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管好人,用好人是管理的核心。我们要管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了解人。对人、对事的社会知觉不同,管理策略和方法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社会知觉的偏见在正确处理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的现实意义。第一代写网代写
【关键词】社会知觉;偏见;管理
在管理当中涉及到的多属于社会知觉问题。所谓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社会知觉实质上是对人的知觉。由于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特点以及知觉情景因素的复杂性,社会知觉往往发生偏差或错觉,产生多种反应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知觉的偏见。研究这些偏见对于正确处理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社会知觉的偏见很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同他人初次接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
它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对某一类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第一印象在管理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经验表明,在接洽应聘人员时,第一个五分钟的印象往往对录取与否有较大的影响。管理者在会见新来的应聘者时,会迅速通过他的外表、表情动作、语言谈吐、文化水平等方面形成对他的第一印象。如果认为某个人很好,那么可能就会一直认为这个人好;反之亦然。一位新上任的管理者如果在下属中形成较为满意的第一印象,这将会为日后彼此间进一步的接触交往、建立融洽人际关系、树立较高的威信和进行有效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新的领导特别重视第一印象,想方设法给下属留一个好印象,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努力措施。第一印象在管理过程中也有消极意义。
首先,第一印象的形成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不同环境或事物的影响,而很少会单纯地根据人们的观察去直接形成印象。例如,在一个豪华餐厅中遇到一个人,与在一个普通饭馆里遇到一个人,这两种环境下形成的第一印象会有很大的差别。
第二,第一印象是根据被观察对象的一个有限的行为样组形成的,而且是高度个体化的、偶然的反应,它忽视了对被观察对象的个性,智力等的考察,因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可能歪曲被观察对象。
第三,第一印象会造成认知上的惰性,形成对被知觉对象的固定看法。
第四,第一印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造成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这给管理人员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某人的第一印象好,就看不到他的缺点,第一印象不好,就看不到他的优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工作者既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克服消极影响。要从全面、客观、变化发展中考察被知觉对象,最终获得正确的人际知觉。在看待别人时,一定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看人不能先入为主,要有发展的眼光;以第一印象为先导,连续观察感知,反复深入甄别,防止对人的错误判断和错误结论。另一方面,凡是领导者和党员干部,一定要注意给自己的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好像刮风天气到来之前,晚间月亮周围出现的日晕把月亮光芒扩大了一样。晕轮效应实质上是一种逻辑推理上的“以点及面”效应,即根据一个人的个别品质做出对其全面的评价。它往往在对人的道德品质的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晕轮效应在评价员工工作表现时常起很大的作用。一方面,管理人员可能选用一种品质作为基础来判断员工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如果某人全年无一次旷工、迟到行为,那么很可能由此会认为他工作勤勉,工作质量也好。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评价员工时往往把某些品质联系起来。例如,可能认为进取心强的人必然精力充沛,能控制别人。必有成就;待人友好的人,必然是热情的、慷慨的,且富有幽默感。
3.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有时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特征的解释。它和第一印象的作用正好相反,一方面,当两类不同的社会知觉的信息连续地被人感知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去相信第一印象;当两类信息不连续,隔一段时间传送第二类信息时,第二类信息就成了最新的,最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人们相信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在知觉熟悉的人或事时,近因效应起到较大的作用;在知觉陌生人或事时,第一印象起到较大的作用。在管理中,管理者应把第一印象和近因效应结合起来对人、对事进行感知。首先,要预防两种效应的消极影响,既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不看过去,只看现在,而应该以联系发展的态度感知事物,把对人、事的每一次感知,都当作我们认知事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其次,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两种效应的积极作用,讲话、办事、接触人、做具体工作要善始善终。
4.知觉防御。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知觉防御是一种回避欲求的知觉倾向。它既是对社会知觉的歪曲,又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护手段,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使人对刺激的冲击加以缓冲,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光是回避,歪曲知觉是不行的,而必经客观的修正自己的心理定型模式,使其与外部世界相适应。
5.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把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感知某类对象,因而对该类对象逐渐地形成了固定化的印象,刻板印象基于一定的事实,可能产生正确的判断,但很多刻板印象也会歪曲判断。在管理中,要注意利用刻板印象的积极方面,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极方面。例,对于工作程序,日常事务性工作,都要培养起人们的固定模式,使工作有序进行;而对于认识上的偏见,交往中的误解,体制上的弊端造成的固定模式,要认真面对,实事求是地纠正。
6.以己度人。也叫投射,就是将自己的感知,倾向或动机/ 投射到你对别人的判断之中,即以你自己所具有的品质来看其他人,认为他们也具有这些品质。特别是当知觉者本身有些不良品质自己又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例如,一个管理人员可能被即将到来的机构改革感到恐慌,于是将别人看的比自己更害怕改革;具有消极个性特征的人,如懒惰、吝啬、顽固、办事无条理等。往往认为别人比自己在这些方面更严重。总之,通过研究社会知觉的偏见,我们必须认识到,管理者对员工在很多时候是根据知觉而不是客观事实做出反应的,他们是对所看到的事情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这必然有产生很大的知觉偏见的可能性。因此,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找出知觉偏见的原因,尽量纠正,以获得准确,全面的认识,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