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及门阀士族政治关系解读

发布时间:2013-10-24 15:32:29 论文编辑:jingju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与门阀士族的文化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是选官制度的主流,但仕进之门,则与两汉相同,或公府召辟,或郡国察举,或由世青承袭而用,②其中郡国察举仍是举官的重要途径,所不同的是察举选官在很大程度上受门第高低的影响,为世家大族所把持,实为九品中正制的附庸。③这一时期察举主要有孝廉、秀才、贤良、明经等,就考试而言,不如汉代正规,时兴时废,因期而异。察举贡士的特点,在于以经学为先,其中秀才试策,既需以经义为本,又需言及军国政务,难度较大,“对策所选,实属通才”①,孝廉试经,内容限于五经,学校则更是明经的入仕之途。因而,察举就是门阀士族的主导性仕途,经学也由此成为一种主导性仕途文化,经学也就成为维持门阀士族门第基本的文化保障。北齐颜之推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颜之推言: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栓衡选举,非囊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弩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兵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贮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②钱穆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指出:“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以能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而来。”

在这种选举形式的影响下,经学成为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重要方向,门阀士族社会也由此形成了一种以经学为主的家庭教育风气。④陈寅烙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有以儒家学说为核心⑥的学术文化中心的地位:
   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故论学术,只有家学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⑥钱穆先生对此也有类似的表述:
   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境作中心而始有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境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维持而得传习不断,而得生长与发展。..............
..............................


二、科举与唐代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变迁


    唐代士人的入仕过程包括两个环节,一为取得入仕资格,二为经过吏部拴选。唐代士人取得入仕资格的途径主要有三:一为门荫入仕,这是唐代前期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一为科举入仕,这是唐代后期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一为杂色入流,这是整个唐代中低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唐代前期,除关陇士族外,门阀士族多己衰落。唐太宗言山东门阀“世代衰微,全无官宦人物”③,其词虽不免有夸大之嫌,但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士族普遍衰落的情形。门荫主要是上品高官的政治特权,科举就成为多数门阀士族步入高级官僚行列的必由之路,赵郡李栖荡、代北元棋应举就是如此。④以唐代前期山东崔氏宰相为例。山东崔氏宰相六人崔仁师、崔敦礼、崔知温、崔玄障、崔提、崔日用。⑤其中崔仁师为制举出身、崔玄障为明经出身、崔提崔日用为进士出身、崔敦礼崔知温为门荫出身,①以科举进身者占67%。由此,科举也就成为唐代门阀士族的主导性仕途。
    唐代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以常举为主。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秀才科在贞观以后废绝,“自是士族所趋向,唯明经、进士二科而己”。
  明经试分为帖经、问义和策试三场,以帖诵儒家经典为主。《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凡正经有九,《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料。”“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孝经》、《论语》皆兼通之。”③其试法: 凡明经先帖经,然后口试,并答策,取粗有文性者为通(原注:旧制,诸明经试,每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每帖三言,通六以上。然后试策十条,通七即为高第.,开元二十五年救:诸明经先帖经,通五以上,然后口试,每经通问大义十条,通六以上,并答时务策三道。)。进士试分为帖经、杂文和策试三场。《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 凡进士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旧例,帖一小经并注,通六已上,帖《老子》一兼注,通三已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开元二十五年,依明经,帖一大经,通四已上.余如旧。.......................
  ................................


二、科举与唐代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变迁.................................5
(一)、唐代前期阀士族文化追求的二元化..................................9
1、唐代文学家门的发展...........................................................10
2、唐代家学门风的保持..............................................................12
(二)、唐代后期,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文学化..........................13
1、唐代后期门阀士族的仕途追求..............................................13
2、唐代后期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文学化......................................17
1)、唐代后期门阀士族文学的家门化.........................................18
2)、唐代后期门阀士族文学的群体化.......................................19
3)、唐代后期门阀士族重要人物的文学知名化..............................19
3、唐代后期门阀士族的文学化色彩.............................................20
三、唐代门阀士族文化追求变迁的影响..........................................20
(一)、门阀士族文化优势的相对衰落.............................................20
(二)、门阀士族经济优势的衰落...................................................22
(三)、门阀士族教育科举优势的衰落.............................................28
(四)、门阀士族官宦地位的衰落...................................................28
  ..................................


四、结语


  综观全文,随着唐代科举制的发展,门阀士族魏晋以来对儒学文化的追求,历经隋及唐初经学、文学二元的过渡时期,至唐代后期,逐渐形成了文学居于主要地位的格局。门阀士族在由具有浓厚儒学色彩的士族而日趋向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士族转变的过程中,其内在性质也由以儒学为主而日渐文学化。这一文化追求的转变,使门阀士族在主导性仕途中的文化优势大为削弱,从而使其不可避免地陷于政治社会层次不断衰落的境地。因而,科举制在门阀士族的衰落与衰亡过程中,扮演了取消门阀士族选举特权与削弱门阀士族文化优势的双重角色,从而导致门阀士族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门阀士族家族地位与声望不仅取决于其礼法门风,而且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学识与官宦门第,门阀士族实则体现着官宦、学识、礼法三位一体。③如前文所述,唐代后期,进士是社会、政治地位的一种标志,而此间进士及第人数的逐渐减少,不少门阀士族不得不过着“赛塞于时,位不充量”,④“藏器不耀,位卑道屈,世人无能知者”⑤的生活,其家族的地位声望必然由此大为降低,社会层次也会终归随之衰落。⑧自唐代后期以来,门阀士族若以
“家中枯骨”的阀阅自矜则往往见笑于世。如《柳宗元集》卷二八《永州铁炉步志》:当然,门阀士族的衰落和衰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本文仅就门阀士族主导性仕途文化的变迁及影响略陈管见,再次恳请方家指正。
  从以上论述看,门阀士族以文化维持其政治经济地位,又以政治经济地位维持其文化基础;若其文化优势中衰,其政治经济地位也往往随之而衰,这反过来又进一步破坏其文化优势的根基。

 

主要参考书目
(一)古籍类
1.旧唐书.(后晋)刘峋等撰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05
2.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
4.论语.(春秋)孔丘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一长沙:岳麓书社,2000
5.唐会要.(宋)王溥撰一北京:中华书局,1955
6.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唐六典.(唐)李林甫;(日)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一东京:
店池学园事业部,昭和四十八年十二月一日
8.唐语林校证.(宋)王说撰;周勋初校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07
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著一北京,1986
10.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全唐文.(清)董浩编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11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