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代写:安徽省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障碍因子探讨

发布时间:2024-10-29 10:09:0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范文,本文对安徽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两大战略协调发展的因素,并为各类县(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调控路径。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主要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等。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推动城乡发展的全面转型。随后,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战略的核心,即坚持以“人”为核心,强调经济、资源、产业之间的协调并进。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要同步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战略,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更是强调了重构城乡关系、促进统筹发展,特别是要深化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0年,国务院批复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城乡间的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明确指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强调要加速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随后,202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确保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并加强中心镇的市政和服务设施建设。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紧密结合,推动各类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而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这些政策的连续出台,既为以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也表明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等国家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力度,积极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发展理念转变等现实难题。

毕业论文范文怎么写

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问题逐渐暴露,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安徽省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深入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分析其中的障碍因素,了解当前安徽省各县域城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试图找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城乡发展提供相关对策建议,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1.2.2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转变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对于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县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此,立足于安徽省实际,对安徽县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关系进行了深度剖析,探索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以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进,进而实现城乡融合。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它是一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对发展目标、方式以及对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更高,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新型城市化以县域为重要载体,产业为支撑[60]。从县域角度推进新型城镇化,更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1.2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以农村地区为核心,通过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农村治理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其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要对工农城乡关系做进一步的调整,以确保要素的分配、资源的供给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等领域的不足,缩小城乡差距。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城乡发展理论

城乡发展理论最早源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论述,如圣西门的城乡社会平等观、傅立叶的“法郎吉”与“和谐社会”、欧文的“理性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新村”等,这些理论家对于城乡关系的平等与融合提出了前瞻性的观点。同时,早期城市规划学者,如霍华德、芒福德和赖特等人,也通过提出“田园城市”、“城乡发展观”以及“区域统一体”等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城乡发展观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强调了城乡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和协调性。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城乡发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后在我国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符合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系[61]。

城乡发展理论深入剖析了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揭示了城乡之间依存、分离到融合的发展规律。这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城乡发展理论也指出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互依存性。这有助于打破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式,推动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的目标。同时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融合等促进城乡融合的具体措施和路径,有助于在实践中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三章安徽省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与测度..............................14

3.1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现状.............................14

3.1.1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14

3.1.2乡村振兴发展现状.................................18

第四章安徽省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分析.........................37

4.1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37

4.2时空演变分析...................................37

第五章耦合协调障碍因子诊断及优化策略.......................................48

5.1研究思路与方法........................................48

5.2障碍因子与障碍度探析................................48

第五章耦合协调障碍因子诊断及优化策略

5.1研究思路与方法

借助障碍度模型,计算59个县域耦合协调发展中各评价指标的障碍度,并筛选出最为显著的三个因子进行深入剖析。其次,在明确各指标障碍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算出指标体系中10个维度的障碍度,从而全面把握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结合各县域的地理位置、发展定位、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多元因素,为不同类型区域提出了针对性的耦合协调度提升策略,旨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障碍度是反映各单项指标对耦合协调影响程度的关键指标,其数值大小直接决定了障碍因子的排序和主次地位。这一指标为分析各单项指标在耦合协调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量化依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障碍因子的主次关系,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优化策略。

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第六章结论与不足

6.1结论

本文系统性地梳理和阐释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以及特征。着重探讨了两大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战略耦合机制,以安徽省59个县(市)为研究样本,研究时段跨越2015年至2021年。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体系,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运用熵值—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测算协调发展水平并对其时空演变、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关联性、冷热点以及空间方向性演化分析。再通过障碍度模型探索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不同视角为安徽省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调控路径。得出如下结论:

(1)安徽省的整体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水平均得到了提升,成效显著且发展相对均衡。整体发展水平均呈现皖中高,周边低的分布格局。

(2)二者耦合协调度发展势头向好,但各县域均处于中等水平,既没有极端失调或严重失调类型,也未达到良好协调或优质协调的层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耦合协调度集聚性先增强后减弱。大多数县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性,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

(4)障碍度方面,研究期间影响耦合协调的首要障碍因子主要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占行政村的比重和全国文明村镇个数占行政村的比例,从维度来看,主要障碍因子为产业兴旺和乡风文明。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