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代写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概况
1.1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1.1.2 荣誉奖项
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6 年度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 荣获数十项中国建筑鲁班奖、中国建筑装饰工程奖及上海市白玉兰工程奖•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中国百强建筑装饰企业上海地区排名领先• 全国装饰行业信息化先进公司• 上海市重大实事工程建设金杯公司• 上海市建筑室内设计优秀公司• 全球 50 强建筑承包商、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上海建工股份所属专业公司• 上海市信得过建筑装饰企业• 上海首家获得“与境外设计公司合作或担任设计顾问资格”的建筑装饰公司• 上海首家获得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的建筑装饰公司• 上海市文明单位
1.2 公司经营范围
建筑装修装饰工程、建筑幕墙工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凭资质证书)、门窗设计、加工、生产、安装、销售,机电设备安装及相关业务咨询服务,机电设备及零配件、建筑装饰材料的销售,附设分支机构(涉及许可经营的凭许可证经营)。
1.3 分公司简介与面临问题
由于总公司发展需要,目标做大做强,提升管理能级,将条件成熟的工程经理部升级为分公司,扩大管理规模;条件尚未成熟的工程经理部等条件成熟后成立分公司。一个工程经理部以工经部经理为首,是一个核算单位,但无财务职能的科室,所有财务会计工作均由总公司财务部统一完成,工程经理部记录流水账以便核对。成立分公司后,与以往工程经理部最大区别就是财务科的设立,并独立记账出报表,所以总公司对于分公司的管理和控制中,财务管理尤为重要。而如何对于新成立的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做到最有效最适合总公司实际情况,则就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
第2章 宏观面分析
2.1 国家宏观经济走势
国家“调结构、保增长、促民生”的政策导向不变,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切决定,“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对建筑业的需求和建筑业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将给建筑装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筑装饰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上海本地市场形势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要实现“四个率先”,城市的网络化、枢纽化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将掀起新一轮高潮,中心城市旧区改造、民生工程建设、郊区卫星城镇建设将有大动作,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规划将有新举措,上海本地市场前景良好。
2.3 装饰行业发展形势装饰
行业仍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建筑环保、节能、低碳政策执行力度会加大,技术要求会越来越高;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促使产业链延伸成为装饰主业的重要补充;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将越来越多,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其规范的内部运作、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全新的组织形态,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全市场化的资本运作,人才集聚的激励机制……将给整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深远而积极的影响。由于“大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工程项目的集中度将越来越高,特别是重大、知名工程,将成为“大企业”之间激烈竞争的对象。
第3章 公司“十一五”与“十二五”………………… 14-19
3.1 公司“十一五”取得的成果…………………14-15
3.2 公司“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15-16
3.3 净利润增长缓慢…………………16-19
第4章 建筑施工企业特点、存在问题………………… 19-23
4.1 施工企业不利于项目管理因素…………………19-20
4.2 装饰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20
4.3 目前存在问题…………………20-21
4.4 项目经理承包制………………… 21-23
4.4.1 项目经理承包制定义………………… 21
4.4.2 项目经理承包制缺点…………………21-22
4.4.3 风险应与利润同在…………………22-23
第5章 装饰企业财务管理必要性…………………23-28
5.1 关于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体制………………… 23-25
5.1.1 关于资金管理…………………24
5.1.2 关于项目债权债务管理………………… 24
5.1.3 关于项目成本费用管理………………… 24-25
5.1.4 关于项目收入与利润管理………………… 25
5.2 加强项目财务管理注意要点………………… 25-28
第6章 财务控制………………… 28-33
6.1 财务控制的含义………………… 28
6.2 财务控制的目标…………………28
6.3 总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手段…………………28-33
结论
(1)建立符合企业结构特点的财务机构。企业已拥有了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但应根据自身的发展,不断调整财务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尽量缩减信息传递路线,使企业能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将财务的集中指挥权充分发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2)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其经营管理积极性,激发其创新热情;适当的约束机制也可以促使其配合企业的集权式管理,以求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3)定期召集各级财务人员交换意见,进行“深度会谈”。为预防企业财务决策的独断性,应定期反馈各下级部门实施情况,遇到重大的问题,可以越级反馈;同时应召集各级财务人员,进行“深度会谈”,并结合专家意见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避免“集权型”管理中高层领导个人原因造成的失误。
代写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图书出版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前均定位为“事业单位”,一切全由国家包办,不用考虑经济方面的亏盈。80年代后,按“事业舉位、企业管理”的自负盈亏模式进行管理。2003年,我国启动“转企改制”的出版体制改革,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截止到2010年底,除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和中国藏学出版社等四家公益性出版社保留事业编制,另有一家出版社退出外,其余中央级出版社已全部成功转企。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的完成,过去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力量或垄断性质销售图书的现象将逐渐淡出市场,图书的市场营销也成了近几年来我国出版业界比较热门的话题。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出版企业对图书营销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楚,仍将图书营销与图书的销售、发行混为一谈,还有部分出版社认为对图书的广告宣传就是图书营销的主要内容。这些认识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出版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部署。这对图书出版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立离不肝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也将为图书出版行业带来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但是,图书出版行业同时也要面临重大挑战。出版体制改革的完成、图书市场的繁荣发展必将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将促使图书出版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经营,优化主营业务,增强竞争优势,以期实现发展和超越;也必将促使各出版社重视图书市场的发展以及图书的营销工作。现代的营销理念、营销策划和营销手段也必将在国内的图书市场营销中得到迅速地普及和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是国内最早具有市场意识、迸行市场化运作的出版社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图书营销的尝试,是国内最早进行自办发行的出版社之一。并且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在做好电力专业图书出版的前提下,成功开拓了计算机类、外语类和建筑类图书市场,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图书业界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品牌、形成了无形资产。随着转企改制的成功实施,中国电力出版社在图书营销方面又开展了更深层次的工作,在原来发行部、市场部、直销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图书营销中心,进行统一的市场营销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受制于国内图书出版产业的历史、营销现状,尤其是中国电力出版社上级主管单位所处的垄断行业性质,使得其图书营销工作无论是在组织机构,还是在管理模式、运作方式上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已不能适应出版传媒产业的发展。
本文旨在从“4P”理论和“4C”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结合中国电力出版社的人力资源、技术、管理以及品牌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电力出版社采取组合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力求把现代企业营销理念及营销手段与中国电力出版社的具体工作相结合,以期为中国电力出版社建立全新组合营销理念,并探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组合营销策略实施方案和措施。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将市场营销定义为: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了一些核心理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价值、满足和质量,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营销和营销者。并且,这些概念每一个都是建立在前一个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Jerome Mecartry)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了前人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4P”理论,艮[]: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20 世纪 80年代,美国的罗伯特?劳特朋教授以传统的“4P”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且以消费者为导向的“4C”营销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Cost)、消费者购买的便利(Convenience)、与消费者的完全沟通(Communication)。与以市场为导向的“4P”理论相比,它将市场营销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彻底地完成了,是主动创新的营销模式。
第2章 “4P”理论与“4C”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它包含了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价值、满足和质量,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营销和营销者等一些核心理念。并且,这些概念都是相互依存、关联的,每一个都是建立在前一个的基础之上,并且是后一个的基础。这个定义强调了消费者的核心地位,说明了市场营销是从消费者需求调查为开始、以消费者需求再调查为结束的完整的循环过程。作为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是指企业针对业已选定的目标市场,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并在此基础上组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策略,从而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 1 “4P”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提出,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理论——"4P"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4P)。尼尔博登于1953年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的概念。指出:所有市场需求都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所谓“营销变量”的影响。企业一般通过对这些营销变量以及其他的要素进行有效组合,以获得一定的市场反应,满足市场需求,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JeromeMecartry)出版了《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 一书。书中将营销组合所涉及的几十个要素,一般性地概括为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理论。随后,菲利普科特勒于1967年,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中,进一步确认了以“4P”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第3章 中国电力出版社图书营销现状...........................21-28
3.1 中国电力出版社概况........................... 21-22
3.2 中国电力出版社图书营销现状分析........................... 22-27
3.2.1 产品分析........................... 22-24
3.2.2 定价分析........................... 24-25
3.2.3 渠道分析........................... 25-27
3.2.4 促销分析........................... 27
3.3 小结........................... 27-28
第4章 实施组合营销的必要性........................... 28-35
4.1 面临的市场环境 ...........................28-31
4.2 实施组合营销的必要性........................... 31-32
4.3实施组合营销的可行性........................... 32-34
4.4 小结 ...........................34-35
第5章 中国电力出版社图书组合营销策略........................... 35-54
5.1 产品(Product)+消费者(Consumer)策略........................... 35-41
5.2 定价(Price)+成本(Cost)策略........................... 41-46
5.3 渠道(Place)+便利性(Convenience)策略........................... 46-49
5.4 促销(Promotion)+沟通(Communication)策略........................... 49-53
5.5 小结 ...........................53-54
结论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幵,图书出版行业迎來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图书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完成,必将为图书市场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这也必将促使图书出版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经营方式,优化主营业务,增强竞争优势,以期实现发展和超越;从而必将促使各出版企业重视图书的市场营销工作。现代的营销理念、营销策划和营销手段也必将在国内的图书市场营销中得到迅速地普及和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如果准备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4C’理论为导向、‘4P’理论为实现手段和方式”的组合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实施组合营销策略。
(1)实施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策略。在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为导向,遵循巩固优势产品地位、紧抓主要产品、进军热点市场的原则,发现并满足目标读者的独特诉求。同时,JP发以电子书为代表的数字出版物。
(2)实施以满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为导向的价格策略。不是仅仅考虑图书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是根据产品的目标销量和预定利润,综合、灵活运用成本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和需求导向定价法,以读者的认知成本制定产品的价格,并实施以降低读者购书附加成本的销售价格策略。
(3)实施以消费者购买便利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以满足读者随时、随地的购书需求为着眼点,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并重。根据销售渠道的特点,按渠道性质进行管理,以制度作保障、提高服务水平和销售能力,大力发展网络销售,推进以电子书为代表的数字出版物的营销。
(4)实施以与消费者充分沟通为导向的促销策略。图书产品的宣传促销要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自有行业媒体以及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建立现场促销人员队伍与读者进行沟通。同时,建立与渠道销售人员和编辑、策划人员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机制。
代写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1绪论
1.1选题依据
论文代写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己经有了四十年的迅猛发展发展历程。这种独具一格的融资方式,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大力追捧。在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通量目前己经超过国债,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债券市场。资产证券化因此也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曾涉足过资产证券化业务,但其发行对象主要是境外投资者,相关参与机构也主要是境外投资银行。因为多年来,我国没有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政策鼓励和相应金融环境支持,这种伟大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我国的进展,相比西方国家则显得举足维艰。
当前,我国企业正面临着较大的融资困难,一方面企业负债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高负债利息成本和大量应收账款减少了企业自由现金流;企业融资大多依靠银行贷款这一单一渠道,企业想要获得投资所需资金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我国企业多采取了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虽然直接融资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活跃起来。
在寻求企业融资方式多元性的过程中,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手段终于被引进到国内。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肯定了证券市场的作用,2006年证券会和保监会也相继发文表示支持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自此,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引起了研究热潮,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试点新时期。企业资产证券化即:企业通过出售流动性不足资产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减少资产的资金占用,提高整体资产的流动性;利用融资现金进行项目投资,加上相关各方的专业技术和融资的规模经济又能带来未来现金流的增加,而且证券化融资产生成本的节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率,有助于企业价值提高。同其他融资方式相比,企业通过资产证券融资,可以绕开一些客观存在的融资壁垒,筹集大量资金,增加企业资产流动性,这一特点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企业投资。
然而,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具有参与主体众多、交易过程复杂以及后续不确定因素繁多等特点,因此不仅参与者面临的风险很大,而且也会对发起人的原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影响。在其众多的风险因素中,财务风险也因其业务流程的特殊性而显现出一定的特殊化。我们知道,在投资融资过程中,风险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根据风险预警理论,绝大多数风险是可以感知和发现,也是可以度量和测评的。但是由于企业资产证券化属于较新的一种融资方式,存在诸如提前偿付风险、违约风险等特殊风险因素,目前,传统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其特殊风险因素的修正,因此己经不能准确及时地起到风险评价控制作用。此外,由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特殊性带来的特殊财务风险与企业一般模式下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匹配,且目前业内学者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相对很少。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研究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证券化企业资产规模,以及其风险配置、资本结构等设置相应评价指标,以保证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获得财富正效应,避免融资失败及企业损失。
1.2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国外研究述评
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在西方己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最早给出资产证券化定义的是被誉为“资产证券化之父”的耶鲁大学教授—弗兰克J•法博兹(FrankJ.Fabozzi)。目前,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多种多样,其研究内容和角度并不统一,而且对金融结构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较多,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比较少见。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资产证券化研究的发展趋势由传统分析资产证券化的特征、外部影响因素、内在交易结构及对金融系统的效率等方面的宏观研究,开始转向运用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科的方法研究资产证券化内在风险、量化定价、成本和收益等微观内容,研究对象也拓展到了企业资产证券化。
就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角度而言,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对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财务问题的研究。Benveniste&Berger(1987)和James(1985)运用最优风险分配模型证明了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风险分配,增加计划融资,从而避免Myers(1977)提出的投资不足问题;Hess&smith(1988)zweig(1958)Greenbanm&Thakor(1987)Pavel&P址1115(1987)等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为原始权益人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多样化的资产组合手段,增加了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Rosenthal&oeamPo(1988,1992)通过对通用汽车承兑公司的融资案例分析了证券化资产的信用风险与公司整体风险隔离从而降低了融资成本;Gorton&Souleles(2005)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SPV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构造模型说明SPV的价值主要来源于它能够降低企业的破产成本。
2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2.1资产证券化理论
美国学者Gardener曾给资产证券化定义如下: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过程或者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它使储蓄者与借款者在金融市场能够部分或全部地匹配。汇幻。在此定义下,市场信誉变成了开放的,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市场信誉是封闭的。该定义下,金融过程可以被分成两种融资方式:Gardener的这种定义把金融过程分为两种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种信用中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另一种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基础。由此则引伸出了相应的两种融资方式。一般来说,人们一般把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理解为资产证券化。而对于资产证券化来说,它又可以分解为两级证券化:一级证券化可以理解为是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债券或股票,二级证券化首先对己存在的信贷和应收账款等进行集中,然后将资产的现金流重组或者分割,从而催生出一种被称为资产证券的新证券,最后再出售给市场投资者。他认为,从一级证券化向二级证券化过渡是证券化的一般发展过程。
3 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25-37
3.1 理论视角 ..............25-30
3.2 实务视角 ..............30-37
3.2.1 中集集团概况.............. 31
3.2.2 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协议.............. 31
3.2.3 交易流程.............. 31-33
3.2.4 案例总结.............. 33-37
4 资产证券化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37-47
4.1 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 37-41
4.2 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特殊性分析.............. 41-47
4.2.1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特殊性.............. 41-44
4.2.2 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特殊性.............. 44-47
5 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7-65
5.1 指标选取原则.............. 47-48
5.2 指标选择方法.............. 48-49
5.3 指标影响因素评价及确定.............. 49-60
5.4 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0-61
5.5 基于管理评分法的财务风险评价.............. 61-65
结论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进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l)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系统分析。
(2)在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资产证券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结合资产证券化及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阐述了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问题。
(4)构建了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企业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财富正效应,避免融资失败及资产证券化项目搁置。
(5)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
(6)提出了资产证券化企业相关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参考文献
1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防范研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透视-湖南:中南大学,2004.
2王开国.资产证券化论[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2-5.
3成斌.资产证券化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D].上海:复旦大学,2007-
4苏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5赵胜来.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6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D]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1-33.
7Ross,Westeeld,Jordan.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ee[M].McGraw HIll:Lrwin,1995:56-70
8JamesCVarnHome,JohnM WachowiezJr.Fundamental of Finaneial Management[M].McGraw-11]:Eugene,2001:88-98
9贾素伟.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9.
10石香焕.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研究[D].江苏:江苏科技大学,2007.
代写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本文立足本模式,从业主角度出发,对此管理模式中的关键事项进行研究,使业主在资产得到保值的前提下,获得收益和资产回报最大化。本人服务于中国金茂(集团)有限公司,金茂集团作为中国高端不动产的开发商与运营商,投资兴建了以上海金茂君悦为首的多家高星级商务、度假酒店。目前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的酒店管理集团有凯悦集团、希尔顿集团、万豪集团、喜达屋集团。在整个投资、开发、建设以及委托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与其他中国本土开发商(业主)同样的问题,在管理公司的选择、合同的谈判以及运营后的监管和磨合方面,我们一样经历了困惑、分析、管理提炼到标准推行的过程。这套标准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金茂投资的酒店不仅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在业界与酒店管理集团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专业的形象也得到广泛认同。
在09年3月的2009亚洲酒店论坛暨第四届中国酒店星光奖颁奖典礼上,金茂集团荣获“中国酒店最佳业主”大奖,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这套管理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可复制性为集团酒店板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酒店管理集团的认同,有助于同其建立更为长久和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金茂集团旗下金茂威斯汀酒店的业主代表,本人是整个委托管理模式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之一,在标准的推行过程中始终在一线同管理集团和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涉和沟通,在践行这套标准的同时也发现有修改和完善的需要。本文愿从实际工作的切身体会的角度对委托管理模式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剖析和探讨,旨在形成对日后工作的指导。
1.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选择全权委托方式进行管理的品牌酒店。本文研究的方法是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多因子分析的模式展开整个论文。
1.2.1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结合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酒店委托管理合同在资产管理中的地位和特点以及这一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1.2.2因素分析法
将现象作为结果,向上追溯原因,将导致问题的因素逐一找出,并加以控制,试图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1.2.3比较分析法
本文将同时运用横向、纵向比较法。通过分析管理合同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发现整个管理合同演变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2.业主对酒店管理集团委托模式的概述
2.1国内高星级酒店建设的兴起和酒店管理品牌的进入
国内高星级酒店的兴建主要经历了三个高潮期: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台资为主,合资合作酒店项目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国有资本为主,楼堂馆所项目
第三阶段:2000年-2007年: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房地产发展商
进入21世纪以来,喜达屋、万豪、洲际等跨国酒店管理集团加大扩张力度以一年新增近60家店,两年将酒店数目增加70%,超五星、七星、酒店界的“保时捷”、顶级奢华酒店,捷报频传到令人不得不侧目的地步。喜达屋集团宣布未来2-3年将在中国新开57家酒店,并将集团旗下最后一个尚未进入中国的Elemeni酒店引入中国。喜达屋集团在中国锁定了8家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金茂集团位列其一。万豪的目标是在2010年底前将把在中国内地和香港运营的酒店数目从现在的28家增加到48家,并重点发展旗下针对中国内地二线和三线城市的酒店品牌,以满足中国新生中产阶级的需要。法国雅高去年在华签下62家新酒店,计划到2010年开业或进行建造的酒店数目提升至180家;洲际目前在华拥有71家酒店,预计到年底将有125家酒店开业,最近又宣布联合世茂集团在长三角地区开发6家酒店。希尔顿则将以4倍速度扩张中国酒店。这还都只是2008年的故事。
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众多国际酒店集团将逐渐加强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有些集团已把中国区域作为战略重心,它们在中国发展有以下新趋势: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扩展:国际酒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时选择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立足,目前众多国际酒店集团加紧向二线城市扩张。如2003年中山、郑州和2004年福州香格里拉纷纷开业。洲际集团在济南、太原、武汉、长沙等城市都有酒店开业。由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发展。洲际集团已陆续推出皇冠假日、洲际、holldayirm等品牌;马里奥特集团由主推万豪品牌到目前推出全品牌发展战略,既有高档的丽嘉卡尔顿、万豪、万丽,又有中高档的万怡、新世纪、。雅高集团在中国市场拓展了索菲特、诺富特等品牌后又将三星级“美居”品牌以及新收购的伯尔曼酒店品牌引入中国。由个别超豪华品牌酒店向批量超豪华品牌酒店发展:著名酒店集团纷纷推出超豪华品牌酒店,在中国打造自己的旗舰,如上海瑞吉红塔酒店成为喜达屋集团在中国开业的第二个圣•瑞吉斯品牌酒店,北京东方君悦酒店是凯悦集团在中国继上海君悦金茂酒店之后管理的第二家君悦品牌酒店,上海四季酒店成为国际著名的四季酒店集团在中国开业的第一家酒店。
中高档酒店向经济型酒店发展:在国际酒店集团积极扩大在中国的中高档酒店市场份额的时候,一些国际酒店集团已开始关注经济型酒店。如天天酒店、洲际、雅高等集团的高层纷纷调研中国市场,希望在拓展豪华品牌酒店的同时,也以经济型酒店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专司旅游酒店业研究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高级经理任国强认为,更深层次原因要从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中找寻答案。外资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输出管理,即通过与业主方合作进行开拓。2000年初,外资酒店在中国发展速度慢很大程度是跟房地产市场的落后相关的,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业主方。2004年后,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商业地产开始逐渐兴起。
目前,高星级酒店基本作为高端地产项目配套发展,尤其是大型地产上市公司,希望借助高端酒店品牌提升形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方面表现突出者之一是富力地产,其在广州珠江新城先后与万豪集团和凯悦集团合作开发了富力丽斯卡尔顿酒店及富力君悦集团。此外,洲际集团与世茂集团、上海绿地集团等开展了深入合作,高德置地与七星帆船酒店缔造者朱美拉集团的成功联姻,更令同一项目内的公寓产品在酒店建设刚刚破土之时就己大卖。据国家旅游局去年5月不完全统计,全国五星级酒店总数在一年间上涨超过100%。酒店房产业研究机构LodgingEconometries于2007年10月发布的报告称,亚太区是全球酒店业发展最快的区域,24个国家共有1555个酒店开发项目。中国又是快中之快,占比超过50%其中336个项目(875万间客房)在2008年内将完工开业。
中信证券分析师赵雪芹在研究了过去40年美国和香港市场酒店行业周期波动特征后说,酒店行业周期波动弹性较GDP更大。虽然我国酒店业周期波动特征不如其他成熟国家明显,但相关性己显现,在目前经济减速的背景下,中国酒店行业即将进入下行周期,从投资周期上讲,中国酒店行业刚过投资波峰,很可能再度进入调整期。据测算,2007-2015年需求和供给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和7.9%,因此,2012年之前中国酒店行业供求将总体平衡。但在结构方面,目前高星级酒店占比本来就明显偏高,加上近年来高星级酒店供给增速一直高于行业水平,到2010年供给量将比2006年翻倍,因此高星级酒店比重过高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在中国入境客流增长速度将稳定在年均10%左右的情况下,高星级酒店在今后数年面临供求失衡的风险非常大。整体而言,由于中国二线城市以前完全没有高星级酒店,现在才刚刚出现,所以在整体上无法判断为供过于求。目前国际前10名管理品牌均已进入中国,已开业的高星级酒店占中国高星级酒店总数的比例超过20%。洲际、雅高、喜达屋、万豪的数量处在前列,并大多位于上海、北京、广州等重点城市。
2.2酒店管理的六种模式
从投资和管理的运营角度,目前在国内外投资和管理五星级酒店主要有六种模式:
模式一:投资者自己经营、管理酒店,不与其它酒店产生关系
饭店投资者不同任何外部公司产生任何关系,采用自己经营、管理的方式运营饭店,也就是选择作为单体饭店(IndePendeniHotel)存在这种单体饭店的经营模式在我国最为常见,目前大量的国有饭店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饭店投资者可以从所有权、管理权、营销权等各个方面对饭店进行严格的控制,如果饭店投资者有良好的管理团队、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形象及完善的营销系统渠道,饭店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并且,这种模式可以使饭店投资者得到饭店经营所产生的所有利润。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这种单体饭店无法获得通过网络化经营实现的规模经济,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扩大营销渠道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国外,随着各种形式的饭店集团的发展,大型饭店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及营销优势对单体饭店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大量单体饭店纷纷加入某个饭店集团的系统。在欧美等饭店业发达的国家,单体饭店在饭店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3.业主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合作现状................ 15-23
3.1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选择受托项目................15-16
3.1.1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商业模式分析................ 15
3.1.2 管理公司选择项目的基础................ 15-16
3.2 业主选择酒店管理公司的背景和前提................ 16-18
3.3 委托模式下业主面临的主要问题................ 18-23
3.3.1 酒店管理公司选择问题................ 18-19
3.3.2 管理合同的谈判问题................ 19-21
3.3.3 酒店管理公司的营运监管问题................ 21-23
4.从业主的角度出发的委托管理合同谈判................ 23-34
4.1 酒店委托管理合同概述................ 23-28
4.1.1 酒店委托管理合同的概念................ 23-24
4.1.2 委托管理合同主要结构及内容................ 24-26
4.1.3 酒店委托管理合同发展................ 26-28
4.2 管理费用的要约谈判................ 28-31
4.3 业主角度的其他相关条款约定................ 31-34
5.业主对管理公司营运监管的重点 ................34-41
5.1 委托管理模式下,营运阶段主要问题 34
5.2 从业主角度看,酒店营运监管的重点................ 34-36
5.3 资产维护的评价及监管................ 36
5.4 经营能力评价 ................36-38
5.5 成本分析及控制................ 38
5.6 酒店营运监管过程中需要考虑................ 38-41
结论
对于中国本土开发商(业主)来说,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环境和异常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在同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顺利实现合作的基础上保证投资收益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对于这一课题的分析和探讨,一方面可以帮助开发商(业主)在委托管理合同的谈判中明确权利和利益分配,规避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指导开发商(业主)在营运监管的过程中对管理公司采取有效的激励约束等措施。只有委托管理这一国内目前最主流的酒店合作模式的两大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使开发商(业主)资产当期收益最大化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得以实现,中国酒店业尤其是高星级酒店才能实现更为持久健康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论文中基于管理合同成功签署和运营管理的全程监管虽然是委托管理模式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业主与管理公司在基于上述措施的互信互利的沟通才是这种战略合作关系能够长久良性发展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邹益民,鲍娟.单体饭店委托管理成功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7,3-21
[2]邹益民,戴维奇.单体饭店连锁经营模式的战略选择: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J].旅游科学,2006(4):65-71.
[3]陈立平.国际酒店集团在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趋势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02-103.
[l4]陈勇.对酒店管理合同受托方激励约束机制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7,21(l):13
[5]陈学彬.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6.
161张因.万豪国际集团的发展历史[J].财经界,2004,03:20
[7]陈立平.从Hol记ayInn看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的发展,《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8]秦宇.论我国饭店集团发展过程中的几个误区-暨中国饭店集团演进的一个理论框架[J].旅游学刊,2004(2):56-57.
[9]邵琪伟.200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讲话
[l0]吴三忙,朱红莉.酒店管理方式的合约分析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l):7-11.
代写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主题,更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2004年5月17日,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上正式设立,并于5月27日正式启动,这为中小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中小企业板的设立对整个市场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我国证券市场创业板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变革的标志。中小企业板的设立意味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开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新途径的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渠道。中小企业板的设立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成为了中小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舞台。然而,新事物一般具有两面性,中小企业板体现先进性的同时也必然存在某些缺陷与不足。在中小板设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丑闻,如琼花事件、威尔事件等等。这表明,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虽然都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较好成长性的质量较高的中小型企业,但仍然避免不了发生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时其风险比主板市场还大,其原因是中小型企业的成立时间较短、规模小、管理不完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等等。
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企业风险一般都会在财务指标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如果中小板上市公司在平常的经营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的话,公司将会陷入危机甚至倒闭。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问题,但大部分都仅限于主板市场,对中小板的研究则不多。那么如何加强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识别能力,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避免或化解风险呢?建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则显得尤为必要。该模型能够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并对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发出警示,为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预防和化解风险的依据,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中小企业板是深交所为了鼓励自主创新专门设置的中小型企业板块,该板块上市的公司一般都具有规模小、收入增长快、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一般存在资金能力有限的问题,如果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财务预警模型可能会力不从心,这时,现金流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表现、特征和原因、以及现金流状况,提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构建,并给出预警的具体模型,旨在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提供较方便的预测财务危机、防范财务危机以及化解财务危机的措施步骤,使其尽可能的避免财务危机,同时,也为未上市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财务危机预警的参考。
1.1.2研究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虽然大部分是精挑细选的优秀企业,但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上市条件达不到主板上市要求,规模小和成立时间短等特点。虽然有些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己经远远超越了中小型企业,但大部分还都表现出中小型企业的一些特征,即普遍存在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方法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信息不全面、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预警机制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因此,研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板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不少企业缺乏对财务危机的防范意识,更谈不上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以至于当财务危机发生时措手不及,惊慌的同时缺乏应对措施,使得企业来不急反应,以至于倒闭破产。如果一个企业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警模型,那么就能提前预测财务危机:,进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与化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提高企业的财务危机管理水平。
2有利千提高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适应能力
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莫测,具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例如资金市场、汇率变动等,这都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企业也具有经营周期,在不同的周期阶段也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只有当企业知道了怎样预测这些不稳定因素,才能提前做好对付危机的准备,也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且持续发展。
2中小企业板财务危机相关分析
2.1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危机如果不能及时的化解或有效控制,就很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这在中小型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财务危机引发企业破产,将使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贷款银行、企业管理层、等遭受巨大的损失。利益相关者希望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能及时预测并采取措施来减少损失。探索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并寻找一种能在财务危机发生前发出预警的技术,成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管理者的愿望和要求。财务危机(financialcrisis),顾名思义,指企业明显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与危机,换句话说,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活动面临或处于遭受严重挫折或失去控制的危险与紧急状态。
3 构建现金流财务指标体系 ...............26-35
3.1 现金流指标的含义及其优越性............... 26-28
3.1.1 现金流的概念............... 26-27
3.1.2 现金流指标的优越性............... 27-28
3.2 现金流指标体系设计............... 28-35
3.2.1 财务指标设计原则............... 29-30
3.2.2 现金流指标的选取............... 30-33
3.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35
4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基于现金流............... 35-51
4.1 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的选取............... 35-38
4.2 现金流指标的初步筛选 ...............38-42
4.3 因子分析............... 42-47
4.4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47-48
4.5 模型的预测效果检验............... 48-51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55
5.1 研究结论............... 51
5.2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防范财务危机............... 51-53
5.3 本文的特点与局限............... 53-55
结论
本文从财务预警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入手,根据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特点和财务状况,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首次将现金流指标运用到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模型中,建立了简便实用性强的财务预警体系。此外,本文还存在以下特点:
1从数据采集上看,本文欲以现金流指标建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本文以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基础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该模型不仅能给中小板上市公司起到预警作用,同时也能对其它未上市的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预警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2从选取样本看,国内针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板上的中小型企业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文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以整体财务指标作为标准来选取财务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这和大部分的研究不太一样。大部分学者把ST公司定为财务危机公司,非ST公司定为正常公司,在研究中小企业的文章中,即使碰到和本文一样的问题即ST公司少不具有代表性,也会选取其他相似的ST企业来作为财务危机企业,而本文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运营方式,采取了一种较新的区别财务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的方法。也许这种区别方法不十分准确或者存在某些问题,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3从研究内容看,本文以现金流指标作为建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指标,突出了现金流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这也契合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本文的一大特点就是,以整体的财务指标为依据选择财务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然后用现金流指标来检验,预测模型的准确率较高,这就足以说明现金流指标在财务指标中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Vasconcellos,E.A. Rural transport and access to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yissue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7, 5 (2):127-136.
[2] Ribchester,C., Edwards,B. The centre and the local: policy and practice in rural educationprovis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9, 15 (1):49-63.
[3] Tuthill,S.J.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rural education[J]. Rural Information Certer PublicationSeries,2000,72.
[4] Brown,P. H., Park,A. 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J]. Economics of EducationReview, 2002 (21):523-541.
[5] Bouck,E.C. How size and setting impact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J]. The Rural Educator,2004,25(3):38-42.
[6] Hannum,W.H., Irvin,M.J. Distance education use in rural school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Rural Education,2009,24(3):1-15.
[7] Tomuletiu,A.E., Moraru,A. Rural education in Romania: Present and perspectiv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eiences,2010,2 (2):402-406.
[8] Mtahabwa,L., Rao,N. Pre-primary education in Tanzania: Observation from urban and ruralclassroo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0,30(3):227-235.
[9] Huffman,W. E. Decision mak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1974,56:85-97.
[10] Fane,G. Education and the managerial efficiency of farmer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1975,57:45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