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硕士论文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18-11-18 23:36:54 论文编辑:cai
本文是一篇农业管理论文,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烟草农业永续发展的内涵
永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类的需求,并且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一种能力。作为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发展观概念,永续发展主要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为方向。永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并不是要求某一种经济活动永远运行下去,而是要不断地强化内部和外部变革,借助现行经济活动剩余利润中的适当部分再投资于其他变革活动,而不是被盲目地消耗掉。
从本质上讲,永续发展具有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的内涵。对于烟草农业来说,永续发展就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烟草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辩证关系,注重人类发展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全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使烟草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对于烟草农业的发展来说,永续发展的内涵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统筹规划烟草农业发展全局,走烟叶生产与生态、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思路,以稳定规模和提高质量为主要任务,以满足卷烟原料的需求为方向,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重要突破口,不断提高我国烟草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烟草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1.2 国内外烟草农业永续发展研究现状
烟草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实现烟草农业的永续发展对于农民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尽快走向富裕,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卷烟工业发展新的需求、国际市场竞争、资源环境、吸烟与健康等诸种问题的影响,烟草农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烟草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产业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低,烟草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制约我国烟草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有激化的可能。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强化烟草农业永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努力探求向科学技术要效益,促进烟草农业的健康发展。农业永续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发展的新课题在近代以来受到较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随着当前环境污染严重和农业发展面临的种种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人们针对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种种局限和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消除农业污染、回归自然理论、及发展有机农业的理论,从而产生了永续农业的概念。1991 年,在荷兰召开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会上各国共同发表了《登博茨宣言》,可以看作是农业永续发展的宣言。
各国政府都针对永续农业的研究给予较大的支持力度,西方学者认为,永续农业主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来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生态保护要求,大力改善农业自然资源,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以建立永久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据此理论,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农业永续发展的定义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实现途径,发表了大批论文和专著。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以耕地、水资源等为主的资源逐渐处于紧缺状态,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烟草农业作为农业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发挥信息化和现代科技的作用,增强农户自主决策的可能性,加强对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的研究、应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尽力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才能确保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对于现代烟草农业来说,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烟草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必须借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利用,同时加快科技转化力度,提高烟草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烟草农业体制的完善,才能有助于解决当前国际范围内烟草农业发展遇到的困扰。
针对烟草农业永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西方学者指出,烟草农业的现代化是烟草农业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这必须基于一国政府政策机制的及时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一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转变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加大对烟草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和集约化生产方式的政策支持,确保专业化生产和信息化科技的大范围应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从制度层面对农业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结合提供支持和保障。由政府主导,最大限度地协调土地生产力,提高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之间带根本性的矛盾。西方学者专家主要从农业专业化和科技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烟草永续发展的定义、发展思路和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烟草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 永安市基本情况调查
 
2.1 自然生态条件
永安,别称燕城。位于闽中偏西,沙溪上游,地处武夷山和戴云山的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16°56′~117°47′,北纬 25°33′~26°12′之间。东与大田县为邻;西接连城县、清流县;南连漳平市、龙岩市新罗区;北毗邻明溪县、三元区。市境内东西宽 82 公里,南北长 71km,总面积 2492km2。全市辖 4 个街道、7 个镇、4 个乡(其中 1 个民族乡)。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道燕江贯穿市区。
 
2.1.2 地形地貌
永安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拥有桃源洞、鳞隐石林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海拔相对高差大,高差达 1555.7 米。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地、丘陵、盆谷,少部分山地。
 
第三章 永安市烟草农业发展现状.................................. 18-27 
    3.1 永安烟叶生产基本情况.................................. 18 
    3.2 烟叶风格特色及质量状况 ..................................18-19 
        3.2.1 烟叶风格特色 ..................................18 
        3.2.2 外观质量 ..................................18-19 
        3.2.3 内在质量 ..................................19 
        3.2.4 评吸质量.................................. 19 
        3.2.5 安全性 ..................................19 
    3.3 烟草农业发展优势 ..................................19-22 
        3.3.1 自然生态条件独特 ..................................19-20 
        3.3.2 特色品种优势 ..................................20 
        3.3.3 技术队伍扎实.................................. 20-21 
        3.3.4 管理体系较完善 ..................................21 
        3.3.5 基础设施较完善.................................. 21-22 
        3.3.6 工商合作优势.................................. 22 
    3.4 烟草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2-27 
第四章 永安市烟草农业永续发展对策.................................. 27-44 
    4.1 永安市烟草农业永续发展对策 ..................................27-39 
4.2 永安市烟草农业建设成效和效益分析 ..................................39
 
结论
 
烟草农业永续发展是永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一流的烟叶基地为目标,以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载体,加快落实规模化、特色化、基地化、现代化“四化”发展思路,通过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办法,提高烟叶生产水平,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促进烟农持续增收,保证永安市烟草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运用农业现代化理论、经济学等有关理论,通过深度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分析了永安市烟草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永安烟草农业永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1)永安市基本情况调查。调查了永安市自然生态条件、社会人文条件、农业生产现状。其中自然生态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地与耕地资源、水资源状况;社会人文条件主要调查了交通状况、人力资源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2)永安市烟草农业发展现状。首先介绍了永安市烟叶生产基本情况,从烟叶风格特色、外观质量、内在质量、评吸质量、安全性等方面介绍了永安市烟叶风格特色及质量状况;论述了永安市烟草农业发展优势,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自然生态条件独特、特色品种优势、技术队伍扎实、管理体系较完善、基础设施较较完善、工商合作等优势;最后指出烟草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有种植成本高、效益不突出、种植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烟叶质量不均匀、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风险保障脆弱等问题。
(3)永安市烟草农业永续发展对策。针对提出的烟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永安市烟草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提出了一下对策:首先,加大烟草农业基础建设投入,降低烟叶生产成本;其次,扩大烟叶种植规模,提高专业化程度;第三,加大实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烟叶生产水平;第四,加强烟叶质量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最后,建立烟叶生产风险保障体系,解决烟农后顾之忧。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引言
 
农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粮食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普通民众的“米袋子”“菜篮子” “钱罐子”。所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支持与保护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竞争力。
 
1.1国内外现代农业布局规划综述
1.1.1国外农业布局规划简述
国外区域农业现代规划的理念,开端于18世纪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地理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农学家先后研究了农业区划。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区域农业规划逐渐成为新的区域规划重心并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发表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再版时以《明天的田园城市》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乡村和城市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在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布局结构、绿化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英国人盖迪斯是一位综合性的规划思想家,他把社会学、生物学、城市规划学和教育学融为一体,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并制定了 “调查一分析一规划”的“标准”规划程序。1938年,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他提出:“乡村与城市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和乡村哪个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并且明确指出,“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此后,区位论、地域生产综合体、循环累积因果、增长极、核心一边缘、极化一涓滴效应等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区域规划中,其中,区位论包括19世纪初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0世纪初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0世纪30年代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40年代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由前苏联地理学家科洛索夫斯基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后又经萨乌什金等人完善和提高,该理论在区域规划中应用的意义在于加强产业协作、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延伸产业链及区域综合管理;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提出增长极理论,后期又有学者将其发展成为点轴系统理论等;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赫希曼提出极化一涓滴效应理论;至20世纪60年代,威廉逊的倒U字型发展规律、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等相继产生并应用于区域规划。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区域规划研究手段,指导着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实践,并成为区域农业规划的理论基础。
 
1.1.2国内农业布局规划简述
我国区域农业规划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农业区划工作。1955年,受农业部委托,由周立三主持,组织了经济地理学者编写了《中国农业区划初步意见》,将全国划分为6个农业地带和16个农业区。随后,广东、江苏、湖北、四川、山西、黑龙江等省相继幵展了农业区划工作。1978—1984年,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以周立三、邓静中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农业区划理论与方法,相继主持和参与“全国农业区划”纲要的编制、省区及其以下大量农业区划工作。
期间,伴随着全国性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农业获得连续6年的大丰收。进入21世纪,随若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颁布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规划,区域现代农业规划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2003年,农业部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旨在通过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和区域布局。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幵展现代农业发展“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及以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都农业、生态农业等为主题的区域农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第二章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的理论基础
 
2.1农业
农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是通过培存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的是种植业;利用土地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制作或者加工的是副业。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5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饲料、经济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2.1.2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见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发端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釘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才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荥产业”。“国民经济的基础”这句话来恰当地概括了农业的作用和地位。
 
第三章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方案.............................. 24-30 
    3.1 指导思想 .............................24 
    3.2 规划依据............................. 24-25 
    3.3 规划原则............................. 25 
    3.4 规划思路............................. 25-26 
    3.5 规划范围 .............................26 
    3.6 规划方向............................. 26-28 
    3.7 规划期限............................. 28 
    3.8 规划目标............................. 28-30 
第四章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的条件分析............................. 30-40 
    4.1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30-32 
    4.2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32-35 
    4.3 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35 
    4.4 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35-37 
    4.5 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37-38 
    4.6 农业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38-40 
第五章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分区.............................40-57 
    5.1 布局规划分区原则............................. 40-41 
    5.2 布局规划分区和发展方向............................. 41-55 
    5.3 布局规划进度............................. 55-57
 
结论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普通民众的“米袋子”“菜篮子” “钱罐子”,关系到粮食安全、国家稳定、社会稳定。国外现代农业规划研究起步早、发展快、理论全,国内现代农业规划从国情出发,重点服务于农村和农民。国内外现代农业规划的研究趋势是:区域农业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不断向纵深发展、区域农业规划重视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丌展本研究,不仅是娄烦县发展、经济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特色,而且是山面省建设新农村、落实“三农”政策的新亮点。
在介绍农业、现代农业的概念、特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现代农业的上耍形态和主要模式。主要形态包括:都市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17机农业、设施农业、持续农业;国外主要模式有:美国规模经营型、本染约型、法呵专业化型、韩国结合型;国内主要模式有:外向创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科技园、山地园艺型。从规划原则、规划思路、规划范围、规划方向、规划目标等方而构让了娄烦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方案。从娄烦县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条件出发,客观地分析了娄烦县丌展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的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劣势等。结果表明,优势与劣势并存,发展潜力巨大。
以布局规划原则为指导,选择娄烦县的马家庄乡、杜交曲镇、米峪锁、娄烦镇、静游钺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区,分析了各规划区的规划依据,釆)技术,从实际出发,对各规划区进行了农业产业布局,捉出了各规划区的发展方向,阐述了各农业产业的实施技术。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结合的可能性
 
1.1界定何为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
我们要搞清楚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含义首先需要把这个整体概念分开来解释:所谓风险投资是指在金融过程中形成的行业选择、投资管理、机制创立的有顺序过程。了解风险投资是运用风险投资的第一步,也是我国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外国风险投资定义的整体把握同时按照我国的现实情形,我们这样定义风险投资:即是为获取农业高技术产业的巨大收益,愿意冒一定风险将资本以股权形式投入到高成长性的农业高技术风险企业,并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待农业高技术企业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一种新型投(融)资制度。
这一投资方式运用在农业领域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又可以提升基础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促进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运用。这些要素在互动中更新成长契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1.2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特殊性
农业高新技术的特征在于准入门槛高,风险高当然收益也高。这最主要的"三高"成为人们追捧的宠儿,但是挑战和困难也不可小觑。
 
(1) 准入门槛高
农业高新技术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多,学科间的差异本身很大,要综合利用需要全面的人才。不仅要对基础理论熟悉还要在此基础上创新,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的发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进的结果,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
 
(2) 投资与高收益
同在风险总是与收益成正比的,投资越大风险也越大收益才可能高。农业高新技术的最后收益定是高的,但是前期对技术的投资就像无底洞,一般没有眼光和信心的企业家)搾不起的。而农业产品的最终成功生产还不是终点,作为商品的农作物还需要实现它的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跳跃"还需要农业的产业化才能最终完成。这中间有个时间间隔是不会有任何收益产生的,所以这是考验企业家耐性的主要环节。也就是说企业家源源不断的投资并不能像投向其他领域的资金有个固定的报周期,农业领域的周期长而且不稳定。因此,投资是支撑农业高技术创新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
 
1.3风险投资是对农业科技融资体制的补充
风险投资可以运用于诸多领域,我们着重关切农业髙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从风险投资本身所具有普遍性功能入手來看具体到农业领域的特殊性:一是巿场对投资本身的陶炼。市场既有决定的权限同时也强化了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和搏杀;二是优化企业功能。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有高回报的,那么它就要关心企业的管理,经验,信息等,风险投资一旦进入企业它就肩负起壮大企业的责任,它为企业提供资金更关心资金的运作过程;?是降低风险功能。风险投资制度是社会化的过程,是各方参与的过程,各方共同承"'1风险的机制为风险投资降低了不可见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调动了投资者的热情。同时也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性,保持了金融的稳健和延续。总之,农业1?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不仅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资金,而且还为产业化分摊风险,培宵企业发展。
 
第二章山西省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现状描述
 
2.1从资金来源分析
资金是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然而农业领域的融资困难也是山西省农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山西长久以来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倾向扶持煤炭资源产业已经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惯性政策。这样的思路使得山西农业投资数量少质量差形成极不平衡的格局。市县政府更加疏于农业投资,往往选择见效快的重工业。山西农业投资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非但如此还将农业发展中的部分收益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来,造成了农业生产衰退的结果。90年代以来信贷机构缩减支农资金,农业资金来源一度陷入绝境。这一政策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农业在吸纳社会资金方面也受到种种限制:比如上市门槛高,融资困难等。到2008年末,山西省上市企业比例不足5%,农村金融市场不稳定,政策不能延续也使得农业投资来源狭窄。一些农户不得不采取高利贷等方式筹措资金,使得成本急剧上升,而收益不增,经营的风险太大,有些农户和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现代农业越来越朝着高投入高产出的趋势发展。仅仅依靠农村中各个经济组织进行简单的资金积累,很难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政策、科技、投入是农业正常发展的三大大引擎,仅靠政府财政补贴,农户自己投入、贷款这些传统办法很难把农业带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三章 山西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25-35 
    3.1风险投资的宏观运作模式.............................. 25-30 
        3.1.1 运作主体模式.............................. 25-26 
        3.1.2 市场体系运作模式.............................. 26-27 
        3.1.3 人才运作模式 ..............................27 
        3.1.4 法律运作模式.............................. 27 
        3.1.5 政策运作模式.............................. 27-30 
    3.2 山西发展农业微观运作模式.............................. 30-35 
        3.2.1 风险投资公司运作模式 ..............................31-32 
        3.2.2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运作模式 ..............................32-33 
        3.2.3 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运作模式.............................. 33-35 
第四章 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问题 ..............................35-39 
    4.1 缺乏成熟的项目市场.............................. 35-36 
    4.2 缺乏良好的融资体制 ..............................36-37 
4.3 加强风险投资力度拓宽投资领域 ..............................37-39
 
结论
 
截止去年,我国风险投资领域己经展现出大的突破,上市农业公司数量达到35家。这些公司涵盖了目前农业的所有方面。利润的诱惑已经促使农业领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发展框架,怎样更好地把风险引入农业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需要共同考虑的重大课题。悠久的中国农耕文明将焕发出新的力量,我们面对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必须把握好新型农业的发展规律,进而把蕴含于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理顺。风险投资在我省的农业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一哄而上也不可望而却步,搞清楚风险资金的组成或者说如何筹集到更加广泛的风险资金是关键,我国在利用外资上己经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我们试着从外资的角度考虑可能会增加可行性。政府和社会都能以不同的资金份额参与进来,以来降低个人风险,而来可以把我更加全面的信息,也有利于科学决策的形成。所以,投资的模式以及利益的分配是显而易见需要探讨的。
风险资金进入农业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以便协调投资者、农业发展、农民利益、农业企业的关系。从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寻求突破,结合山西的实际问题进行逐层化解。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技术产业将是这个时代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高技术产业不仅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我省这样一个农业资源匾乏、生态环境欠佳的中部省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农业发达地区的实质选择。本文在分析了山丙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现行投融资体制的基础上,指出农业髙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缺乏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资金投入,尤其缺乏权益性资本的支持。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绪 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前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维持生产,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差,同时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河流、湖泊富营养化,同时造成土壤保肥能力大大下降,现代农业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只及传统农业土壤的 1/10,加剧了水土流失;农药的使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破坏了生物链,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发展绿色农业,以此进行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农业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各种有益生物种群明显增加。此外,在加入 WTO 后,面对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无毒无污染的高品位、高质量的要求,中国也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水平,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对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促进作用。绿色农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要求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综合国力的增强,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等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巨大挑战。21 世纪黑龙江省绿色农业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等等问题严重威胁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是典型的资源性产业,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耕地、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黑龙江省十分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绿色农业的研究较多,但迄今为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入手研究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很少。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不及早开展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曾经给黑龙江省带来经济繁荣的绿色农业产业就会因为缺少规划、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而出现危机,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因此,开展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绿色农业研究现状
国外发展绿色农业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无土栽培。世界各国对绿色农业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 4 个方面:一是完善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进一步巩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二是制订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法规等保障性措施;三是加强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四是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解决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当前,绿色农产品已不再只是一种时髦,各国致力于从环境保护机能的把握和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确立,主壤与栽培管理技术的确立,绿色农业的综合评价等方面生产培育出各式各样的绿色农产品以满足广大需求者的要求,是绿色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地盘。并且国际标准委员会制定了环境国际标准 ISO14000,与质量技术标准认证 ISO9000 共同作为世贸标准。
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较早,从无公害食品到有机食品,其共同的特点都是注重食品安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 F.H.King 教授(1908)研究传统农业施用人畜粪肥、秸秆、河泥等有机肥料生产的农产品,其品质优良、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据此最早提出有机食品。JohnElkington、Julia Hailes(1980)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一书,对促进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和绿色食品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 Julie A.Caswen 指出,企业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最典型的是利用政府的食品安全政策、搜集绿色产品信息,并根据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制度策略,占领市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一样也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David Bigman 等针对发展中国家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了绿色食品的销售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总之,绿色农业与绿色食品正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美国、日本、欧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
 
第二章 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评述
 
绿色农业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根本途径。中国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与环境压力大,发展绿色农业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2.1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
 
2.1.1 绿色农业的概念
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利用“绿色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绿色农产品为特征,树立全民族绿色意识,开辟国内外绿色农产品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体系,是自然资源能够被人们有效合理的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过程要对自然资源不造成伤害。我国绿色农业执行的是农业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绿色农业在生产方式上对农业以外的能源采取适当的限制,以更多的发挥生态功能的作用。绿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显著特点,一是对产品进行“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二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产品、环境标准和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为强制性国家或行业标准,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执行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强制性指标。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而一般农产品对于此标准的执行度不强。绿色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按照其标准执行,而且更加丰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因素,无论从环境,技术应用产品的安全性和更多因素的协调发展等,两者各方面因素几乎一致。而绿色农业理论的拓展正好解决了农产品质量不利于解决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食品的生产也丰富了绿色农业理论。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
3.1 DEMATEL 模型的建立...............................................11
3.1.1 直接影响矩阵的构建...........................................11
3.1.2 因素综合影响关系的考察.......................................12
3.2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12
3.3 可持续发展关键影响....................13
3.4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5
第四章 环境资源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18
4.1 绿色农业发展经验与目标...........................................18
4.2 发展的优势.........................................19
4.3 环境资源承载能力.................................21
4.4 与绿色食品发展.........................22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24
5.1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24
5.2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25
5.3 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选择.............................26
 
结论
 
(1)阐述了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据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发展经济学等有关理论体系,明确了绿色农业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指出了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意义。
(2)确定了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 DEMATEL 方法,从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建立直接影响矩阵并求出综合影响矩阵,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的系统辨识,确定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农民收入水平 、绿色农产品价格、消费支出水平、政策支持、食品安全意识 5 因素,同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分析了黑龙江绿色农业环境资源条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绿色农业生产标准、质量控制、化学品的使用要求以及发展目标的分析,从黑龙江省地形地貌特点、土地面积、耕地类型、森林覆盖率、沼泽、草原、湖泊、河流等方面论述了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同时应用环境资源承载力理论对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黑龙江省开发较晚,垦殖年限短,自然资源、环境条件适合绿色农业发展。
(4)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对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环境资源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意识缺乏、市场体系不健全、伪劣绿色食品多、科技含量低、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化发展缓慢、龙头企业牵动力弱等问题制约了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借鉴国内外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对策,指出完善政策法规、增强全民绿色意识,促进绿色食品消费;优化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发展绿色产业带、实施绿色产业升级、建立绿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绿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加快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 1993 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推行以来,信息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从而在世界范围引发全球信息巨大浪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数十年的积累和发展,信息技术已充分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信息产业的产值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0%~70%。我国面临如此严峻的国际环境,处在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步伐,及时加入这一全球性的历史进程。信息技术已是信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动力和趋势。
随着对信息化认识的逐渐加深,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其作用,并提出了很多关于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如“三金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等。这些都极大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中共中央于 2000 年出台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推进社会信息化做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和目标。近年来农业领域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产品竞争力处于不利地位。供求关系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吉林省农业经济快速有效的发展。因此,吉林省迫切需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和完善,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实施信息技术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结合,探索适合吉林省农业信息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模式。
 
1.1.1 国际背景
上个世纪 50 年代,美国已经运用计算机解决饲料方面的问题。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美国农民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粮食价格、新品种种植方法及品种改良信息、农业机械使用、修理、保养信息等。发达国家形成了农业工业化以及机械化之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开展广泛的农业信息化推广的相关工作,重点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硬件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应用、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经营等各个环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基础的顶梁柱,支撑其他各个产业和部门的持续发展。我国进入 WTO 后,农业受到 WTO有关规则的限制,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变,国内农产品、农业市场乃至整个农业都遭受了很大冲击。吉林省农业产品处于不利地位,在此情况下,吉林省农业必须抓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的生产竞争力,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1.1.2 国内背景
2004 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两个一号文件,将力量都集中在支持粮食区发展粮食产业上。国家的重要方针为推进吉林省农业进程提供了保障,从而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推广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据报道,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初级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20 至 30 年。为了提高信息化现代农业的进程,先将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工作落实下去,建立技术研发部门,对其产业成果予以奖励,再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信息技术进行全面改革和优化,实现生产结构方式的转变。党在十六大中将农业的工作重点放在振兴东北农业基地的工作中,吉林省农业应该抓住这个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机遇。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是我们迫切的研究方向。
 
1.1.3吉林省农业概况
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发展农业的地理优势和基础,东部山区的园艺特色品种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可是,存在着一些特殊原因,农业长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农民收入及农业结构逐渐落后于国内发达城市水平。吉林省农业整体水平不高,农业发展的指导方法相对落后。
 
第二章 农业信息技术的理论依据
 
2.1 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
目前,固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趋于减弱,而信息技术则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得日趋重要,如今农业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制开发是农业信息化发展核心部分,衡量农业信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
 
2.1.1 信息技术
从广泛的含义上指的是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器官相关功能的技术的总称,根据这一定义发散扩展可知,信息技术就是所有能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相关功能的技术。信息技术经过发展,包含内容有很多,其中,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了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和处理等多方面多水平的相关科学技术(李雪等,2008)。
 
2.1.2 农业信息
农业信息可以增加农民和农业企业以及政府的效用,有利于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以及对推动主体不断发展的很有价值的知识或信号。其中包含了很多方面,农业生产信息、农业管理信息以及农业政策信息等,都可以称作农业信息。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13
3.1 农业发展中信息技术的趋势 .........................................13
3.1.1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指标 .......................................13
3.1.2 信息农业发展的趋势 ...........................................13
3.2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14
3.3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定位 .......................................14
3.4 农业发展中信息技术.................................14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吉林省农业中...................................18
4.1 吉林省农业发展信息技术.....................................18
4.1.1 吉林省的优越条件 .............................................19
4.1.2 优良的商品粮食基地 ...........................................20
第五章 吉林省农业信息技术应用.............................28
5.1 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28
5.1.1 逐步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28
5.1.2创新信息服务主体 .............................28
5.1.3 信息技术服务的有效模式 .......................................28
5.2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创新 .......................................29
 5.3 构建农业信息资源网络体系 .........................................31 
5.4 培养大量的农业信息技术...................................32 
5.5推动吉林省农业信息技术.............................33
 
结论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才能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才会极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本也会真正降下来;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实现多层次高技术的科技创新,可以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综合配置组合,从而落实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的服务项目,达到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直接指导农民进行生产作业;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良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循环,达到高效可持续地生产,推进信息现代化农业的进程。
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技术无论在应用研究上,还是在技术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农业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已逐渐完善,各类应用系统充分运用到实际中,其中以种植业和养殖业成效最为明显。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资源建设、农业信息化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比例与我国其他一些省市相比还处于低级水平。此外,吉林省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仍然还有不足之处。
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还不够完善有待发展、信息技术产品产业化暂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信息技术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应用水平低较少,主要表现在重复低水平研究、仅在遥感方面应用得的比较好,GPS 和 GIS 的研究及应用涉猎不深。
1. 通过对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外先进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重中之重,针对吉林省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吉林省作为我国优越的粮食生产基地,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优势,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显示出加速吉林省信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迫切性。
3. 研究分析近年来吉林省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情况、信息技术研发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现状,结果表明,吉林省的信息建设还有不足之处,信息技术研发不够深入,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4. 吉林省农业在电子商务方面有良好的发展,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信息技术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加上农业信息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从而使得农民对于信息的获取比较困难,减缓了吉林省信息现代化农业进程的步伐。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