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统计论文,经济统计可以使人们对经济活动状况看得更深,它能使人看到经济活动的内部状况,看到深层次的经济关系经济统计可以使人们发现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做经济决策和经济决定的重要依据。(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统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一
1 绪论
1.1 选题原由
在贵州,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以及少数民族分散程度的等原因,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今后地区教育水平得到均衡的发展,本文就贵州省内在校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能力就行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贡献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
1.2 研究现状
美国 Teachman 和 Lucal、澳大利亚詹姆斯(Jame)、爱尔兰 Clancy 等学者通过实证调研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占用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同,其中弱势社会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例减少,强势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资的机会比例增加[3][4][5];谢作栩和罗奇萍,文章首先讨论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三省部分高校内各个社会阶层高等教育的差异,然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得出: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主要表现在中低阶层之间,不同类别的高校在缩小各个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方面有不同地位和作用[2];孙 旭,运用经济学中的泰尔系数对全国各个省份人们的教育差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讨论,然后将总差异按省份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全国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各个省份的内部差异[6];张建新 董云川,运用定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分布在云南省内不同所高校六百多名在校的少数民族本科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这六百多名本科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显著性差异,其中母亲的知识水平对子女以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有显著性影响[7];黎 莹,从社会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贵州省某镇小学大龄小学生受教育情况,进一步来分析出现大龄小学生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和合理化的建议来避免大龄化小学生情况的出现,文章采用走访、问卷分析、访谈等统计方法[8];刘谢慧, 樊顺厚,首先指出方差分析或平均分方法的在评教时的缺点,因为方差分析或者平均分方法没有考虑到在校学生入学是的学习能的差异,进一步提出协方差分析模型,协方差分析模型不但考虑到学生在校的成绩,而且还综合考虑到入学是的成绩,最后,利用协方差分析模型得到一种对教师教学质量更为科学与公平的评价方法[12];于义良 李爱玲,首先收集整理了某高校学生不同专业高考成绩中的数学成绩和在校的微积分成绩,运用协防分析模型为教学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合理的依据13];曾大有,运用协防分析模型,选取不同专业同一年级的期末数学分析成绩,扣除协变量高考中数学成绩的影响,最后再进行方差分析,公平和合理的评价数学分析教学效果[20];罗奇萍,文章通过对美国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而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最后文章对我国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对比美国的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21];唐 滢,文章定性的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目前的情况、原因及改革措施,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5]。
……………
2 统计比较的理论基础
2.1 正态性检验
统计学中很多模型分析讨论的前提是要符合正态性和方差的齐次性,所以说,检验总体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在统计学中有很重要意义。如果正态性假设不成立,那么结论的可信度会下降。如何检验样本是否来自正态分布,历来是统计学家研究的对象。方差分析是对两组以上的样本进行差异性分析,线性模型是对两组样本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研究,方差分析中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样本中可能存在着线性关系,从而对模型的结果分析有一定的影响,而协方差分析模型[30]把这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剔除总体中存在线性关系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使运行结果更加合理的一种统计方法。在实验中,应变量是Y ,实验目的是比较因子 A的各处理水平。设此实验中存在另一变量 X (一元或多元),不能被实验者控制,但能被观察到,变量 X 在此实验中被称为协变量(伴随变量)。Y 和 X 的关系式线性的。
……………
2.2 方差分析模型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29],它是数据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方差分析渊源于农业田间试验,由英国统计学家R A Fisher 首创,方差分析又称为F 检验,所以对应地人们将这种模型称为方差分析模型。方差分析模型可以分为单因素分析,双因素方差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由于本文以民族为单因素进行方差分析,所以只对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简单介绍。由于本文原始数据较多,考虑到主要讨论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能力差异分析,所以以入校注册学生的基本信息为依据,高考成绩在选取时,为了分析讨论一致性,剔除预科以及留级的学生成绩,以当年考取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在校成绩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剔除了外省考生。本文选取了贵州民族大学比较代表性四个院系四个专业在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在校成绩。四个专业分别为:统计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法学院的法学,从图 3.1 可以看出 2003 年到 2011 年贵州民族大学的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各个民族的考生人数变化基本上是逐年上升,其中汉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排在前五位,还可以从2003年到2011年这九年考取贵州民族大学总人数来看,同样是布依族、苗族、侗族、汉族和土家族排在前面(图 3.2),所以,在后面章节分析讨论中,以这几个民族大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在校成绩进行接受高等教育能力差异的研究。
……………
2 统计比较的理论基础.....4
2.1 正态性检验.........4
2.2 方差分析模型.......4
2.3 主成分分析.........5
2.4 协方差分析模型.....7
3 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考成绩的差异分析.........9
3.1 思路方法介绍.......9
3.2 本文数据说明.......9
3.3 几个民族的学生高考成绩差异分析......10
4 高考成绩与在校成绩相关分析 ......15
4.1 几个民族的学生在校成绩比较....15
4.2 几个民族学生高考成绩与在校成绩......19
5 总结与展望......26
5.1 总结........26
5.2 展望........26
4 高考成绩与在校成绩相关分析
4.1 几个民族的学生在校成绩比较
由于在校学生四年的成绩比较多,为了能够满足分析讨论的需要,采用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模型,把学生多门课程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综合得分来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有一部分课程是两个学期或者四个学期学完,这样会增加变量,那么,为了便于计算就取它们的均值,本文主要是要得到最后的综合得分情况,关于主成分分析计算的详细过程就不一一给出。统计学:大学英语 x1;数学分析 x2;基础会计学 x3;财务会计学 x4;宏观经济学 x5;微观经济学 x6;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x7;线性代数 x8;货币银行学x9;数理统计 x10;保险学原理 x11;财务管理 x12;国际金融 x13;复利数学x14;寿险精算原理 x15;证券投资分析 x16;计算机基础 x17;应用统计学 x18;时间序列分析 x19;数据库管理系统 x20;运筹学 x21;数值分析 x22;风险理论x23;生命表构造理论 x24。
……………
结论
首先,以贵州民族大学 2005 级四个学院的四个专业的学生成绩为基础,对在校几个民族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方差分析,得出这几个民族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进而运用多重比较法,来分析讨论着这几个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几个民族学生的高考成绩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接着,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出这几个民族学生在校成绩的综合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模型的结果显示:在校成绩的综合得分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前面这几个民族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的,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在校成绩与高考成绩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最后,分析讨论了这几个民族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在校成绩的关系,由于高考成绩是总分,所以在校学生成绩取大一、大二和大三专业课的总成绩。以在校总成绩为因变量,高考成绩为协变量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扣除了协变量高考成绩的影响,模型所得的结论:侗族排名第一,布依族排名第二,苗族排名第三,汉族第四,土家族第五。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引言
1.1调查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多种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糖高宗”、“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讪他去”、“苹什么”陆续。其间,米、肉、奶、蛋、蔬菜、瓜果、水产品等价格也表现出不安与躁动。相反,中国统计年鉴中的CPI却医直保持淡定,始终在6%以下的水平波动(2010年的CPI为103. 3,2011年的CPI为105. 6)。另外,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尼落” CPI,然而价格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物价指数的涨幅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现出相当温和的通胀率水平,但是市场反应为什么却如此强烈?是因为居民的主观感受和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还是居民对CPI的理解差异问题,还是统计数据质量值得怀疑?CPI走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正是山于CPI与公众日常生活和经济全局密切相关,因此,CPI的波动状况备受关注。每当统计局发布CPI数据时,CPT被低估的声音就被炒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和国内外媒体针对我国CPI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质疑,并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虽然价格统计专家曾多次就CPI的编制过程解释其合理性,不但没让公众信服,反而招致更多的反诘声。而反诘声的出现,也让我们思考统计局编制的CP [足否真实准确地反映居民的消费结构。由于统计样本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滞后等原因使CPI扭曲失真,现行编制的CPI既不能准确反映公众的购买力,也不能真实衡量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失真的价格指数,一方面减弱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另外不利于国家监测通货膨胀的程度并实施宏观调控。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和紧缩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论在反映居民购买力情况还是在经济统计分析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统计者和编制者必须卨度负责,真实难确地统汁调查数据;科学合理地制定统计方案和公式。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CPI的核算步骤,不断完善CPI编制,使其更具科学件和有效性。
……………
第二章国家编制CPI的方法
2. 1价格数据的调查要求
编制物价指数的过程包括:确定调查产品篮子、选择调查地点、采集价格资料、确定权数据、选取核算CPI的公式以及对CP1数据进行适尚的调整等。cpI调查内容按用途划分为8个大类,包括食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在8个大类下共设置263个基本分类。国家编制月度CPI要对263个基本分类的700多种生存所需商品及服务项目(不包括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享受类所用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进行收集,在全国近5万个价格调查点进行调杳。编制CPI所用的各项权重则根据对全国近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全年不同项目现金消费支出构成确定,由于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加之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采用抽样调査方式,因此每年要根据消费支出变动及相关资料调整权重。
………………
2. 2价格数据的调查计算
价格指数调查系统由近3万名专职采价员组成,选用定人、定点、定时的直接调查方式到现场实地采价。采价员到不同性质的农贸市场、综合性超市、存货商场采集即时价格数据,并确保第一时间上报至价格统计部门。在价格调查过程中,要遵循同种规格品价格须同质可比;当标码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不同时,要以实际成交价格为采集调查价格;对于编制物价指数的粮油、肉蛋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关于居民切身利益且价格波动相对频繁的商品,至少每五天调查一次价格,而其他一次性商品每月只采集2至3次价格,确保CPI能够及时、唯确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其中,⑴粮食含有的基本分类有:①大米[2]②面粉③粮食制品④其他,其中带中括号的上标表示需要调查的规格品的数量,下同。大米包括频米、杣米、孺米,輕米选择的品牌是福临门东北优质大米和福临门水晶米,精米选择的品牌是双15襦米;面粉选用的是龙升源有机面粉和民天麦香小麦面粉;粮食制品选用的是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干拌盒、乐麦狡子粉和cr乐麦养麦面;其他类粮食选用的是宏亮黑香米。(2)淀粉⑴选用的是菱花淀粉。(3)干豆类及豆制品含有的基本分类有:①干豆[2]②豆制品,干豆选用的是宏亮绿豆和双西黄豆;豆制品选用的是东古腐乳、东台头五香豆腐千和海天黄豆醫。(4)袖脂含有的基本分类有:①食用植物油②植物油制品[2],食用植物油选用的是长寿花金胚玉米袖、金龙鱼特香花生油和金龙鱼精炼一级大豆油;植物油制品选用的是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和福临门花生调和油。
……………
第三章调查对象与方法............. 6
3. 1调查地点........... 6
3.2调杳对象........... 6
3. 3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9
3. 3. 1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9
3. 3.2食品中各类的权重........... 9
第四章调查结果分析........... 12
4.1食品价格指数........... 12
4.1.1比较等权、变权汁算的食品价格指数...........12
4. 1.2两者差异的原因分析........... 14
4.2巾类价格指数 ...........17
4.2. 1粮食的价格变动情况........... 17
4.2.2肉禽及肉制品的价格变动情况...........19
4. 2. 3鲜菜价格变动情况........... 20
4. 2. 4鲜瓜果价格变动情况........... 22
4. 2. 5蛋价格变动怙况 ...........23
4.2.6水产品价格变动情况...........24
第四章调查结果分析
4.1食品价格指数
我国面临的本轮物价上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货币数量论的角度讲,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大量投放的4万亿的货币,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的严重问题,从而开始持续推升物价上涨。从生产成本角度,“刘易斯拐点”渐现致使劳动力、土地、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流通环节过多的运输成本、中间收入和税收所带来的成本推动且刚性成本难以压缩,使得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的速度超越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增速,导致我国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另外,美国实行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我国对大豆、棉花等大宗商品的依存度较高,因此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趋势直接推升了国内相关商品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的价格,进而传导到农产品运输成本的上升,从而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釩升,居民的日常必需品价格飞涨,加上输入型通货膨胀,都会恶化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忽视的是有些农产品的价格被人为地炒作,成为抢手商品,比如大蒜、绿豆、药材等。这些农产品极易储存,长期价格偏低,替代性不强,很容易被投机者控制。由于市场存在漏洞,一些投机者趁势而入,借题炒作,表面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实质上是操纵市场,强化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
结论
为了消除公众对价格指数的质疑并清楚了解价格指数的编制原则和编制过程,价格统计部门应该公幵价格指数的编制信息,使其透明化。这样有助于社会各界对价格指数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提出有效建议,价格指数统计部门及时进行动态微调,还有助于提升CPI作为衡通货膨胀指标的权威性,成为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及吋公布CPI数据编制过程中的变更内容。数据信息修正和统计方法修改要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各类权重及时调整并公布,这样相关数据使用者可以更好评估价格指数并作出准确报价和决策。另一方面,价格指数统计部门要加强数据来源及数据编制的解释和说明工作,在公布物价指数时,不仅要公布CPI、各种大类指数、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个体指数,还要对各类指数的数据来源、规格品的设置、统计方法等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可以使公众更加准确了解CPI编制过程,消除公众对价格指数质量的相关质疑。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使用,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数量和功能上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长。同时,计算机软件结构和功能上的复杂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软件正在影响包括经济、政治在内的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软件质量的优劣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软件作为一种系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所产生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任由缺陷不断累积和扩大,不仅会大大降低软件的可靠性,更会延宕软件开发进度,严重的缺陷更会导致灾难性的损失。1996 年欧洲“阿丽亚娜”号航天飞机因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而坠毁,造成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5 年 4 月,软件失灵造成了导航失误,直接导致花费数亿美元的美国航天局自主交会任务实验失败。2012 年东京证券交易所计算机内信息传输系统出现故障,导致股票出现延迟交易。为了使软件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克服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出现“软件危机”,人们提出并广泛利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提供规范的分析设计方法及工具软件来避免或减少软件错误的发生,为最终根除软件危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1]。软件工程倡导“质量是做出来的,而非检查出来的”[2]。通过软件度量,进度控制等一系列规范化方式,将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软件缺陷问题尽量减少到最低水平。但受制于软件在规模和逻辑上的复杂性,人类无法检测出软件中的所有缺陷。而如果能尽早发现软件系统的错误,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就会更低[3]。于是,软件的测试和修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软件质量、开发进度和开发成本是软件项目和所有开发人员关注的 3大要素,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4] [5]。而软件质量在这三大要素中往往是处于第一位的,不论是以 ISO/IEC 9126 系列为标准的广义软件质量观还是传统的狭义软件质量观,软件缺陷预测技术对于软件质量甚至是软件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软件缺陷预测问题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8]。该研究主要根据统计学知识,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已发现的缺陷数据来预测软件缺陷的数量等[9]。这种通过统计软件系统中的缺陷数量和未发现但可能存在的潜在缺陷数量,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软件系统是否能投入工程应用中的方法,为软件测试工作提供了比较客观的评判依据,对软件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成熟,软件缺陷预测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0] [11],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软件工程技术的进步。一般说来,软件缺陷预测技术可以简单地划分为静态预测和动态预测[12]。其中静态缺陷预测技术主要是对软件以及开发环境等基于缺陷相关的数据来预测缺陷的分布情况;而动态缺陷预测技术基于时间维度,以时间分布为标准来预测缺陷与出现时间之间的分布关系。在静态缺陷预测技术方面,Akiyama 首先明确了软件缺陷和代码行的关系[13]。Halstead 则进一步探讨了缺陷和软件体积度量元的关系。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软件的开发难度、维护难度和缺陷数量均在攀升。人们开始意识到影响软件缺陷的不仅仅是软件规模,软件复杂度也会提升软件的缺陷率,期间诞生了著名的 McCabe Cyclomatic Complexity Metric[14]。该复杂度度量能够将软件拓扑结构的复杂性进行量化,并且能够依据相关指标对复杂度进行分类,使其得到广泛使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通过获取缺陷与软件产品度量数据,采用回归或分类技术进行软件缺陷分布问题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件模块中缺陷的分布遵守 2-8 原则。为了识别包含大量缺陷的少量模块,需要分类法和回归分析法来判断。较为典型的有 Khoshgoftaar 等人提出的一种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对软件质量进行预测建模的技术[15] [16]。而动态预测方面则有 Rayleigh 模型[17]、指数分布模型[18]和 S 曲线分布模型[19]。
…………
第二章 开源软件库的数据挖掘综述
2.1 开源软件库
开放源代码运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以来,不断涌现出成功而且优秀的开源软件。在服务器软件领域,Apache[26]已经占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数据库软件方面,中小型企业普遍通过采用 MySQL[27]构建自有数据库来节约成本。在网络应用方面,互联网浏览器 Firefox 和 Chromium 的相继出现更是撼动了微软 Internet Explorer 的强势地位。而在操作系统层面,Linux[28]更是被广泛应用于从移动嵌入式系统到超级计算机。费用低廉、稳定运行、性能优异、开放源代码等优点,使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满足,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用户优先考虑开源软件的采购。由此可见开放源代码软件正在有力推动整个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推动科技革新的重要力量。那么什么软件可被称之为开源软件呢?本文所探讨的开源软件即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是一种开发软件的方式。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作者会把相关程序源代码以各种方式让所有使用者以及开发者获得,并且把对软件代码做出修改和发布新版本的权力赋予了所有使用者。所以,开放源代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 OSS)就是基于上述开放源代码方式发布的软件。1998 年,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在美国成立。作为第一个促进开源软件发展的非营利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定义开放源代码和认证新的开放源代码许可证,并努力促进更多的计算机商业公司和软件开发人员加入到开放源代码的发展中。
……………
2.2 数据挖掘概述
2.2.1 数据挖掘基本概念
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数据挖掘是融合了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和数据可视化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其概念在计算机领域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一般来说数据挖掘是通过统计学从大量不完整的、有噪声的随机数据集合中来发掘有意义的新的趋势、关系和模式的过程。如果从模式处理的角度来看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认为其等同于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31]。发现能够为科学实践所使用的模式是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如果对挖掘的模式进行分类,则可以大致划分如下:预测型模式和描述型模式。预测型模式可以理解为以收集时间型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时间参数,来预测未来某项属性可能产生的值;而描述型模式则可理解为在当前的海量数据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规范描述,提取出抽象特征。
………………
第三章 类文件修改的统计特性分析 .......19
3.1 SVN 代码库数据获取 ......19
3.1.1 类文件版本的引入.......19
3.1.2 实验工具简介.........19
3.1.3 实验数据收集.........20
3.2 SVN 代码库数据处理与分析 ......21
3.2.1 实验流程.....21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23
3.3 本章小结 .........29
第四章 类文件异常修改与软件缺陷分析 .....31
4.1 引入版本信息的类文件修改的统计规律 .....31
4.2 异常修改与软件缺陷关联分析 .........36
4.3 本章小结 .........38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39
第四章 类文件异常修改与软件缺陷分析
在第三章的实验中,本文初步探讨了开源软件系统中类文件的代码行数量、导入类个数和类的修改次数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类的修改次数是符合幂率分布的,即大多数类文件是修改次数很少的,只有极少数类文件是频繁修改的。对于比较流行的开源软件项目,其软件发布与商业软件一样都是由不同的版本组成的。那么在引入软件的版本信息后开源软件库中类文件又有什么统计规律呢?在两个公开发行版本的时间间隔内,类文件的修改会在时间上呈现什么规律呢?而在这个过程中类文件的修改与软件缺陷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章将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了回答本章开始提出的问题,本实验将利用变量 RC 和变量 CN 来综合研究类文件修改的分布规律。与第三章实验类似,本章分布拟合实验也将采用幂率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拟合。前述实验所不同的是,本章实验将引入版本信息。与商业软件类似,开源软件也会通过不断发行版本来改进软件质量。在本章实验中,选取了四个软件系统的若干版本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两个版本时间间隔内的类文件修改的总次数和前述生命周期中的对应数据进行对比。
……………
结论
目前,开源软件正在快速发展。通过版本控制系统 CVS 和 SVN,来自世界各地的软件开发者们正在携手开发着全球数万个开源软件项目。与大型商业软件一样,在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挖掘开源软件库中的类文件修改规律和开发人员提交文件的相关规律,能更好的帮助研究者了解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和演化规律,能够为软件缺陷预测提供统计学的辅助。本文即是以类文件的修改和开发者提交行为为主题,抽取了四个典型的开源软件系统,挖掘了其 SVN 代码库和软件缺陷数据库。本文首先研究探讨了在对面向对象的开源软件项目中,类文件的修改规律、修改次数与类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是怎样的。该实验以 5 个典型的开源软件系统作为研究案例,发现了如下统计学现象:
(1)对于某一软件系统,生命周期中类文件的修改次数大致是服从幂率分布的,即大多数的类文件只被修改了少数几次,而少数类文件则被修改了成千上万次。在后续引入版本信息和时间刻度概念后,对应某一版本时间内和某一时间段内类文件的修改次数仍然呈现出幂率分布的特性,即很明显的自相似性。
(2)在类文件被不断的修改并提交的过程中,类的功能及其结构倾向于变得更为复杂。换言之,类文件的修改次数与代码行数和导入类的数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与 Lehman 的软件演化规律是相吻合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验证了该演化原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修改次数较多的类文件,其相邻版本对之间内容的修改量也是基本符合幂率分布的,即大多数相邻版本间的内容修改量都只有短短几行,而少数则有大量的内容改动。上述发现将为研究类的演化规律、重构时间点的选择以及维护任务的分配等提供新思路。
……………
参考文献(略)
1.1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使用,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数量和功能上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长。同时,计算机软件结构和功能上的复杂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软件正在影响包括经济、政治在内的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软件质量的优劣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软件作为一种系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所产生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任由缺陷不断累积和扩大,不仅会大大降低软件的可靠性,更会延宕软件开发进度,严重的缺陷更会导致灾难性的损失。1996 年欧洲“阿丽亚娜”号航天飞机因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而坠毁,造成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5 年 4 月,软件失灵造成了导航失误,直接导致花费数亿美元的美国航天局自主交会任务实验失败。2012 年东京证券交易所计算机内信息传输系统出现故障,导致股票出现延迟交易。为了使软件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克服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出现“软件危机”,人们提出并广泛利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提供规范的分析设计方法及工具软件来避免或减少软件错误的发生,为最终根除软件危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1]。软件工程倡导“质量是做出来的,而非检查出来的”[2]。通过软件度量,进度控制等一系列规范化方式,将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软件缺陷问题尽量减少到最低水平。但受制于软件在规模和逻辑上的复杂性,人类无法检测出软件中的所有缺陷。而如果能尽早发现软件系统的错误,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就会更低[3]。于是,软件的测试和修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软件质量、开发进度和开发成本是软件项目和所有开发人员关注的 3大要素,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4] [5]。而软件质量在这三大要素中往往是处于第一位的,不论是以 ISO/IEC 9126 系列为标准的广义软件质量观还是传统的狭义软件质量观,软件缺陷预测技术对于软件质量甚至是软件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软件缺陷预测问题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8]。该研究主要根据统计学知识,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已发现的缺陷数据来预测软件缺陷的数量等[9]。这种通过统计软件系统中的缺陷数量和未发现但可能存在的潜在缺陷数量,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软件系统是否能投入工程应用中的方法,为软件测试工作提供了比较客观的评判依据,对软件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成熟,软件缺陷预测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0] [11],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软件工程技术的进步。一般说来,软件缺陷预测技术可以简单地划分为静态预测和动态预测[12]。其中静态缺陷预测技术主要是对软件以及开发环境等基于缺陷相关的数据来预测缺陷的分布情况;而动态缺陷预测技术基于时间维度,以时间分布为标准来预测缺陷与出现时间之间的分布关系。在静态缺陷预测技术方面,Akiyama 首先明确了软件缺陷和代码行的关系[13]。Halstead 则进一步探讨了缺陷和软件体积度量元的关系。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软件的开发难度、维护难度和缺陷数量均在攀升。人们开始意识到影响软件缺陷的不仅仅是软件规模,软件复杂度也会提升软件的缺陷率,期间诞生了著名的 McCabe Cyclomatic Complexity Metric[14]。该复杂度度量能够将软件拓扑结构的复杂性进行量化,并且能够依据相关指标对复杂度进行分类,使其得到广泛使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通过获取缺陷与软件产品度量数据,采用回归或分类技术进行软件缺陷分布问题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件模块中缺陷的分布遵守 2-8 原则。为了识别包含大量缺陷的少量模块,需要分类法和回归分析法来判断。较为典型的有 Khoshgoftaar 等人提出的一种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对软件质量进行预测建模的技术[15] [16]。而动态预测方面则有 Rayleigh 模型[17]、指数分布模型[18]和 S 曲线分布模型[19]。
…………
第二章 开源软件库的数据挖掘综述
2.1 开源软件库
开放源代码运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以来,不断涌现出成功而且优秀的开源软件。在服务器软件领域,Apache[26]已经占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数据库软件方面,中小型企业普遍通过采用 MySQL[27]构建自有数据库来节约成本。在网络应用方面,互联网浏览器 Firefox 和 Chromium 的相继出现更是撼动了微软 Internet Explorer 的强势地位。而在操作系统层面,Linux[28]更是被广泛应用于从移动嵌入式系统到超级计算机。费用低廉、稳定运行、性能优异、开放源代码等优点,使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满足,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用户优先考虑开源软件的采购。由此可见开放源代码软件正在有力推动整个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推动科技革新的重要力量。那么什么软件可被称之为开源软件呢?本文所探讨的开源软件即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是一种开发软件的方式。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作者会把相关程序源代码以各种方式让所有使用者以及开发者获得,并且把对软件代码做出修改和发布新版本的权力赋予了所有使用者。所以,开放源代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 OSS)就是基于上述开放源代码方式发布的软件。1998 年,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在美国成立。作为第一个促进开源软件发展的非营利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定义开放源代码和认证新的开放源代码许可证,并努力促进更多的计算机商业公司和软件开发人员加入到开放源代码的发展中。
……………
2.2 数据挖掘概述
2.2.1 数据挖掘基本概念
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数据挖掘是融合了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和数据可视化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其概念在计算机领域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一般来说数据挖掘是通过统计学从大量不完整的、有噪声的随机数据集合中来发掘有意义的新的趋势、关系和模式的过程。如果从模式处理的角度来看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认为其等同于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31]。发现能够为科学实践所使用的模式是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如果对挖掘的模式进行分类,则可以大致划分如下:预测型模式和描述型模式。预测型模式可以理解为以收集时间型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时间参数,来预测未来某项属性可能产生的值;而描述型模式则可理解为在当前的海量数据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规范描述,提取出抽象特征。
………………
第三章 类文件修改的统计特性分析 .......19
3.1 SVN 代码库数据获取 ......19
3.1.1 类文件版本的引入.......19
3.1.2 实验工具简介.........19
3.1.3 实验数据收集.........20
3.2 SVN 代码库数据处理与分析 ......21
3.2.1 实验流程.....21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23
3.3 本章小结 .........29
第四章 类文件异常修改与软件缺陷分析 .....31
4.1 引入版本信息的类文件修改的统计规律 .....31
4.2 异常修改与软件缺陷关联分析 .........36
4.3 本章小结 .........38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39
第四章 类文件异常修改与软件缺陷分析
在第三章的实验中,本文初步探讨了开源软件系统中类文件的代码行数量、导入类个数和类的修改次数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类的修改次数是符合幂率分布的,即大多数类文件是修改次数很少的,只有极少数类文件是频繁修改的。对于比较流行的开源软件项目,其软件发布与商业软件一样都是由不同的版本组成的。那么在引入软件的版本信息后开源软件库中类文件又有什么统计规律呢?在两个公开发行版本的时间间隔内,类文件的修改会在时间上呈现什么规律呢?而在这个过程中类文件的修改与软件缺陷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章将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了回答本章开始提出的问题,本实验将利用变量 RC 和变量 CN 来综合研究类文件修改的分布规律。与第三章实验类似,本章分布拟合实验也将采用幂率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拟合。前述实验所不同的是,本章实验将引入版本信息。与商业软件类似,开源软件也会通过不断发行版本来改进软件质量。在本章实验中,选取了四个软件系统的若干版本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两个版本时间间隔内的类文件修改的总次数和前述生命周期中的对应数据进行对比。
……………
结论
目前,开源软件正在快速发展。通过版本控制系统 CVS 和 SVN,来自世界各地的软件开发者们正在携手开发着全球数万个开源软件项目。与大型商业软件一样,在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挖掘开源软件库中的类文件修改规律和开发人员提交文件的相关规律,能更好的帮助研究者了解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和演化规律,能够为软件缺陷预测提供统计学的辅助。本文即是以类文件的修改和开发者提交行为为主题,抽取了四个典型的开源软件系统,挖掘了其 SVN 代码库和软件缺陷数据库。本文首先研究探讨了在对面向对象的开源软件项目中,类文件的修改规律、修改次数与类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是怎样的。该实验以 5 个典型的开源软件系统作为研究案例,发现了如下统计学现象:
(1)对于某一软件系统,生命周期中类文件的修改次数大致是服从幂率分布的,即大多数的类文件只被修改了少数几次,而少数类文件则被修改了成千上万次。在后续引入版本信息和时间刻度概念后,对应某一版本时间内和某一时间段内类文件的修改次数仍然呈现出幂率分布的特性,即很明显的自相似性。
(2)在类文件被不断的修改并提交的过程中,类的功能及其结构倾向于变得更为复杂。换言之,类文件的修改次数与代码行数和导入类的数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与 Lehman 的软件演化规律是相吻合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验证了该演化原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修改次数较多的类文件,其相邻版本对之间内容的修改量也是基本符合幂率分布的,即大多数相邻版本间的内容修改量都只有短短几行,而少数则有大量的内容改动。上述发现将为研究类的演化规律、重构时间点的选择以及维护任务的分配等提供新思路。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四
1引言
1.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急需建立各项配套制度,森林保险制度作为降低林业生产风险、保障林权改革有效开展的重要制度,其建立和完善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对森林保险业务进行了多省市试点工作,各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在实践中,森林灾害和保险管理的有效性是森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前提;森林灾害和保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决定着森林保险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我们知道,森林灾害与保险管理中只有通过对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制定合理决策,进行有效管理,这必然要求我们建立一套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数据的有效收集。
………………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林权改革各配套措施的建设备受关注,其中与林业生产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森林灾害和保险相关问题和制度建设尤为突出。如何更好地加强森林灾害管理,有效地推动森林保险运行是重中之重,因此,本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拟在以各学科理论支撑为基础,以对森林灾害和森林保险管理、运行及信息需求的深入研究为前提,按照森林灾害发生过程、管理流程和森林保险业务开展的主要流程,构建一套较为完善、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数据收集体系。为开展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统计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林业部门决策机构才能以此收集的数据为基础,科学地进行政策制定、决策发布。在林业统计中,针对林业各方面的指标体系研究已开展多年,有关研究不断深入。指标体系作为全面掌握、分析和研究森林灾害发生发展、森林保险开展的数据信息基础,我国目前有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灾害研究主要集中于火灾研究,研究中较少因地制宜考虑到各区划内各异的地理环境、灾害类型、林分情况等因素,缺乏防灾、救灾、灾后等完整灾害管理指标。与之对应的森林保险指标体系仍处于框架构建阶段,没有具体的指标体系可供参考。一套完善、科学的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理论上丰富林业统计学的内容,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
2国内外森林灾害和保险及统计指标研究
2. 1国外森林灾害和保险研究
2. 1. 1国外森林灾害研究
早在1925年,美国就以H. T. Gisborne为代表开始系统研究火灾预测,并于1933年提出用于火灾等级预报的火灾尺,于1936年提出多因子预报方法(H.T. Gisborne, 1936)。Pook,Gill通过对澳大利亚主要林区福射松林中的可燃物湿度变化进行研究,基于不同层落可燃物湿度的预测模型,发现调落层可燃物湿度和树冠上层的可燃物湿度存在差别(Pook,Gill, 1993)。目前不同国家都依据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林火蔓延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Rothermel模型、加拿大林火蔓延模型、澳大利亚McArthur模型。Bergeron利用档案资料和树木生态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自19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沿安大略东部到魁北克中部的四大区域火灾发生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Bergeron, 1993)。David通过对美国外来有害生物的评估,发现森林害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同时外来有害物种比原有有害物种更能造成危害和损失(David, 2000)。为了评估多类型灾害和巨灾造成的损失,各国开发了一系列多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如美国国家多灾害损失评估模型HAZUS-MH、海洋气象局(NOM)的热带风暴(潮)模型SLOSH。由于森林保险主要被纳入了广义的农业保险,国外专门针对森林保险的研究并不是特别的多,主要也是运用于各类实证研究。Jan H, Jaroslav S, Jan T通过对斯洛伐克天堂国家公园境内,1991-2000年期间的森林火灾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由净保费和风险保费两部分组成的森林火灾保险模型(Jan H,Jaroslav S, Jan T, 2002)。Jan Holecy, Marc Hanewinkel 通过建立森林保险模型,对德国西南部不同林龄的针叶林的经验分布和理论分布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新的森林财产价值评估方法(Jan Holecy, Marc Hanewinkel, 2003)。
………………
2. 2我国森林灾害研究
要把握森林灾害的规律和本质,我们在灾害管理中就必须对包括灾前和灾后在内的森林灾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科学的认识,对于森林灾害全方位的研究必不可少,我国森林灾害研究人员也从不同灾害类型、不同灾害阶段、特定研究领域等多层次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森林灾害管理中,森林灾害损失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森林灾害研究中开展研究较早的领域。早在1987年孔繁文、高M就明确了森林灾害统计工作在森林灾害损失评估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评估中需要注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林木生长特点、林种树龄差异和不同灾害类型的差异(孔繁文、高谋,1987)。杨美和、高颖仪等以森林火灾防治中的经济效益为基础,对森林火灾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进行了研究(杨美和、高颖仪等,1991)。张文勤、纪成俭(2002)以森林灾害损失的构成为基础,对福建省森林灾害经济损失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研究(张文勤、纪成检,2002)。赵文霞在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按照受灾和成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影响范围3方面进行灾害分级,并结合灾害经济损失机理,制定指标体系,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形成了较完整的森林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体系(赵文霞,2008)。郭颖、孙吉慧对2008年贵州龄东南州的雪凝灾害造成的林木损失情况进行调查,按不同林木类型进行受损评估,提出重建对策和措施(郭颖、孙吉慧,2008)。于金霞通过分灾害类型、森林类型构建森林灾害损失指标体系,利用直接和间接评估法对森林灾害造成的林木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于金霞,2012)。
……………
3研究理论基础.......... 11
3. 1森林灾害与保险的相关理论.......... 11
3. 1. 1森林灾害的相关理论.......... 11
3. 1.2森林保险的相关理论.......... 12
3. 2指标体系构建理论 ..........14
3. 2. 1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 14
3. 2. 2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15
4我国森林灾害和保险的统计现状和数据需求分析.......... 17
4. 1我国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现状 ..........17
4. 1. 1我国森林灾吾和保险统计的主要指标.......... 17
4. 1. 2我国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的主要方法.......... 18
4. 1. 3我国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18
4. 2森林灾害管理和保险运行的数据需求分析.......... 19
4. 3森林保险运行及数据需求分析 ..........22
5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25
5. 1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构建..........25
5. 1. 1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25
5. 1. 2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6
5. 2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26
5. 3森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33
7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的数据收集体系
7. 1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和收集方式
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其对森林灾害发生和森林保险运行规律的探究、对森林灾害管理部门和森林保险主体决策的指导作用,都需要通过基础数据的支撑实现。只有获取了基础数据,才能计算各个指标,发现森林灾害和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评估管理和运行的效率,为工作的改善提出建议。所以,数据收集体系的构建是基础,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重要性不容置疑。统计数据收集是指按照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法,收集反映客观事实的统计数据的过程。数据收集方式主要有统计调查、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统计估算等方法,其中统计调查又可细分为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制度三种,此外还有重点调查和复合调查。我们知道,每种数据收集方式的适用性是不同的,需要分析森林灾害和保险统计指标各自最适合的数据收集方式,并对其进行分类,以有利于统计指标数据收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
结论
我国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森林灾害管理的完善。我国不同森林灾害类型具有不同特点,在森林灾害管理中除个别阶段具有共性外,在灾害预防、灾损评估和灾后恢复等阶段都存在明显差异。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也需要分灾害类型。所建立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和森林气象灾害统计指标体系对不同的灾害进行评价和反映,通过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森林灾害管理者对森林灾害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方面有具体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森林灾害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政策性森林保险运行过程中包括政府、保险企业和林业生产者三大主体,在森林保险幵展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和所受影响是不同的,所涉及的森林保险业务开展流程和对于森林保险的信息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为了更全面地展现我国森林保险运行的基本过程,我们需要区分三大主体,按照每个主体所涉及的具体业务流程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政府涉及费率确定、补贴与政策;保险企业涉及核保与承保、责任与损失评定、赔付、盈亏;林业生产者涉及投保、索赔和财政补贴,最后,利用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分析。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国民人均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愈发强烈。高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商用车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作为公路物流的交通工具和工程载货工具需求量逐步增大;在乘用车领域,汽车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一种便捷交通工具,在近 10 年间开始大范围的进入百姓的家中。整个行业在 2009 年及 2010 年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这种增长虽然和当时的经济环境及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政策有关,但其本质,还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无论是物流运输业,大型工程,还是私人用车都对汽车行业有了较大的需求。虽然这种增长在 2011 年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开始放缓,但横向对比,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汽车行业仍然是中国处于发展中的产业,无论从技术工艺水平还是市场需求,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钢材是汽车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而钢铁行业无疑是受益于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上游产业。虽然现有一些前沿技术,使用合金材料甚至碳纤维材质替代部分钢材用在高端汽车上,能够达到车身强度不变甚至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大幅度的车身轻量化,但因技术工艺及成本要求过高等原因,短期内不能普及,因此钢材仍是现阶段汽车车身的主要原材料。
……………
1.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介
为了提高集团管控能力、体现集团规模优势、节约成本,一汽集团于 2008年筹备、2009 年正式开始钢板集中采购工作。一汽集团的钢材集中采购业务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采购中心(以下简称一汽集团采购中心)实施负责。一汽集团采购中心于 2008 年 10 月 28 日由集团公司发文宣布组建成立,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采购部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一汽集团为加强对采购资源的控制,发挥集团公司整体规模优势而设立的业务组织机构。初期业务范围主要是集团公司子公司所用钢材的集中采购和结算,并从集团战略高度考虑实施其他原材料及零部件等共用资源的集中采购。其中的钢板(钢材产品中的板材)集中采购业务涉及一汽集团采购中心的钢材采购室、财务结算室、成本分析与控制室、信息系统室等多个科室,后期为方便业务流程与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室职能平移至钢材采购室价格组。业务信息系统是由长春启明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维护的一汽集团采购信息平台。一汽集团钢板集中采购采用的集中模式是一种集中订货、分开收货、集中结算的模式进行的。
……………
第 2 章 理论综述
2.1 采购理论综述
2.1.1 采购的概念
一般来说,制造型企业采购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 50~70%,所以可以说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源头。有研究表明,某些行业的采购成本每降低 1%,利润率就会上升 10%甚至更高。而且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越大,采购成本的降低对企业利润率的贡献也就会越大。因此,采购部门不仅仅是发生成本的部门,更是企业利润来源的重要因素【6】。原材料的种类有多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来划分,原材料可划分为生产性原材料和消费性原材料。生产性原材料是用来制造生产资料的,如用来制造零部件、设备等生产器具的都属于生产性原材料,其特点是所制造的产品一般不能直接为人们所消费,而是作为制造人们可以消费的产品的生产工具。与之对应的,消费性原材料则是用来生产科为人们直接消费的产品的原料。根据原材料的材质,可以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大多数强度高、质地硬、易导电、韧性好,如钢、铜、铁等;非金属材料相比于金属材料,大多数强度较低、质地较软、韧性较差、绝缘不导电,如塑料、木材等。还可以据原材料的形态划分,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材料。
………………
2.2 统计学原理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构成,主要由人、计算机以及其他的外围设备等要素组成,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六个方面作用。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遵循以下四个标准:明确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性与信息的可加工性、可以通过展示程序为决策或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成熟的 MIS 系统应当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表明了管理信息系统 MIS 是软件工程的产物。管理信息系统 MIS 是集合了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综合系统,它所包含的学科有:计算机学科与技术(包括网络通讯、数据库技术、程序语言设计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等)、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已经被广为认知,信息对于管理也同样尤为重要。因为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掌握的信息的质量。所以,能否从现有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否有效的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管理信息系统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得到普及与发展。
………………
第 3 章 钢板集中采购成本统计分析方法....17
3.1 钢板产品采购简述 .......17
3.1.1 钢板产品采购特点.......17
3.1.2 价格管理的主要办法.........18
3.1.3 供应商价格信息表述办法.......18
3.2 现有信息系统功能简介 .....22
3.2.1 价格信息的录入方式.........22
3.2.2 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23
3.3 现有业务所需成本统计分析内容及方法 .......24
3.3.1 主要成本统计分析工作内容.........24
3.3.2 成本统计分析工具及方法.......25
3.4 成本统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6
3.4.1 成本统计分析的主要问题.......26
3.4.2 现有信息系统的问题.........27
第 4 章 钢板集中采购成本统计分析方法改善.....29
4.1 价格数据库的建立 .......29
4.2 采购成本统计分析主要方法改善 .......31
4.3 配送供货与期货供货的成本分析方法改善 .........39
4.3.1 期货订单与配送订单.........39
4.3.2 期货与配送订单特点及结算.........40
4.3.3 不同采购方式的成本分析.......40
4.4 本章小结 .....41
第 5 章 结论 .......42
第 4 章 钢板集中采购成本统计分析方法改善
4.1 价格数据库的建立建立
价格数据库,是为弥补 3.4.2 节所述现有信息系统数据库存在的不足,为集中采购的成本统计分析提供有力支持。价格数据库内存储的内容,是钢板供应商的价格政策,即每期的价格表的内容,以及供应商与一汽集团采购中心签订的优惠政策、物流价格等信息。通过价格数据库,可计算出数据支持范围内的任意时期的产品的出厂价、到不同子公司的到岸价及各种产品属性对价格的影响等信息,为进一步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通过 3.1.3 列举的三种供应商的价格表可知,各钢板供应商给出的价格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影响钢板价格的因素众也不尽相同,重叠、包含、交叉的关系很多,选取其中任何一种价格表形式做数据库表结构的模板,都无法完整记录其他供应商的价格政策。面对这种情况,要建立数据库,有两个办法值得讨论:设计数据结构,那么有多少种价格表的格式,就要设计多少个基础数据表,来满足对价格表内信息的存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数据库的设计比较简单,只需针对不同种类价格表的特点设计数据库表即可。其缺点是,针对每个表的数据查询,都要开发单独的查询程序或查询语句;而当数据库中需要增加新的供应商价格表内容时,要添加新的数据库表和与之配合的查询程序或语句。
………………
结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只有社会信息完全对称,资源分配才能达到最优。采购方所有的分析统计工作,都是使采购方与供货方的信息更加对称的过程,也就是优化资源分配的过程。本文利用统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根据现有工作中的需求及问题,提出了一汽集团采购中心钢板采购业务的价格数据库建立方法以及价格成本分析统计方法的改善;并通过改进后的方法进行计算,与原有方法进行对比,证明新方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统计速度,而且在价格数据上得到了更多的有价值信息,体现了方法改进的价值与必要性。新方法可以使工作反应更迅速。因为钢板产品的品种、牌号、厚度、组距及其相关属性众多,价格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数据库及统计分析方法全面跟踪及分析,很难在第一时间准确的判断出某方面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变化,而价格数据库的建立使查询与分析变得容易,能更迅速的发现商务中所需要的信息。新方法可以使成本的统计分析更准确。有效而准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使得出的结论更加贴近真实,更能够反应客观现象,避免了因不准确信息而给工作带来的决策失误。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