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时代背景
首先,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变幻,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持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与生活相关的很多生活内容,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情感、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生活欲望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变化。
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嬗变根源进行理论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
其次,在当前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来自社会领域的、政治领域的、经济领域的、文化领域的,甚至是人们生活观念领域的剧烈震荡。如何看待这些处于转型期的生活巨变,将是生活哲学研究的旨趣所在;因此,生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1.1.2理论背景
首先,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本质性的关联,哲学必须与生活保持一种亲和关系,才能使自身取得不断发展的内在力量。生活是哲学理论形成的源头活水,哲学只有关注生活,才能使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关注生活的哲学,才能为人类的生活提供观念和信念的支持,引导生活向更高意义飞跃。哲学与生活的分离,必将导致哲学的消亡与终结,哲学与生活的融合,必将促进哲学的发展,必将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境界。本文将立足于“哲学的生活转向”这一历史大背景,旨在尝试建构有别于其他哲学论述的生活哲学,将生活哲学的专项研究提上日程,为人们呈现一种优化生命存在的理论形态,一种解放人类欲望使之转化为创造力的学问,以及一种引导人们思索什么样的生活值得活的哲学。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方式,有其特定的规定性和特殊的功能。
...............................
1.2研究现状
从现阶段国内外对生活哲学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哲学家很少涉及到“生活哲学”这个概念,对生活哲学的研究,大多数都还只停留在对哲学的一些生活现象的研究,如尼采的强力意志、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皮尔士及杜威等的实用主义、海德格尔及沙特等的存在主义、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等。他们并没有把生活当做一种哲学问题来加以考察,更不可能建构出一个生活哲学的理论框架。在大多数哲学家看来,生活就是生活所呈现出来的样子,生活就是各种生活现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发现生活不只是一种现象,生活就是生活本身;生活不是一些概念的堆积,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生命行为活动。
马克思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现实性的认识,却没有构筑出关于生活的哲学理论框架。近几年,在国内哲学界,一些哲学学者们已经开始探索马克思没有走完的生活哲学路程,并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其中华侨大学的教授们通过对生活哲学的初步探索,写就了论文集《生活哲学——探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书中多篇论文已对生活哲学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从中可看出多位教授都己经意识到先进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即哲学的生活转向。只可惜的是,多篇论文均没有对生活哲学的本质内涵进行论述,也没有建构起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废除旧事物是为新事物的建立,只废不立,或许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却不会立刻着手新事物的建构。
..................................
第二章论哲学的生活转向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批判的生活不值得活”,那么本文将尝试带领大家,来寻找一种值得活的生活。
生活专属于人类,人们可以不去研究哲学,却不能不生活。人不仅存在着,而且生活着。对于人而言,存在就是生活,生活同时也是存在,人的生活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哲学作为上层建筑理应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但经济基础不仅仅是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生活,即马克思所讲的“市民社会”。上层建筑中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等成分,但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却是我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和法律生活。上层建筑来源于实际生活。哲学属于上层建筑,它来源于生活,而且必须与生活保持紧密的关系,生活是哲学的根基和养分,哲学时生活繁衍出来的枝叶或果实。哲学作为上层建筑,以理念为主要存在形式,理念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生活起到方向的引导、质量的提升和方式的优化作用;因此,哲学又要高于生活。
现实生活和哲学形态分属两种不同的维度,但二者并非完全不可通融,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联系。但是,纵观哲学发展史,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并非一直保持亲密,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在重视哲学的解释性功能,强调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却忘记了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恰恰是人们时时刻刻在生活着的世界,那些哲学家们分离了哲学与生活。马克思却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自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活幸福。
.................................
2.1哲学生活转向的理论基础
2.1.1 “人”在哲学理论中的演变
生活的主体毋庸置疑是人,不可能是动物,动物只在自身的尺度里生存;然而人在哲学发展的历程中却存在着很多区分,甚至被其他主体隐蔽。在古希腊哲学中,人从最初的与万物一样都由世界的本原组合而成的人;到“人是万物的尺度”;再到人因为对至善的认识程度不同和所禀赋的理性多少不同而被区分为统治者、军人和人民,他们的美德分别为智慧、勇敢和节制;苏格拉底呼唤哲学关注人们的生活,第一次把人们的目光从天堂拉到人间。到中世纪哲学,人由于对神的信仰程度不同而区分为罪人和圣人,人的美德是信、望、爱;人间被分为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人们在现世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才能死后进入天堂,进入天堂才能获得幸福。近代哲学,特别是18世纪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机器”,其本质上是把人等同于动物;费尔巴哈看到人的主动性和自由的本性,提出“人是人的本质”,认为人是一种完满的存在,人的本质具有整体性,对费尔巴哈来说,“人的整体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⑴“真理只是人的生活和本质的总体”。以此为基础,费尔巴哈还认为人是感性存在、理性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人即是“类人”。这样,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即是人之共性,是与现实的个人相背的抽象的个人、一般的人,也就是“意识的人”、“理智的人”和“爱的人”。
....................................
第三章生活哲学的建构..........................22
3. 1生活哲学及其特点 ........................23
3.1.1何谓"生活哲学”..............................23
3. 1.2生活哲学的特点...........................24
3. 1.3生活哲学的研究对象....................25
3. 1.4生活哲学的研究方法...................28
3. 2生活世界的界定.............................30
3. 2.1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30
3. 2. 2生活世界的特点...........................31
3.3生活的本质及特点...........................33
3.3. 1生活的内蕴..................................33
3.3. 2生活的特点.......................................37
第四章关注民生,对生活哲学的现实超越.....42
4.1 “民生”的两种定义.................................43
4.1.1 “民生”的广义.....................................43
4.1.2狭义上的“民生”概念..........................43
4.2三个层面的“民生”问题..........................43
.............................
第四章关注民生,对生活哲学的现实超越
生活是哲学的起点,但生活哲学绝不是生活的终点;哲学对生活的关注,不仅要关注知识阶层和社会精英的生活,而且要关注普通民众的世俗的现实生活。因为,生活首先是人民的生活,大众的生活。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的具体样态,是建构生活哲学的现实基础,关注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对之予以现实关照和终极关怀,是生活哲学研究的主旨所在。关注民众生活,是生活哲学的主心骨。对民生的关注,是生活哲学从实践到理论再到生活的着陆点,是生活哲学对自身的理论形态的超越,即是生活哲学现实化功能的运用和展现。通过对民生的关注和关照,生活哲学完成了现实实际价值的升华。
马克思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是超越理论体系的现实问题,即关于人的问题、关于人的生活的问题、关于人的利益的问题。在中国,“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提到国家政策方针的高度,“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孙中山先生说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在笔者看来,所谓“民生”无非就一个“民”与一个“生”,“民”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中的个人;“生”即生存和生活。“民生”讲的就是一个现实个人的生存和现实个人的生活。
.....................................
结论
哲学的生活转向,是哲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必然。哲学来源于生活,并应该关照生活。哲学若不关照生活,必将被生活边缘化。哲学与生活的关联是一种本质性的关联,哲学必须与生活保持一种亲和关系,才能使自身取得不断发展的内在力量。生活是哲学理论形成的源头活水,哲学只有关注生活,冰能使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关注生活的哲学,才能对人类生活提供观念和信念的支持,引导生活向更高意义的飞跃。哲学与生活的分离,必将导致哲学的消亡和终结,哲学与生活的融合,必将促进哲学的发展,必将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境界。本文立足于“哲学的生活转向”这一历史大背景,旨在尝试建构有别于其他哲学论述的生活哲学,将生活哲学的专项研究提上円程,为人们指出一种如何进行生命存在优化的哲学,一种解放人类欲望使之转化为创造动力的哲学,以及一种思索什么样的生活值得活的哲学。
本文创新点首先在于对传统体系性哲学的解构和对新哲学的建构,生活哲学在继承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之上,不再是解释性的哲学,而是实践性的哲学;它的使命不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同时,本文也结束了生活与实践的纠葛,把生活从实践本体论中解放出来,还实践以实践的现实性,并明确实践之后是生活,还生活以生活的现实性。其次,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即是生活哲学的建构不是仅仅停留于生活哲学的理论形态,本文还超越了生活哲学的理论形态,这也是生活哲学的根本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