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比较的历程及方法论之蕴意

发布时间:2014-03-09 15:26:34 论文编辑:jingju

第一章 近代以来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梳理


学术界把先秦至西汉称为“中国本土文化形成期”,把东汉至宋明称为“中印文化融会期”,把近代以来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下面,就把近代以来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做一历史梳理,并试图揭示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在融合中获得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十五、六世纪期间,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发端于西欧地中海沿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在欧洲各国迅速发展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先声的文艺复兴已达到极盛,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冲破了中世纪神权和神学统治的锁链,迅速地发展起来。其时,中国的封建社会越过了它的高峰时间而进入后期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在封建制度母体中孕育,与这种新的经济因素的诞生相适应,引起新的文化因素的孕育,从而为西方哲学向东方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在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启蒙学者的推动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接纳西方先进文化的浪潮。“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以光照我圣明来远之盛。”①它本来有可能推动中华文化的振兴,促进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明、清王朝推行的锁国政策的确立,窒息了这一线生机。
从鸦片战争开始,即从中国历史步入近代以后,中国和西方才真正有了大规模的接触。随着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中外的文化交往中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国门被打开,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主动从西方寻求真理。他们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时,也逐渐认识到引进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性,以此作为观察世界的思想指导。................


二、五四运动时期的比较研究


五四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激进主义,抱着一种冲绝罗网、对传统文化一网打尽的态度,而且表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作为它的对立面,物极必反,也慢慢地催生出一个思想保守主义的阵营,终于引发了 1923 年的“科玄论战”。 1923 年2 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做《人生观》讲演中提到:“文化转移之枢纽,不外乎人生观”,“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4 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发表文章《玄学与科学》,对张君劢的见解提出商兑。此后,近 20 位学者参与了笔战,写下了 20 多万字的辩难文字。科玄论战自 1923 年 2 月开始,一直到1924 年年底基本结束,历时将近两年之久。在这场论战中,主要衍生出了三种派别:以张君劢等早期新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以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方法派,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他们的中西哲学比较,正是围绕着他们各自选择的中西哲学结合方式而展开的。


(一)东方文化派的贡献
东方文化派是新儒家的早期称谓,而新儒家在某种意义上是东方文化派的延续和发展。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


第二章 近代以来哲学比较的方法论研究


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用一定的篇幅梳理了近代以来国内哲学比较的历程,概括了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任何比较研究都离不开方法,比较的目的不同,运用的基本方法也就不同,呈现出的“视域融合”度也就不同。从比较历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种方法,下面将逐一分析评论。


一、以“合法性”为中介的比较研究


什么是文化进化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系统性、连续性的变迁,这种变迁可以根据某种一般性的进步和发展来划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出自如何认识中国哲学的特点或特殊性,也就是如何认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或如何认识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近年来哲学界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无非是在研究中国哲学过程中是否都在“以西释中”?是否都是“照着”或“接着”西方哲学讲?而中国哲学倘若不“照着”、“接着”西方哲学讲,不使用西学东渐以来引入的西方哲学概念,是否便会回复到从前“子学史”、“经学史”的状态,而非现在的“哲学史”呢?由此衍生出的疑问,我们不妨放在以下两个更广阔的视域中来把握:


(一)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与生物进化论关于生物进化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一致,文化进化论认为任何文化都处于整个文化进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因此不同思想文化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依照以上观点,西方一些学者在看待中国传统哲学时,态度是批判的,甚至是轻视的。有人说:“儒家文化就是只能摆在博物馆中的陈列品。”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提到孔子时,指出孔子没有“思辨哲学”,《论语》中只有一些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在这样的观点下,中国古代思想仿佛被视为一文不值。按照哲学发展的逻辑历程,似乎西方哲学所代表的就是先进的哲学。
同样是一种文化进化论的观点,梁漱溟得出的结论和黑格尔恰恰相反。梁漱溟在其《东方文化及其哲学》中,以“意欲”为生活的最初出发点,在人生的“三路向”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文化三期重现”说。他认为西方、中国、印度分别代表着三种文化类型,这三种类型因为所采取的路向不同,从而在历史上展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个阶段。西方文化所代表的是第一阶段,中国文化所代表的是第二阶段,印度文化所代表的是第三阶段。
................................


第三章 近代以来哲学比较的意义 ..............................................................43
一、理论意义..............................................................................................43
(一)丰富、规范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43
(二)开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45
二、现实意义............................................................................................46
(一)在比较中促进了现实的人的发展.....................................................46
(二)在比较中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48
................................................................

 

第三章 近代以来哲学比较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丰富、规范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探讨和找出中西哲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在证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合理性的前提下,预见中国哲学走向未来的总体趋势。中西方哲学是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二者无论在思维方式、关注内容、问题指向还是在概念符号形式和发展模式诸多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开始了沟通,产生了比较,也就生出了诸多怀疑。有人断言中国哲学不是一种哲学,或者只不过是一种未经哲学性反省的、混沌一团的思想而已。因之早期的《中国哲学史》指向当时的哲学家们粗略的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通过模仿的方式带入西方哲学的框架便成为学者们质疑的证据;此后,有人则宣称中西哲学是无法沟通的两种形态,中国哲学的未来只是不加反省批评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
那么,这些对中国哲学合理性的质疑究竟是否正确呢?哲学是对智慧和真理的爱,是爱智之学,是对人生和宇宙根本问题的不断追问,在此中西方思想家都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自信地说,在中国存在着哲学。中西方哲学作为哲学都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反映,二者的发展规律在根本上应是相似甚至相同的。通过深入的比较与追问,两方哲学的同异性便会清晰的显露出来。
中国哲学在以往基本独立的发展中是自满自足的,不存在特殊性问题。但当着世界文化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中国哲学遂同其他民族和地域的哲学一样成为世界哲学总体中的一支一脉,其民族性、特殊性问题产生了。既然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问题形成、存在和表现于同其他民族和地域,主要是西方哲学的共存状态中,因而对这种特殊性了解和认识就只能在同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才能实现。诚如成中英先生所言,在今日“我们如欲彻底理解一套哲学系统,首先要将其与另一系统作一比较”。
..........................


结论
在今天的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特别重要的心情。这是因为在改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多样性与开放,与全球化导致民族文化意识两个方面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最初是用思想的接受,坚持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单纯依靠思想的力量,更需要从根部的群众的理解支持,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公众理解的最有效形式。
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在时代的发展中解决,因此必须有其特定的需求,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哲学的价值挖掘。今天,中国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际和平发展,社会转型使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完整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表现卓越,与时代问题的支持才能以及理论研究传统哲学的帮助,以解决市民的理解和识别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这是在路径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哲学走向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近代以来,中国的学者在哲学对话、比较中,了解着世界哲学的前沿,熟悉着西方哲学的话语系统,这为自身哲学内在的可交流性、可对话性提供了先决条件。可以说,是哲学的对话促进了文化的对话,而文化对话的深入又对哲学对话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便是哲学比较的现实动力。...........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