》第六章英译基本原则和目标
由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既具有学术论著的特征,又具有文化艺术作品的风貌,该书英译的目标读者是知识-学术界英语读者,而不是一般普通的读者。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准确的把握其目标界定,坚持历史性文本文献性翻译原则的主导地位,与文学性翻译原则的兼顾,以及坚持内容、结构、修辞风格并重的原则,使译文具有自足性、独立性,符合一般英文学术著作的语言要求,译文在总体上要达到实质意义准确,句法结构地道,语言风格流畅自然的整体翻译目标。恰当处理原文的互文问题是实现这一总体翻译目标的重要方面。
5.2 《简史》第六章互文英译解决方案探讨
《简史》第六章汉语文本中有大量的互文现象,处理好源语言信息和目标语言信息之间的转换,尽量减少信息的流失和缺损是译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处理文本中的互文材料,兼具读者、阐释者和作者三重身份于一身的译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有意识的积累互文知识,以达到清楚的理解互文性的概念与类别,在英译时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互文知识。借鉴汉语内部的互文资源以正确理解原文文本,然后在英译文中寻求基于现有可资参照的互文资源的变通处理,保留其适合文本目的、译入语语言习惯和规律的成分。由此建立该章互文英译解决方案,以恰当地处理原文中的互文材料。
《简史》是一部具有双重特征的文化著作,根据历史性文本文献性翻译原则与文学性翻译原则统一的翻译原则,译者不应该单纯的使用一种翻译方法,这样会缺少翻译的灵活性,不利于保证翻译质量。
..........................
结语
《简史》按照历史的脉络概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进程,其英译文本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加速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发扬光大。因此,好的译文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以《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六章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互文性在《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六章中的主要体现和对其进行汉英翻译的解决方案。互文现象是该章的一大特征,关于这些互文材料的英译,笔者采取的基本策略是:把握关于互文的理论概念,识别原文中的互文元素,包括显性和隐性互文元素,查找是否存在前人译文,若有则视情况或直接借用并说明出处,或经适当改编嵌入译文,也给出参考译文来源,有些需要查找资料进行背景信息的增补,包括增加注释,若无前人译文,则根据翻译目的和基本原则自行翻译;对于隐性互文部分,一般采用自行翻译的方法,或以现有译文为参照进行改写,使其与译文整体融合。译者的翻译实践也表明要使译文在音韵、语言形式、内容、文体、思想感情、修辞风格上都产生和原作相同的效果, 这在实践上是难以做到的。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自身存在的文学、历史和驾驭古今中文及英文的能力局限,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可以借鉴比读的参考资料等局限,在《简史》第六章互文问题英译方面一定还存在不少问题,对互文现象英译处理方案的探讨也必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专家教授和同学指教。........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