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统工笔人物画概述
传统工笔画的代写毕业论文表现题材主要有人物、花鸟和山水,它们各自在绘画史上都有着辉煌的艺术成就。纵观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人物画可谓是发展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画体。无数经典的传统工笔人物画作品的产生和绘画理论的提出都是我国艺术遗产中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且十分值得当今每一位工笔人物画家做一番深入细致地研究。
一、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变化
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物画作品,当称长沙楚墓出土的《夔凤人物图》和《人物御龙图》,两幅画均采用立轴式,用单线勾描、设色平涂的方式表现,这说明线描已成为我国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并且当时平涂设色的表现技法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人物画的发达成熟期,几乎所有卓有成就的画家都是以人物画而享有盛名的。唐代是传统工笔人物画最辉煌的时代,杰出的人物画家辈出,吴道子的宗教人物,张营、周防的“绮罗人物”,李真的肖像画,孙位的隐逸人物,都足以名垂千古。这一时期的的线条也表现得丰富多彩,如阎立本的铁线描,吴道子的药菜条等等,唐代人物画家在笔法上的创造,丰富了传统人物画线条的表现形式。五代、两宋工笔人物画家不断作出新的突破,顾闲中的人物画线条屈铁如盘、刚柔相济;周文矩画衣纹用“战笔”;贯休的线条曲折遒劲;李公麟的白描淡毫清墨;赵估的用笔流畅秀丽,精密不苟。
宋代的工笔人物画在题材上有了重大变化,即过去占绝对优势的释道人物和宫廷贵族逐渐让位于平民阶级,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居正的《纺车图》、苏汉臣的《冬日戏婴图》、李篙的《货郎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元朝以后,人物画进入衰落时期,文人画家把兴趣都用在了山水和花鸟画的创作上。赵孟顺是元代初期的人物画大家,他的艺术成就超过了宋代的李公麟,后来的刘贯道、张涯、王绎、王振鹏等,有的画道释人物,有的画历史故事,有的写人物肖像,都有所成就。明代同元代一样,人物画没有山水画和花鸟画繁荣,但这也不能说明代没有杰出的人物画家及人物画精品。像戴进、吴伟、郭诩、周臣、唐寅、仇英、宋旭、丁云鹏、、崔子忠、陈洪缓、曾鲸等,有的是专画人物的大家,有的是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尤其是明代晚期的人物画,给画坛带来了勃勃生机。清代的人物画以肖像写真尤为兴盛,超过明代。其中成就斐然的有焦秉贞、禹之鼎、冷枚等,他们又参用西洋画法,别具一格。还有费晓楼、任熊、任颐,都是肖像能手。
二、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特征
在清代以前,工笔画又被称作“细笔”画,它是与写意画相对,以“刻画精微、表现形象鲜明具体”为特征的中国画画体。凡是用笔工整细致的勾勒,或者单用白描的形式表现、或是填染施以重彩的作品都属于工笔画一类。画家通过“以线造型”和“丹青着色”的手法来求得“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最终达到“写其心”的最高原则。三、虚实处理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地位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提出:“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古人在画面的经营上是十分注重虚实处理的,也充分地说明了画面中的虚实处理对于整幅画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也就是说画物特别忌讳把它的形貌画得过分清楚详尽,而过分的谨细和细密就会外露巧饰密迹。张彦远把画分作五品,即自然、神、妙、精、谨细。他强调:“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也就是说,“绘画有失自然,次一等的还能画出神采,有失神采,次一等的还能画出妙笔之趣,有失妙趣,次一等的就是精确描摹,连精确描摹都有毛病,便成了谨慎细密。”工笔画的特点虽然是刻画精微,但是也要画家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对于自然进行提炼概括,并不是把每一个细节都如实地描绘出来。工笔画中也要讲求取舍,也要分清主次,也要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清代郑绩在他的《梦幻居画学简明论人物画》中指出“工笔如楷书,但求端正不难,难于笔活。”这句话是说,画工笔画就跟写楷书样,只求端正不难,难在运笔要灵活。方熏的《山静居画论》中也指出“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以及笠重光《画签》中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等等论述都充分说明了恰当的虚实处理在画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虚实关系处理不当,画面中缺少生气,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工笔画作品会给人留下缺乏生气,僵化死板的原因。
第二章虚实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体现
一、 虚实在工笔人物画造型方面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工笔画一直是以“以线造型”的面貌呈现于绘画史上的。没有哪一个民族的绘画线条像我国一样冠以如此多的明确名称,从而标明其迥异的风格样式。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国一样在线条的形式美感上倾注了如此多的关注,并世世代代予以继承、发展、创新。从历代画家和理论家对于线条的表现特点、功能、线型与人的情感关系等方面的大量论述可以看出,“以线造型”在我国传统工笔画中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无与伦比的地位。南齐谢赫曾提出了品评人物画的“六法”,其中有一法叫“骨法用笔”,这里的“用笔”就是指线的运用。他和西方传统绘画在用线上有本质的不同。西画主要是用明暗调子表现形体,线存在于与面相交的地方,特别是在明暗面相交的地方显现出来,而传统工笔画中的线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表现对象时充分发挥线条的效能,使它成为造型的基础,明暗调子几乎不被我国画家所注意。所以传统工笔人物画在造型上就特别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在用线条表现形体之前,画家首先要对对象的形体结构进行一番细致的观察,下笔的时候要根据观察和分析对象的结果选择用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芥周学画编》),从而产生微妙的变化,而这微妙变化中自然就蕴含着丰富的虚实关系。
第三章 虚实在毕业创作中的体现 ..................16-21
一、虚实在毕业创作中造型方面的体现.................. 16-19
1、虚实在作品线条上的体现 ..................16-18
① 虚实在线条描法上的体现 ..................16-17
② 虚实在线条粗细上的体现 ..................17-18
③ 虚实在线条疏密组织上的体现.................. 18
④ 虚实在线条空间关系上的体现.................. 18
2、虚实在塑造形体结构上的体现 ..................18-19
二、虚实在画面色彩上的体现.................. 19-21
1、虚实在墨色上的体现 ..................19
2、虚实在画面色彩明度、冷暖、饱和度.................. 19-21
结论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论画》中说:“画者谨毛而失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过分注重描绘画面中谨细微毛的部分而不注重全体就会失去大的面貌。笔者认为这句话也在提醒着每一位工笔人物画创作者。传统工笔人物画相对于写意画而言是比较写实和工整细致的,但它并不是不顾整体地去追求细节,它也是画家通过细致观察,而后用丰富的线条和主观化的色彩有所取舍地进行艺术处理的过程。清代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指出:“美人丰姿绝世,趋走荒郊,虽双眸秋水,十指春葱,领如晒蟒,鬓舞翡翠,而一览无余,于美人何趣焉?”他反对画面中有实无虚,没有回味的余地。相反,他又指出画美人“绿纱迷影,湘箔拖裙,或临窗拂镜,偷窥半面,或依栏凝思,偶露全容,如云如雾,幽香不吐,而妙处不传,斯美人之隐显也。隐显巨测,则是美人之意趣无穷矣。”这便是说画家如果能够注重营造画面中的虚处,完美地做到虚实相生,美人的妙处也会在不经意中显现出来,并带给观众带来无尽遐想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纪纲:《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李直:《中国绘画技法—线的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4、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5、许祖良,洪桥:《中国古典画论选译》,辽宁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6、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7、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8、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9、邵洛阳主编:《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10、中国画研究院编:《中国画研究(第二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