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信息产业的电子工业
代发产业经济毕业论文经过45年的建设与发展,电子技术和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广泛渗入中国国防、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成为人们生产、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并且正在继续以飞快的速度扩展。反映着我国电子工业发展速度、水平与成就。共和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五十年代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奠定发展基础在新中国诞生前,国外电子工业已有50年的历史,而我国却基本上还是空白。仅有的一点电信事业,也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办了几个通讯设备厂,民族资本办了几个电讯小厂。它们都是典型的殖民地性质的加工厂。到1949年,全国总共只有十多个规模很小,设备简陋的电讯厂,从业人员4000多人,工业总产值仅495万元。1950年4月28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了主管全国电信工业的电信工业管理局,宣告了新中国电子工业的诞生。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急需大量通信装备,国家决定全部立足国内,自行解决。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无私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多种短波、超短波战术电台,十余种固定式的短波发射机和接收机,以及大量磁石式电话机和人工交换机等通信装备,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自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发展电子工业摆在了重要位置。这期间,国家对电子工业投资5.55亿元,占全国投资额的1.1%,开工建设项目27个,其中8个属于国家156个重点项目的项目。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国家又对电子工业投资7.77亿元,新开工项目35个。到1960年,经过建设与改造,已拥有天津无线电厂、南京无线电厂、中原无线电厂、北京有线电厂、南京有线电厂、长江机器制造厂、锦江电机厂、长岭机器厂、黄河机器厂、大众机械厂、北京电子管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宜宾电瓷厂、北京广播器材厂、上海广播器材厂、天津广播器材厂、上海灯炮厂、南京灯炮厂、沈阳灯泡广、西北第一机械厂、长虹机械厂、成都机械厂等25个直属工厂。创建了北京电真空研究所、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设计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以及北京、南京、成都、绵阳、西安、桂林等中专校。为了加强电子科研和人才培养,国家在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25个高等院校增设了无线电技术、电子学、电真空、半导体、计算机等专业,还把三机部十局所属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研究所,一机部的电缆研究所一部分、电气科学研究院的微电机研究室、通信兵部所属的电子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了军事无线电电子学研究院。随着电子企业、研究所和电子院校的建设改造和调整,使电子科研和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在科研方面,1955年研制出第一台P波段远程警戒雷达;1956年开始半导体技术研究,当年11月研制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1958年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10讯道电视发射台;1958、1959年为保证核试验需要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小型和大型电子计算机;1959年研制出250瓦单边带通讯机,第一台1000瓦中波广播发射机。这些独立设计、自行制造的电子装备,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了我国电子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在电子产品生产方面,已能够生产多种导航设备、广播发射设备、自动交换机等军事装备和投资类产品;收音机、扩音机、电唱机、录音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电真空管、电阻、电容等许多关键元器件。到1960年,电子工业产值达到150173.8万元,为1950年的90多倍,10年平均年递增56.9%。五十年代是我国电子工业发展速度最快、成绩最显著的时期。我国电子工业以有限的资金完成了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转变,在较短时间里走完了工业化国家几十年才走完的道路,为电子工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六十年代:成长壮大形成体系,文革逆境迟滞发展进入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与生活困难,大跃进留下的严重后果,苏联撤退专家、停止设备和材料的供应,给中国年轻的电子工业生产、建设造成了严重困难。但是,在中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指引下,电子工业战线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到1965年又创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建成和改扩建一批骨干生产厂,中央直属企业达到91个,产值达到6.9亿元;—地方电子工业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地发展壮大起来,企业达到369个,产值达到4.48亿元,除上海、南京、天津等沿海基地外,又建成了北京、四川、陕西等几个新基地;—先后建成通信技术、电子原件、计算机、电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亚热带电讯器材、电子技术、光电技术、无线电设备、电源、导航技术、微电机、电波传播、电信传输线等一批专业骨干研究所,科研开发能力大力增强。—成立了第四机械工业部,即无线电工业部,除直接管理直属企业、事业单位,同时归口管理地方电子工业,实现了对全国电子工业的统筹规划管理。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子工业已形成了初具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科研教育配套、地区分布比较合理的电子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电子工业产品发展进入了自行设计的新阶段,不但原有的通信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而且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如核电子技术,导弹制导技术、现代雷达、微波技术、计算技术和水声技术等也被突破。已开始研究试验半自动化防空体系,研制成功10厘米雷达综合测试仪、408远程警戒雷达等装备,为歼击机、快艇、潜艇配套的一般通信、导航设备及部分雷达、水声设备也已正常生产,用于新歼击机配套的电子设备已基本研制成功,国家干线通信设备及战略通信设备也有一些进展,微波中继通信设备的路数高达24路,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和电缆通信设备最高路数高达12路。为我国第一、二颗原子弹试验,提供了引爆控制系统、多种核辐射测试仪、高帧幅图像存储系统等电子装备。在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电子设备方面,已能生产2000千瓦中波发射机、电子计算机、黑白电视中心设备、电视接收机、半导体收音机、电话交换机、小路数载波机,以及各种测向仪器和测风雷达等。特别是作出了大力发展半导体的战略决策,通过狠抓电台半导体化、小型化和大力发展半导体收音机,促进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到1965年底,半导体器件的产量已超过了电子管的产量,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也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1965年12月研究出代表当时最新技术水平的第一块集成电路。这标志着我国半导体工业化已经形成,电子产品已开始靠自己力量由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这个时期,大大缩小了我国电子技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电子工业作为新兴的技术型产业,它的发展动力是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新中国电子工业又循着“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酝酿着进行一场新的产业创新。可惜这个发展选择刚刚开始,就被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阻断了。当时不但打乱了电子工业科研和生产指挥系统,使科研生产失去了有效控制,而且在关系电子工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严重的干扰破坏。在服务方向上反对军民结合,提出“四机部只管军”,使民品生产遭到了摧残;在管理体制上,瓜分电子工业,把33个重点直属企业划归三、五、六机部,把其余全部直属企业下放到各大军区或省军区管理,破坏了正常的专业分工,造成国防工业内部划分势力范围,自成一体和各搞一套的局面;在工业布局和工厂建设中,大搞“山、散、洞”,许多企业建成后生活和生产十分困难,不能发挥作用,造成巨大浪费;在科研生产上,把科研单位从工业部门分了出去,造成科研生产的脱节;把电子中专校改成工厂,科技人员得不到补充,职工队伍业务技术素质下降。从1966年到1970年,虽然配合卫星、氢弹和中程火箭等重点工程研制提供电子设备,保证了试验成功,在自行研制成功了卫星地面站、40万倍一级大型电子望远镜、晶体管大型通用计算机、单枪三束19寸彩色显像管、100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数字式12路微波接力机等技术先进的电子装备和产品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总的来讲,这五年迟滞了电子工•60•业发展,使得我国电子工业与国际水平已经缩短了的差距进一步拉大。1970年电子企业达到2500个,其中中央企业141个,职工人数达到55.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44.6亿元,比1960年增长1.97倍,]0年平均年递增n.5%,是电子工业发展速度最低的历史时期。七十年代:在挫折中前进迈出发展新步粉碎林彪集团的胜利,特别是1973年3月10日恢复邓小平同志副总理职务,使电子工业显露出一线转机:—1973年9月,王净部长等一批领导干部相继复职,第四机械工业部逐步恢复了正常领导工作。—1972年10月,周恩来总理作了电子工业要“天下为公,两个积极性,统筹安排,军民兼顾”的重要指示,为电子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973年1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划归第三、五、六机械工业部领导的32个企业,重新划归四机部领导。—1974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通信兵部代管的十九研究院及所属9个研究所交四机部领导。—1976年1月1日,国防科委、第十四研究院及其所属43个研究所划归四机部领导。所有这些,都是在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关怀与支持下得到的,为我国电子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王净部长和部其他领导恢复工作后,积极贯彻周总理的指示,着手抓电子工业的治理整顿和发展建设,并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受到了极“左”路线的破坏和干扰,不但象全国一样,经受了“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冲击,而且江青把矛盾指向四机部,针对]974年我国决定从美国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设备,制造了轰动全国的“蜗牛事件”,大批所谓“卖国主义”、“洋奴哲学”,不但使彩色显像管生产线的引进推迟了许多年,而且影响了对外经济交流,阻碍了电子工业的发展。1976年10月6日,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这十年,正是世界各国微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之时。动乱的政治局面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发展微电子技术的机会,使中国六十年代中期本来与国外已经缩短了的差距又拉大了。技术水平拉下的这个档次,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子工业实现更新换代的进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整个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生机,十年遭受挫折的电子工业自此也重新迈出了前进的步伐。七十年代,电子工业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是:•].较好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任务。为8次核试验、5次卫星发射提供电子设备,保证了试验的成功。特别是为保证1980年5月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电子工业部研制和提供了电子元器件和通信、引导、测量、控制、计算机等电子设备100多种、1700多台(套)。2.科研新品开发取得大量成果。例如在通信设备方面研制成数字制15米卫星通信地面站、流星余迹与电离层散射结合的通信系统,通信960路载波电话设备、120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在计算机方面,研制成功100万次集成电路通用计算机、500万次大型计算机、131型多功能电子计算以050微型处理机等多种新一代计算机;在雷达方面不但研制成功测高、测风、盲降、导航、炮瞄、气象、潜艇搜索、对空警戒、末制导、快艇攻击、远程精密跟踪、近程航管、岸艇导弹追踪等多种雷达,而且研制成功只有美苏才有的大型预警相控阵雷达,在电子基础产品方面,研制出新型元器件和专用设备。这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我国的空白。3.地方电子工业蓬勃发展。1980年地方电子工业产值达到165.7亿元,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78.9%,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重要方面军。为了加强对电子工业领导,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先后建立了电子工业局。4.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1971一1980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1.95亿元,先后建成投产项目75个。1980年,全国电子企业达到2834个,其中中央企业178个;职工123.18万人,其中中央企业33.7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1970年不变价)比1970年增长3.7倍。5.开始迈出国际合作交流的步子。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特别是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之后,中国加强了国际合作交流。电子工业是开展对外贸易合作较早部门之一,据统计,1973年有17批78人到九个国进行了考察,1980年有59批189人到]8个国家进行了考察,而且在一些领域引进技术、开展合作:1978年决定从日本引进技术建设陕西彩色显像管厂,1980年成立了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扩大对外贸易;1980年天津无线电厂从日本引进的年产15万台彩电生产线建成投产;12月福建与日合资建立了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电子工业第一家合资企业。这是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6.抓了生产秩序和管理工作的恢复和整顿,消除“左”倾错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电子部会同有关省市抓了104个部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整顿,一些省对地方电子工业按专业化原则进行了调整改组。认真清理了“左”的思想影响,统一了认识,调整了企业领导班子,使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得到恢复,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转变和发展,为电子工业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为主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进军信息化时代,就将成为九十年代的主旋律。九十年代的前三年(1991一1993)电子工业已取得了可喜发展成就,展望未来有着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1993年电子工业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1395.6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0年增长99.9%,平均年递增25.97%。今后仍将保持20%以上速度递增,1995年将突破2000亿元,2000年将达到5000一6000亿元,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一12%。实现利税与产值同步增长,10年均增长19一20%。—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93年生产程控交换机662.45万门,比1990年增长25倍;生产微型机15.33万台,增长86%;生产电话1542.1万部,增长130.9%;生产录像机113.3万部,增长24倍;生产彩色电视机1307.3万部,增长26.5%;生产集成电路1.78亿只,增长83.7%。到1995年,预计程控交换机1750万门,比一990年增长70倍,微型机50万台,增长5倍,录像机300万台,增长66倍,彩色电视1800万台,增长75%;集成电路4亿块,增长3倍。现在产量很少的激光唱机、传真机、摄像机以及传感器,敏感、片式、光电子、电力电子等新型元器件将实现批量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增加品种,上档次,上水平,提高性能价格比,不断有新的“热门”产品上市,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的各种电子装备和系统,将有较大的发展,投资类电子产品产值的比重,将由1990年14.3%提高到25%。—电子产品出口和利用外资跃上一个新的台阶。1993年,据海关统计电子产品出口额81.1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1993年全系统利用外资企业超过5000家,累计利用外资41.6亿美元,当前利用外资,合资合作势头不减,今后将有更大发展。—电子科技与质量水平有较大提高。1991一1993年,电子科研和新品开发又取得许多重大成果,主要有银河一110亿次巨型计算机,曙光一号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586高档微机处理系统,2433一MP多cPu小型机系统,无中心选址通信系统、高速光纤拉丝机、5.25英寸可抹可录磁光盘、光电数字录音机、有相限扫跟踪雷达等。本世纪的后六年,将有更多水平更高的科研成果出现。预计重点科技领域,1995年将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初中期水平;2000年接近或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1995年主要电子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80年代同类产品水平;2000年有20%电子产品性能价格比达到当时国际同等水平。—建立起若干个大型企业集团。第一步到1995年争取有的大企业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进而在电子行业培养、扶植起几个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在国内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1993年销售额达到或接近30亿元的电子企业有6家,已具备建成大公司的基础。—抓好关系行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设。1993年产150万套录像机关键件的华录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投产;以形成0.8一1.0微米集成电路工业生产能力为目标的“908”•66•从白手起家到进军信息产业的电子工业机平均无故障时间由几百小时提高到4000多小时。经过“七五”的努力,质量进一步提高,主要电子产品MTBF同1985年相比,小型数字计算机由800小时提到1000一1500小时,微型计算机由1000小时提高到2000一3000小时;彩色电视机由1500小时提高到普遍大于15000小时,优质品20000小时,黑白电视机由4000小时提高到5000小时,优质品达到10000小时;收录机800小时提高到1450小时;电子产品稳定提高率由1986年的76%提高到88.9%,得到了用户的好评,提高了竞争力,打入了国际市场。6.服务方向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我国电子工业从建立之日起就走上了军民结合的道路,但在过去“准备打仗”形势下,部直属企业在相当长时间习惯于单一军品生产,民品开发迈不开步子。1979年部属企业民品比重只占27.4%。1980年以来,破除了军用企业搞民品是“不务正业”的思想束缚,实行军用向民用转移,促进了民用电子产品发展。到1990年,全国电子工业民品产值已提高了90%以上。过去以军为主的企业都有了支柱民用产品,提高了应变能力,同时,加快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使过去以军为主的大企业,在民品生产中依然保持骨干企业地位。这是对我国电子工业走向稳步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重大转变。7.生产力布局的重心从内地转向沿海。过去用于三线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同期对电子工业投资的64%,建立三线企业124个,占部属企业的70%,许多企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困难,效益不好。改革开放10多年来,发展重点转向沿海和中心城市。据1990年统计,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福建、浙江、天津、山东、辽宁等九个省市合计产值483.35亿元,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的71.85%;26个中心城市合计产值291.6亿元,占全国电子工业的46%,其中有13个中心城市的电子工业是近10年成长起来的。总的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电子工业布局以内地为主,现在已转变为以沿海省市为主。这种布局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电子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8.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大步子。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下放部属企业,调整机关体制,1985、1986两年先后把170个部属企业和25个事业单位下放,进而按行业管理要求对部机关进行改革,转变职能,推行行业管理;二是推进企业联合和企业结构的集团化,形成集团公司和电子基地为支柱、众多中小公司、企业并存、互为补充、各展所长、专业化大生产与社会配套相结合的格局;三是改革科研体制,科研单位逐步进入电子工业发展主战场;四是改革教育体制,提高了教育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五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改善了企业经营机制。通过这些改革,使电子工业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模式。九十年代:发展信息产业进军信息时代如果说八十年代中国电子工业已走上全面为四化服务轨道,首先在以彩电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方面有历史性突破的话,那么以微电子为基础,以通信设备和计算机•65•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有九种属新增产品,我国黑白电视机产量(1342万台)在世界第一位,彩色电视机(1174.8万台)居世界第五位,收录机质量也在世界名列前矛。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活跃了市场,保障了供给,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电视普及率从3%提高到50%以上),使许多十年前只有少数家庭拥有的东西,变成千家万户的日常用品。基础类电子产品,许多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提高了为整机配套和自我装配能力,推进了电子整机和生产设备的国产化。3.科研和新品开发取得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完成科技攻关40000多项,有25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有5000多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用于火箭和卫星发射的无线电测控系统,用于“望远二号”测量船的DJs一260计算机,以及“银河”和“神州”亿次巨型计算机、太极2230型32位小型机、华光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华胜4000工程工作站、0500系列32位高性能微型计算机、数字式卫星地面站、四次群光纤通信系统、480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60一JR64程控用户交换机、10一30千瓦分米波彩色发射机、船载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空中交通管制1号系统、氢原子频标、80万倍电子显微镜、JIC一600型高能离子注入机、NMos64K动态随机存储器、12千兆赫单片砷化嫁场效应放大器、40毫米硅靶微光摄像机等许多科技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达到了国际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水平,解决了我国电子科技与生产发展的紧迫问题。如银河二号计算机用气象预测使我国实现了气象的中期预报,长江一l号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北海、东海和包括南沙在内的整个南海海域船舰的定位。船载微波统一测控系统解决了我国同步卫星入轨一远点测量控制问题,空中交通管制1号系统,对提高机场利用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曾发现和连续跟踪了被劫持飞机,准确地向管制人员提供了被劫飞机的飞行参数。4.国际贸易合作开创出新的局面。1979年时,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只有1000万美元左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关系,对外贸易合作有了长足进步。从电子产品出口看,据海关统计1990年出口额为37.87亿美元,为1979年37倍,占全国贸易总额的6.09%,其中出口消费类电子产品,14.68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彩色电视机262万部、黑白电视304万部、收录机2691.37万部,以及收音汽车音响等;出口投资类电子产品3.31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计算机产品和卫星通信设备;出口微电子及基础产品3.4亿美元;来料加工出口11.5亿美元。从合资合作情况看,到1991年全国电子行业共有合资企业2600多家,合同金额22亿美元,从业人数15万人,年产值达200多亿元,创汇15亿美元。三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已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四分之一以上。这标志着中国电子工业已经迈出了向外向型转变的步伐。5.电子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七十年代末,电子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如人们用电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多脑河之波》等来讽刺批评电视机有声无像、图像不稳定等质量问题。经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等措施,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六五”期间,有40%的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由原来的亚5级提高到5级,部分产品达到6或7级,黑白电视•64•八十年代:走上振兴之路发生八大变化事业的振兴,必须拥有适应它发展的环境和机遇。中国电子工业走上振兴的环境和机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进入八十年代,电子工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理论和路线的指引下,认真清理了过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影响,对文化大革命遗留给电子工业的问题作了清理,逐步走上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经过十年的努力,发生了八大变化,迈开了走向振兴的步子。1.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大为增强。八十年代,国家加强了对电子工业的建设和改造,“六五”、“七五”期间,电子工业系统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8亿元,建成大中项目30个;技术改造投资(含地方)约1巧亿元,新建80项目,改扩建了大批中小项目。结合建设和改造,引进成套技术和设备2000多项,三分之二的企业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造。在四个方面有了重大发展:一是建成了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上海电视机厂、北京电视机厂、长城电子计算机公司、中国磁记录公司等一批现代化大型企业;二是南京无线电厂、北京有线电厂、天津无线电厂、长虹机器厂、长风机器厂、长岭机器厂、黄河机器厂、红光电子管厂等一批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经过技术改造,形成了新的优势,保持了电子工业骨干企业地位;三是科工贸一体的高技术电子信息企业迅速崛起,如北京电子一条街,各种电子技术开发与经营公司林立,其中联想、四通、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元,成为驰名中外的电子集团;四是乡镇电子企业蓬勃发展,据估算,1990年全国年产值达到百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就有上千家,产品涉及各个电子专业门类,仅江苏省1989年乡镇电子企业产值就达23亿元。到1990年底,电子工业系统已拥有企业3500多个,职工180多万人,大大增强了电子工业的实力和发展后劲。特别是围绕彩电国产化,先后引进和改造彩电配套生产线800多条,使彩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配套体系,65项关键元器件和5种关键配套件全部立足国内,11000项原材料已有9861项国产化,彩电批量生产国产化水平已达到95叱以上,形成800万台综合配套能力。2.生产走上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之路。1990年,全国电子工业系统完成工业总产672.7亿元,为1980年工业总产值的6.7倍,平均年递增22.7%。其中,投资类产品96.28亿元,消费类352.88亿元,基础元器件类224亿元,三大类电子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3,52.4,33.3。形成了消费类为主的电子产品结构。从电子产品产量完成情况看,均比1980年有大幅度的增长。从投资类产品产量看,据对16种主要投资产品统计,同1979年相比有11种增长4.8一77.6倍,有6种属于新增产品。投资类产品的增长,大大提高了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能力,如十年来提供的电视发射设备和卫星转换站,使全国的电视收看率由28%提高到80%,产生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从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量看,据对12种产品统计,有3种产品增长9.2倍一1173倍,•63•从白手起家到进军信息产业的电子工业工程已全面铺开,取得重大进展;传真机、高清晰度电视、空管系统、移动通信、摄录一体机,以及为三峡建设服务的电子工程、为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服务的工程,为金融、流通业信息化提供电子装备和产品的工程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将为中国电子工业向新一代产品过渡,拓宽服务领域奠定基础。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许多新生电子产品门类归属的界限日趋模•糊,制造、应用与服务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已突破了各自孤立发展的格局。当前,推进信息化,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这一新的形势下电子工业若仅仅局限搞制造,将难以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服务领域,涉足信息服务业,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起新产业形象,当好进军信息化的主角。新电子工业部成立后,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举起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的旗帜,迈出了进军信息化的步代,1993年办了三件大事:1.举世瞩目的“三金”工程已经启动。在中央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自关注和支持下,决定建立一个覆盖全国、联结国务院、各省会城市及400多个中心城市和1000个大型企业的公用信息通道的“金桥”工程;在3亿城市人口中推广金融交易卡的“金卡”工程;联结海关及各有关外贸单位外贸专用信息网的“金关”工程,均已纳入国家计划,着手建设。“三金”工程进展情况:“金关”工程卫星主站土建施工和机房基本完成,九月份开始全系统联试;“金卡”工程,总体组和专家组对申报试点的十多个城市,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试点城市;“金桥”工程,已提出“金桥”卫星一lsDN网与邮电部地面数据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的方案,吉通公司和国家信息中心已联合与20多个省市签定了建立“金桥”网络分中心的协议,着手建设联网工作。随着“三金”工程的出台,围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推出了一系列“金”系统工程,如电子部的“金税”工程”、“金蜂”工程,邮电部的“金邮”工程、经贸委的“金企”工程、国家统计局的“金信”工程等。这些“金”字工程,大都为专用信息应用系统工程,有的正在加紧建设,有的已经建成开始运行。2.1994年7月19日,由电子工业部、电力工业部、铁道部发起出资,吸收国内13家著名大公司参股共注册10亿元的中国联合通信公司成立,它的诞生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通信产业即将改变电信业高度集中、独家经营的局面,开创两网并存,在竞争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先河。这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3.为了加强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成立了由邹家华副总理担任主席、国家20多个职能部门参加的“国家经济信息联席会议”,负责制定规划计划,标准法规,对“三金”工程和其他重大系统工程进行统筹和组织协调。可以预言,进入21世纪,中国电子工业将形成制造与信息服务业为一体的信息产业。经过电子工业与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信息化进程将快步向前,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将逐步联通全国,伸向世界。