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综论

发布时间:2014-05-16 16:57:01 论文编辑:jingju

第一章  底层文学探源


一  底层文学的概念阐释


“底层”的含义各学者有不同的阐释。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
“底层”一词最早来源于意大利马克思文学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一书,“在葛兰西的观点中,‘底层’主要指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无产阶级,在文化和意识上依附或顺从于支配阶级的领导,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社会群体。”
斯皮瓦克在《属下能说话吗?》进一步解释:“属下”是极端贫困的一群,是不能发声的。它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的流行与强大,与意识形态的泛化、经济生活所带来的阶层之间的分化现象都息息相关。“底层”首先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的同义词为“下层阶级”“下层集团”,范围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进入城市之后他们以出卖劳动力为主要谋生手段。“底层”作为一个对象化和他者化的词语,一方面把被表述人的身份、个体间的距离、各自所属的群体加以强化,另一方面,被表述人的弱势地位、贫富差距、文化地位、以及城市、金钱、知识的优越性也能从这个当词中得到明确信息。
学者刘旭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底层”的主要特征包括:政治上基本无行政能力;经济上一般仅维持生存,至多保持温饱;文化上受教育机会很少,文化水平低,缺乏自我表达能力。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的社会存在。
....................................


二  底层文学的产生原因


(一)文学社会性使然


新世纪底层文学现象出现的时间正是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大繁荣的时期,在经过 20 多年年均高达 9.6%的 GDP 增长之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改革是把双刃剑,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拉大,贫富悬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干群关系紧张,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秩序混乱,医疗资源、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体系出现脱节。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加入了城市建设的大潮。他们在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却始终无法融入城市,城里人无法忍受农民工进城之后分享他们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忍受他们身上农耕文明的种种陋习,脏、大嗓门、不遵守秩序等等,一些作家有感于此,一些有新锐意识的底层也希望把整个群体的遭遇写出来,让人们意识到在高楼大厦背后有低矮的平房,在车水马龙的背后有汗如雨下的辛苦,在现代化的成果背后有底层的付出和牺牲。文学社会性自文学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其一部分,孔子“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事君事父”便是文学社会性的体现;先秦文学的巫术色彩是为了维护周的统治;屈原《离骚》中对如何辅佐楚王进行改革、在改革中如何危机到某些人的利益从而使自己受到围攻及楚王听信谗言将其放逐的描写都是涉及社会性的内容。
.....................................

 

第二章  底层文学的艺术特质


一 、底层之泣——底层文学的苦难主题


底层文学一开始便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直面苦难的精神“硬性入世”,以批判的姿态直面社会转型时期的艰难现实,通过对苦难的主题的描写实现着社会转型期底层人生的现实关怀,以怀疑的精神呈现、思考并回答着时代“最艰难的痛”,充满强烈的现实感和悲悯的美学风格。

 

(一)“到不了的城市”与“回不去的乡村”


底层满怀渴望与憧憬来到城市,期望能够安身立命却始终不能如愿,想回头却发现乡村已不是他们离开时的光景,于是,他们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缘人。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底层命运,这其中包含生活方式、身份、文化、精神的多重转变,城市像一个包含诱惑、歧视、屈辱,万花筒,向底层提供无限可能也展示各种诱惑,撩拨底层的脆弱神经之后又关上冰冷的大门,把他们排斥在发展成果之外。底层为何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原因之一是他们既无法做堂堂正正的“城里人”,也无法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彻底成为了一个“城市边缘人”。刘庆邦的《红煤》是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作品。刘庆邦是中国煤矿文学的旗手,是一个有着深广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他的笔下诞生出许多试图从农村走向城市却屡次失败的形象。《红煤》的主人公宋长玉是一家国有煤矿的“临时工”,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他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矿长借故将他开除之后,他的心里便买下了仇恨的种子,于是便有了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这部作品的亮点在于塑造了宋长玉这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人。
...................................


二 、发声之惑——底层文学的独特视角


关于近几年底层文学表述问题,学界有两种声音:“底层写”和“写底层”。顾名思义,“底层写”是指底层群体对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经验进行表述,而“写底层”是指知识分子代替底层群体用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将底层群体生活经验进行呈现,这两种声音的碰撞形成了底层文学的发声之惑。

(一)代言与自述,底层之音由谁发?


首先,底层群体是否需要知识分子“代言”、知识分子是否有资格“代言”、代言之后能否保证表述语言的真实性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刘旭《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顾铮《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续)—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进步》、刘小新《近期文论中的底层论述述略》等众多理论文章中都有探讨。
首先知识分子是否有资格代言底层,刘旭的观点十分有代表性  “也许有一个方法能让底层自己说话:像曹锦清或老威一样与底层对话,真实的记录他们的话语,不作任何改动,这可能算是底层借助知识分子有了表述自己的能力。”
知识分子在描写“底层”时会“携带着非常强势的利益、阶级、与权力的信息,认同了由资源分配不同而产生的市场竞争进而社会阶层,也包含着对资本社会运行逻辑的认同。”
就像法国作家罗布——格里耶说作家是“自己的叙述者”;英国批评家伊丽莎白·鲍温说小说是“一种经验形式”;亨利·鲁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表示一个人必须根据经验写作,托马斯·沃尔夫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
...............................


第二章  底层文学的艺术特质 ..............................................8
一  底层之泣——底层文学的苦难主题 ................................ 8
(一)“到不了的城市”与“回不去的乡村” ..............................8
(二)“乡村里的一颗庄稼”与“城市里的恶之花” ................ 10
(三)多重矛盾冲突的碰撞与人性拷问 ..............................11
(四)“国家主人翁”与改革牺牲品 ................................... 14
二  发声之惑——底层文学的独特视角 ..............................15
(一)代言与自述,底层之音由谁发? ..............................16
(二)“在场的他者”——底层文学的表述姿态 ...................19
三  文本之新——底层文学的多重叙事 ............................. 21
(一)多重叙述视角的运用 .................................................21
(二)线性结构的设置 ........................................................ 22
(三)动物叙事的兴起 ......................................................... 22
(四)象征与表现的交织 .................................................... 24
第三章  底层文学的价值意义与艺术缺失 ...........................26
一  底层文学的价值意义 ....................................................26
二  底层文学的艺术缺失 ...................................................26
(一)“苦难焦虑症”的蔓延 ...............................................27
(二)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 ............................................... 28
(三)生活内涵的简化 ....................................................... 29
............................................................


第三章  底层文学的价值意义与艺术缺失


一  底层文学的价值意义


底层文学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对改革背后的书写开创了一种文学新局面,它不同于之前出现的“下半身写作”和“主旋律文学”,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
它紧抓时代脉搏,在时代的突飞猛进与社会快速发展之中准确定位,看到了繁荣之下所隐藏的无数个体的命运,这些个体被迫从农村走向城市,经历和承受改革发展所带来的一切,他们值得被写进历史。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比乡土小说更加关注人性,比新写实小说更加关注命运,它既是作家本人人格的升华也是对读者良知和心灵的唤醒与救赎。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之下,强调个人欲望、迎合大众消费的文学作品大行其道,底层文学无疑是一汪清泉。它回归到了文学伦理体系的建构,关注生命、体恤底层,也让作家真正融入到生活中。
底层文学就像一个过滤网,它去除浮躁,把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写作的人留下,很多生活艰苦的作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减持底层文学写作和传播,有的甚至身体残疾,不管他们的作品是否优秀,仅仅是这种精神就足以成为每个人的榜样。
文学的时代性要求文学紧跟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也正是这样,社会才被记录的更加完整。没有底层文学,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折磨智慧变成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没有底层文学,普通的社会成员不会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高级公寓、单身贵族和各种豪车之外还有另一种生活情景,没有底层文学,没有大众的关注,底层的生活状态还要维持更久。它在引起普罗大众关注的同时也让底层自身得到释放,同时获得了向上的力量。
.........................


结  论
底层文学作为继承了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关注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结合了新的社会现状、对底层文学加以关注的文学类型,已经形成强大力量,越来越多的人与底层文学作家一道关注这个最下层的阶级,这是底层文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同时,它刻画了大量生动的底层人物形象,讲述了许多现实深刻的底层生活故事,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深化了现实主义精神,继承了中国文学直面现实、悲天悯人的优良传统。为底层代言的作家们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创作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成了记录“人”的生存状况是文学与生俱来的使命。
底层文学是一个处在发展阶段的写作热潮,它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它紧贴现实的写作姿态在众多宣扬金钱主义、拜金主义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对底层文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心理是经济基础和文学艺术之间的主要连通物,文学可以不涉及政治问题,但却一定要反映社会心理,所以,向心理层面的挖掘是底层文学的必走之路,今后,它要从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描写最真实的底层,这必然是一个从浅到深、逐步深化的的过程,但也必是大势所趋。
由于底层文学作品及研究作品数量多,且散见于各大文学期刊杂志上,没有专著对此进行研究,因此在资料的搜集上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也因自身文学理论修养的局限导致底层文学诸如“底层概念的流动性”、“底层压抑与被压抑的现状”等许多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研究,深表遗憾。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