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一、 背景及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保证充分就业,对于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研究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属于我国高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是就业竞争群体中的佼佼者;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素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之称的研究生群体在这股“就业寒流”中也未能幸免,也出现了一职难求的尴尬局面,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 630 万人,比 2009 年的 611 万多 19 万人。
其中,2009 年全国毕业研究生人数为 34.5 万人,硕士研究生为 30.1 万人;2010 年全国预计毕业的研究生人数为 43.9 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人数为 32.7 万人,将比 2009 年多出 2.6 万人。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就业形式将日益严峻,实现研究生顺利就业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一个现实的棘手问题。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蔓延,使得原本积重难返的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2010 年全国高校研究生毕业生人数超过43.9 万,这些毕业生急需就业;另一方面,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削减了招聘岗位,有些单位甚至取消了对校园应届生的招聘计划,这“双重压力”对于即将要毕业的大多研究生而言,是相当现实而又棘手的,这也使得研究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研究意义
针对上述当前研究生就业的严峻背景,深入、有重点地开展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学术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究通过实证调研和访谈,收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依据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理论做支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是增进人们对我国毕业研究生就业这一现实问题的认识;二是通过本文研究希望丰富和深化当前关于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
2. 现实意义
就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讲,实现就业不仅是其最基本的权利,是谋生的手段,而且还关系到其自身尊严、人生规划和社会价值实现等切身利益。研究生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直接反映出教育与社会实际现状的契合程度,反映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人才储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本文通过对研究生就业这个现实问题的剖析,可以为政府及教育部门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提供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建议。从更深层次上来讲,在某种程度上可有利于检验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效果,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决策依据。此外,探讨研究生就业问题可使我国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从而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相关概念
(一) 高校
高校(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是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的统称。从学校类型上讲,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等。从学历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普通高等学校系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机构。截至 2009 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1909 所。本文研究中所指的高校仅限定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等类型的高校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
(二) 毕业研究生
毕业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专门人才,凡取得毕业资格的,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就业的研究生都属此列。毕业研究生主要有两大来源,一类来源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这类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和今后的就业的期望值都相当高,第二种情况,就是本科毕业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读研究生后,急切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第二类来源是历届毕业生,这类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想通过读研深造来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常抱有一种高期望,希望能够应聘到和自己专业对口、施展才华的单位。研究生根据学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文研究中所指的毕业研究生限定于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计划招收的具有学籍、取得毕业资格的应届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含统分生、定向生、委培生、自筹经费生)。
(三) 就业
就业(employment),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社会学上的就业的含义,从劳动法的角度说,就业有着规范化确切的含义,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这一概念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1)劳动者就业需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 16 周岁;(3)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4)这种劳动是要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并且合法。就业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对劳动者自身具有个人功能,另一方面具有社会功能。与就业概念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就业率,就业率是一定时期内,就业人数与潜在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说法,每年 6 月份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计算公式为:((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X 100%,52009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 87%。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毕业生不通过学校办理手续,也不需要就业报到证,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已参加复试);毕业生出国学习及出国工作。本文所研究的就业是指应届硕士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包括上述这五种形式的就业。
第三章 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3-34
一、高择业期望与低就业率矛盾凸显.................. 23-26
二、综合素质与理想要求差距尚存.................. 26-28
三、结构性失业 ..................28-31
四、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31-34
第四章 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 34-46
一、就业能力不强 ..................34-37
二、社会资本积累不足.................. 37-40
三、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 ..................40-44
四、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滞后.................. 44-46
第五章 对策建议 46-51
一、全面提升就业能力..................46-47
二、多方储备社会资源..................47-48
三、适时调整学科设置..................48-49
四、加强政府监管力度..................49-50
五、广泛开拓就业道路.................. 50-51
结论
由于高校研究生规模的扩招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彰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依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和访谈资料并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理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就当前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研究生就业难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从研究生自身、高校、劳动力市场、政府部门等多个角度出发,多策并举,共同推进。
2. 研究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内因,是决定研究生就业的根本性因素;社会资本是外因,是促进研究生有效择业的条件。研究生要实现成功就业除了需要提升就业能力,积累人力资本外,同时也要注重多方储备社会资源,拓展社会资本。
3. 高校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是研究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研究生的学科设置与市场尚存有脱节,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滞后,研究生教育应该以社会为导向,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对研究生的就业做好指导工作。
4.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祛除这一制度障碍需要对我国的“二元化”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5. 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对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是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保障性条件,对于保护研究生就业的合法权利,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由于笔者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有待完善的地方,这些不足都为本研究的后续发展留下了空间。
参考文献
1. 加里•贝克尔著:《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信出版社2007 年版。
2. 迈克尔•比尔著:《管理人力资本》,华夏出版社 1998 年版。
3. 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4. T•W•舒尔茨著:《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5. 【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年版。
6.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著:《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7. 詹姆斯•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
8. 帕特丽夏•威奈尔特著,郭瑞卿译:《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
9. 罗伯特•D•普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195 页。
10.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